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999_91精品国产777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高清一区_91 在线免费观看_久久网站热最新地址4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蜜

  • 省政府新聞辦批文·浙新辦[2008]17號

  • 龍灣區唯一具有新聞發布資質網站

  • 溫州市第一批文明網站

  • 溫州市網絡文化協會理事單位

  • 市級青年文明號參賽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當前的位置 : 龍灣新聞網  ->  新聞中心  ->  外埠報道  ->  外埠網站 -> 正文

溫籍雕塑家曾成鋼:把作品留在龍灣,把感動留在家鄉

2017年12月04日 09:55:40來源:搜狐

   “我在平陽的海邊長大,是大海給了我力量和智慧。我熟悉大海,深愛大海。”這是曾成鋼先生對家鄉的描述。他以獨特的個人魅力征服了眾人,給周圍人留下了儒雅而安靜、親和而沉穩等美好印象。他出生于平陽,目前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雕塑學會會長。

今日,“中國姿態·2017溫州首屆國際雕塑展”在龍灣啟幕,曾成鋼先生把他的作品《大禹治水》等留在龍灣,把感動留在家鄉。

曾成鋼

溫籍雕塑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雕塑學會會長。

作品立在中國姿態·黃石山雕塑公園

背后的意義與溫州人精神不謀而合

在中國姿態·黃石山雕塑公園,高7米的《大禹治水》十分奪人眼球。曾成鋼先生介紹,《大禹治水》從設計到制作完成歷時三年,采用具象的表現形式,體現的是大禹治水的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征。在中國遠古神話故事中,我找到了與溫州人冒險精神相對應的精神,這個作品是我創作生涯中花費心血最大,耗時最多,也是最滿意的作品之一,在此傾注我對故鄉的無限深情!

曾成鋼先生認為,大禹骨子里一直涌動著“智慧”、“敢闖”、“堅持”的因子,一定要治好水患。大禹在治水過程中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耙粋藝術家,就要有這種拼搏的精神,有對自己的事業和本民族真正的、深度的理解和使命感,這也恰恰符合溫州精神!痹射先生說。

近些年,龍灣在治水方面成績顯著,已經二度捧得全省“五水共治”工作最高榮譽——大禹鼎。大禹雕像立在中國姿態·龍灣黃石山雕塑公園,既顯得相得益彰,又守護一方安瀾。

雕塑是鑄造靈魂的藝術

助力龍灣打造國際一流雕塑公園

雕塑是鑄造靈魂的藝術,總是通過自身特殊的材料、生動的形式語言、光彩奪目的藝術形象、可觸摸的形體和可體驗的空間維度,以蘊含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不分季節,不論晝夜,默默地放射著藝術光華。在曾成鋼先生看來,好的雕塑作品應該是語言鮮明,精神內涵豐富的作品,有風骨、有個性、有神采。

那么,今年的雕塑展和其他地方的雕塑展相比有什么不同?

曾成鋼先生對此侃侃而談,以“中國姿態”命名的雕塑公園,是中國雕塑學會“中國姿態”大展品牌國際化、空間化、立體化的升級。大展規劃為雙年展,與學會在美術館內舉辦的“中國姿態大展”雙年展時間上隔年交叉不重疊。

據了解,“中國姿態·中國雕塑大展”由中國雕塑學會于2008年創立,是目前國內唯一以“中國雕塑大展”命名的雕塑類展覽,其專業性、學術性和前瞻性,昭示了中國雕塑界以一種全新的姿態投入中國當代文化復興的決心與專業使命!爱斀竦闹袊袼芩囆g是以何種姿態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這是歷史和現實帶給我們的思考,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應該肩負起來的時代使命。”曾成鋼先生說。

曾成鋼先生透露,“中國姿態·2017首屆溫州國際雕塑大展”從策劃到完成雕塑安裝歷時5年。接下去,龍灣將此打造成為國際一流雕塑公園,努力把雕塑展辦成具有全球影響的品牌文化項目。

心系家鄉

建議溫州要抓機遇,加強文化自身建設

曾成鋼先生與雕塑結緣,要從大學說起。1977年,他從鰲江中學畢業,次年考上了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當時一心想學繪畫的他未能如愿,于是選擇了雕塑專業,成為恢復高考后浙江美院雕塑系第一屆學生。這個選擇讓他與雕塑結下了不解之緣。學習雕塑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曾成鋼先生沒有被繁復的課程難倒,憑借藝術上的天賦和溫州人特有的自強不息的精神,終于學業有成。

曾成鋼先生的作品有鮮明的特點和風格,其中很多形象來自于中國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如魯智深、武松等。這些作品極具張力地屹立著,蒼勁有力的紋理似乎在發出吶喊,讓人在視覺上產生強烈的震撼。

這些年來,雖然身在外,但曾成鋼先生無時無刻都心系家鄉,他的作品除了落戶中國姿態·龍灣黃石山雕塑公園外,其他多件作品也在家鄉各地落戶,比如在溫州博物館中有《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圖》,蒼南縣礬山鎮有朱程將軍銅像等……曾成鋼先生說,作為一個溫州平陽人,只要家鄉有需要,他會義不容辭地為家鄉建設出謀劃策,做一份貢獻!同時他也建議,溫州應該抓住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機遇,加快自身文化建設。

“中國姿態·黃石山雕塑公園使溫州獲得了一種更具現代性,具有國際化的文化表達方式,城市有了一種更為當代的文化載體。城市因經濟繁榮而興盛,因文化而久遠不衰。城市之間的競爭已經從單純的經濟競爭上升到包括城市文化在內的綜合競爭,文化在區域發展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痹射先生說。

記者:葉小西

攝影:葉曉東

攝像:林如玨

編輯:謝甜泉

[編輯: 張漫韻] 
下載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