【高清】“尋美龍灣”第二集《龍灣·國安寺》
龍灣新聞網9月11日訊 連日來,龍灣區新聞中心《尋美龍灣》攝制組,走進龍灣永昌堡、國安寺、萬達廣場、黃石山公園、蓮情谷等地,全方位多視角拍攝龍灣各地風光美景、人文風情、綠色經濟、特色產業、傳統工藝,助力“美麗龍灣”宣傳。今天播出系列專題片第二集《龍灣·國安寺》。
一座古塔走過漫長的千年春秋,該沉淀了多少歷史?又該積攢了多少文化?
座落在瑤溪街道皇岙村五峰山東麓的國安寺塔,正是這樣一座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石塔。
夏日午后,循著歷史軌跡,記者探尋古塔的前世今生。
小路蜿蜒,約莫前行一公里后,藍天白云間,一座古塔傲然挺立。
溯源
國安寺建于唐乾符年間(874—879)。國安寺塔為北宋元祐五年至八年(1090—1093)建,六面九級實心,原通高18米余。系青石仿木結構樓閣式塔。塔下有雕刻精美的須彌座。底層設回廊,塔身遍雕佛像,共計1026尊。腰檐平緩,檐口刻出瓦垅和脊,檐下施斗拱,頂安塔剎。
近千年來,國安寺千佛塔以其挺拔的身姿,掩映在青山翠谷間,歷經了歲月的滄桑輪轉,承載著厚重的文脈。國安寺塔的歷史,史籍未有正式記載,談及寺院也是一筆帶過,明弘治《溫州府志》載:“國安院,在華蓋鄉,唐乾符四年建。”清光緒《永嘉縣志》僅記載:“國安寺,在膺符鄉,唐乾符間建。”可見國安寺在明清時早已不復當年的氣勢,這些方志雖提及寺院的建造年代,但均未述及石塔,這讓國安寺塔的身世變得撲朔迷離。直到1987年落架大修時,發現塔內幾塊記有年代的碑記,塔的身世才得以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石塔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庚午(1090),八年癸酉(1093)夏竣工,歷時四年。
解密
國安寺塔莊嚴挺秀,雕刻優美,具有較高的歷史意義和科學藝術價值。
走近塔身,記者看到,塔身石料呈現著青灰色,給人一種凝重感。全塔共分九層,為不能登臨的實心結構,由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
石塔是樓閣式青石仿木建筑,平面呈六角形,塔身為九級實心。塔身第九級塔剎曾受損,于1987年修復,現整座塔通高19.79米。基座為兩層須彌座形式,最下一層雕刻九山八海紋。第三級至第九級的平座上,也均雕刻九山八海紋,這是同類塔中較少見的。“九山八海”紋出現于唐代,在宋代已成為石雕的固定素材。宋《營造法式》中稱其為“水浪”、“寶山”。細細觀賞,國安寺塔的九山八海紋水波翻滾,波濤洶涌,每片浪花雕的卻并不雷同,非常寫實,仿佛整塔自海中長出一般。上面托刻著蓮瓣,豐厚飽滿。各面須彌座的中心,用高浮雕手法雕出形態各異的獅獸,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須彌座上、下梟刻有仰、覆蓮,束腰各面浮雕獅獸。塔心天宮內,層層置碑,碑陽刻有佛經為國內同類建筑所罕見,是研究北宋石雕藝術以及佛教在南方傳播的重要實物例證。
每層塔身浮雕有佛像,共計刻有1062尊佛像,雕刻工藝細膩,保存完好。除手印各異外,均作肉髻相。分排跏趺坐于壸門內蓮花座或須彌座上,并雕有身光和垂幔。與塔身地宮內碑文“賢劫如來像一千軀,復鐫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分身佛等,蓋表法華踴現之緣也”的記載相吻合,故有“千佛塔”之稱。
今生
從北宋元祐庚午(1090)到1981年6月11日,國安寺塔歷經千年后被公布為第一批溫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時的國安寺塔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塔身東南角自下而上裂痕明顯,部分構件殘缺,特別是塔頂基本缺散,有走向崩塌之虞。幸得于1987年落架大修,當年復原塔剎,1989年復建底層的木結構副階,恢復了始建時的全貌。1989年12月12日,國安寺石塔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后,龍灣區啟動國安寺塔修繕工作。2013年12月,由浙江古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施工圖紙,臨海市古建筑工程公司承接維修。修繕中,維修單位采用了浙江大學專家配制的改性糯米灰漿等新型材料,省、市文物局均派員到現場進行督查。經過半年的努力,國安寺塔完成修繕工作。
“國安寺塔真正的價值其實就蘊藏在其自身的歷史文化當中,我們一直都希望能把這樣的文化價值利用保護起來。”據區文博館館長尹津敏介紹,在國安寺塔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初,就想借歷史名城創建的契機,打造國安寺塔佛教主題文化公園,但由于用地指標限制,已設計好的方案一直被擱置至今。尹館長隨后拿出了當時制定公園設計方案。方案中提出佛教主題文化公園將以國安寺塔為中心,開發建設佛教文化展示廣場、婆娑迷宮、戒壇山等景觀,看著尹館長手中拿著的主題公園設計效果圖,寧靜致遠的佛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柯露霞)
記者手記:
千年傲立的古塔,浸透了這片土地的鐘靈毓秀,傳承著龍灣的千載文脈。它不僅是龍灣城的標志,更是龍灣人文精神的象征。但愿我們認真品味它的內涵,努力找尋它的歷史印記,莫讓真實的歷史沉寂、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