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999_91精品国产777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高清一区_91 在线免费观看_久久网站热最新地址4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蜜

  • 省政府新聞辦批文·浙新辦[2008]17號

  • 龍灣區唯一具有新聞發布資質網站

  • 溫州市第一批文明網站

  • 溫州市網絡文化協會理事單位

  • 市級青年文明號參賽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當前的位置 : 龍灣新聞網  ->  專題專欄  ->  龍灣一家人  ->  360行 -> 正文

在異國他鄉救死扶傷(上)

——記我在坦桑尼亞當翻譯的點點滴滴
2015年08月28日 14:48:34來源:龍灣新聞網

  圖為1985年9月7日作者(中)在坦桑尼亞

  - 陳元猛

  一次次翻閱著1989年8月江蘇省衛生廳編寫的《紀念冊》,一遍遍注視著該花名冊上每一個人名(1973-12~1976-01),一股股暖流溢滿我的全身,一番番歡樂與苦澀在心中交織、翻涌、升騰。難忘啊,在中國援桑給巴爾醫療隊的900多個白晝黑夜,那刻骨銘心的崢嶸歲月,就像一部難以忘懷的、恣意揮灑的史詩,它是那么美好壯麗、亙久綿長;又是那么令人揮之不去、鐫刻人們心底的一份珍貴記憶;它猶如一幕幕色彩斑斕、給人浮想聯翩的電影畫面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歷久彌堅。

  瑰麗迷人的桑給巴爾島

  “明華”輪——一艘原法國總統的郵輪把我們一行21人,從祖國最南端的美麗城市——廣州黃埔港駛離,直奔洶涌澎湃的南國海疆及馬六甲海峽,迎風破浪地航行在浩瀚無邊的印度洋上,在穿越由花崗巖與珊瑚島組成的塞舌爾群島最南端海峽不久,于1974年12月31日,安全抵達印度洋上的明珠——溫古賈島(桑給巴爾島),歷經十二三個晝夜,總行程達10200公里。在高高的椰子樹圍繞中、印度洋季風吹拂下、丁香花四溢的國度里,開始了履行送醫送藥、救死扶傷的國際人道主義的白衣天使的工作。

  翻譯工作

  為民間外交添磚加瓦

  由衛生部的借調,在江蘇省衛生廳的派遣下,來到了中國援桑給巴爾醫療隊,在列寧醫院隊部(V.I.Lenin Hospital)辦公室期間,協助兩任隊長顧顏欽、承瑞洪同志擔任譯員工作。這是筆者自1961年秋進入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斯瓦希里語專業長達5年后,算是一次時間最長、記憶最為深刻的外事工作。

  事無巨細,有叫必到:采購蔬菜、水果,與醫院院長談事,與桑給巴爾總統及桑衛生部長和其他部長等會面,無論談事與看病,我均應在場。如與瓊布總統會面時,他都一再強調要我當翻譯,因為斯語是坦桑國語,對他來說是國格與尊嚴的象征,親切之感貫穿始終,所以我都竭盡全力、搜索枯腸,把一場場現場的翻譯工作做到極致,使其準確又活潑,他曾風趣地說過,“總統尼雷爾我們稱Mwalimu(老師),你也是Mwalimu,我也是這樣稱呼你”,這真讓我感到莫大的欣慰與快意,把一切孤寂與不快都拋到九霄云外。

  記得有兩次瓊布總統和衛生部長與朱泰來大夫和張振聲隊長會見時,他總是深情地感謝朱大夫等中國大夫,稱贊他們為他從大陸地區先后帶來的兩位小兒麻痹癥患兒做矯正手術,使其生活質量有所提高,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也為坦桑兩岸人民之間的團結所做的工作增色而歡欣鼓舞。我想由于朱大夫們的精湛醫術、愛心醫德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他每次出訪都請中國醫生戴中強、王勇為其查體與看病,實屬不易;還有每周一次的對總統宅邸為家屬十數人(大夫人、二夫人及子孫們)的例行巡診,其歡迎程度非外人所能體會;每一次去總統府只要說一句斯語“Hamjambo”(你們好),警衛兵一邊揮手放行,一邊滿臉笑意,我們就長驅直入(哪怕是坐著那輛破爛不堪老爺車-英吉普路虎),后來經過工作,桑軍參謀長調來了一部“標致”車,不久又增添了一輛中型Toyota面包車。由此可見,中國醫生以其真誠服務與高超醫術贏得黑人兄弟姐妹們的信任與愛戴,而我從一次次的翻譯活動中汲取語言營養,不斷提高自身的翻譯水平。

  外出二人同行

  為外事紀律

  在桑工作期間,難免有事外出,二人同行既是外事紀律,又是出于安全考慮,避免犯錯等。李劍月大夫是我時常麻煩的對象,在她查房之余,總是高興地陪我一起出車,有了這位大姐的陪伴,開車時就心安神定了許多。一次次麻煩她,她都是放下手中的一些工作,毫無怨言地陪我,至今我仍記得她寡言少語但親切熱情的面孔。

  每周一由我陪同胡安琴等大夫去桑島最南端的基齊姆卡齊(Kizimkazi)醫療點巡診,胡大夫開藥,我發藥。胡大夫都認認真真地為病人看病,臉上都沒有一絲倦意,每當病人的臉上露出笑容時,其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在醫療點醫護人員的大力支持下,我們的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在離別時他們總向我們不斷地揮手歡送的場面至今歷歷在目,曾有新華社記者為此拍照留下精彩瞬間。一路上我們都是滴水未進,雖然有些倦意,卻從心里透出一份高興。窗外一棵棵高大繁茂的椰樹,一叢叢爭奇斗艷的鮮花伴隨著陣陣清爽海風,把我們安全地送回住地,結束了近五六個小時的多達200公里的行程。

  每周二上午都是我陪同兼司機,把胸科醫生薛桂華送到桑首府近郊的肺結核病多勒(Dole)醫院。薛大夫每次出診前總是精心準備,精神抖擻地給每位病人診病,從病人望眼欲穿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愜意眼神,給予她極大的心理滿足;作為一位醫生,她的體貼入微之處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當我在外面等候,獨自倘佯在醫院周圍枝繁葉茂的丁香樹下時,一邊吸進沁人心脾的丁香花香,一邊不時地摘下幾朵含苞待放的丁香花蕊。據當地花農介紹,丁香花蕾一旦開花,就失去使用價值,因此樹杈間密密匝匝的丁香果實實在太多,只好眼巴巴地讓其自生自滅。據我所知,丁香是非洲人、印巴人請客時制作手抓飯中不可或缺的頂級香料。

  輪流幫廚趣味多

  每過一段時間,周日大家輪流幫廚。當我第一次上廚房時,炸芝麻排叉還算成功,可做鮮魚丸子卻成了敗筆,我本以為把魚骨剔出后,把魚肉捻成丸子即可,殊不知等魚丸煮熟后,丸子里的肉仍是一塊塊地,吃起來不像是丸子,其實用刀背稍微敲擊幾下就可以了。后來才算明白,平時沒有做過的飯菜,真不該冒昧地蠻干,向師傅請教一下不就明白了嗎?至今為此還遺憾在心。后來從劉榮華師傅處學了一點。劉師傅每次做的菜肴很有品位,稱得上飯店級,至今想起來還是玩味不盡,真是應了那句話,行行出狀元啊!

  蛇豆長勢喜煞人

  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度里,我們專家組是不許養豬的,桑島也不例外。所以在醫療隊住地院內空地上只能種點蔬菜瓜果之類,以豐富飯桌上的品種。至今我十分清晰地記得菜地上的蛇豆長的足有一人高,煞是喜人。我常看到諸如丁良能、何國欣、孟昭鵬等幾位大夫,在繁忙工作的余暇里汗流浹背地揮鍬刨土、精心施肥。除種植蛇豆外,還有豇豆,那圓筒形長莢果上晶瑩剔透的露珠在明媚的陽光照射下一閃一閃,嫵媚動人挺吸人眼球,及那割了一茬又一茬的韭菜,綠油油、壯碩碩的,煞是可愛。這一切的一切無不浸透著他們的汗水及對生活的摯愛。

  醫院病房

  原來是這樣弄干凈的

  早晨每當人們一進入病房內,發現地面光潔如鏡,連病房外走廊也不例外。原來是每天下班前總有幾個工友,穿著藍色的制服,捋起胳膊,用成袋成袋的奧妙(Omo)洗衣粉抖落在地板上,用墩布,甚至用手把地面擦了一遍又一遍,一切污穢在他們的手下被徹底地蕩滌干凈,令人心曠神怡。每當我走到他們身旁時,男工友們總是熱情地把一只只滿是洗衣粉泡沫的胳膊伸給我權做握手狀,還有那幾個頻頻向我致以屈膝禮的女工友,常常令我感慨萬千。在病房及走廊、廁所,痰跡、煙蒂難覓蹤影,醫院制訂的衛生行規,在那里執行得如此之好,工友們干活如此敬業,不得不令人肅然起敬。

  行車禮讓

  一道亮麗風景線

  在開車時,我常常看到有那樣一道風景線,汽車讓自行車,自行車讓行人,有時也看到人讓自行車,自行車讓汽車等場景(用右手做手勢示意,桑是英氏左行駛),這是我在國內時,以至現在是不常看到的,倒是那中國式的過馬路屢見不鮮。原來在桑島實行的是嚴格的行車規矩,作為國人的我,除了嘆服還能說什么呢?!那是一種何等令人敬羨的和諧社會啊!這不由也使我聯想起在桑島我外出次數較多,未曾聽到人們吵架斗毆的場景,幾乎人人手持一臺半導體收音機在聚精會神地聽電臺播送的各種節目。

  榴蓮好吃,可惜來不及了

  在到達桑島后大約有1年半的時間里,對榴蓮總是望而卻步。據說在樓內存放哪怕是一只榴蓮,整棟樓都會臭味沖天;坐飛機旅行時機場是不許攜帶的,連坐輪船也需里三層外三層地把榴蓮裹得個嚴嚴實實,可見其臭味熏人之嚴重性,我們采購果蔬時也不敢膽大妄為,不然要背個罵名不可。

  直到有一天,情況有一個180度的轉彎,當領事館來通知說總統把榴蓮當做重禮送給中國在桑的專家,既然它作為禮物我們只好硬著頭皮領回住地,哪里知道大家一嘗,一發不可收拾。原來榴蓮并沒有那么可怕啊。后來每當有人去菜市場時總有人叮囑再三,再買幾個來嘗嘗,許多人算是吃上癮了,因為這里的榴蓮是樹熟,味道比捂熟的更地道更正宗更清香。誰知道榴蓮樹結果也是有季節性的,也有大年小年之別,當我們一行人1977年6月份即將離開桑島之前的二三個月,榴蓮幾近蹤跡難覓,當我們想再吃時,那已是采摘期的尾巴了。至今回想起來仍是一副遺憾的模樣,誰讓我們后知后覺呢,此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墨守成規要不得啊!

  陳元猛個人簡介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溫州龍灣人,1961年考入北京外國語學院(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系,1966年畢業后分配到北京廣播學院外語系。1999年評為教授。曾先后借調于外文出版局、解放軍空軍學院、外交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援助桑給巴爾醫療隊、中國高級軍事教官組坦桑尼亞軍事學院等地工作。翻譯出版了《植物》、《中國伊斯蘭教》(斯文),入選《非洲童話集》多篇,《童話寓言故事新編》;發表論文有:《坦桑尼亞電臺節目與特點》、《國際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斯瓦希里語在中國的傳播》等。曾先后兩次(1974年至1977年,1984年至1986年)前往坦桑尼亞給中國援桑巴爾醫療隊當隊部翻譯。

 

[編輯: 林日豐] 
下載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