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華:一位教育人的追夢路
龍灣新聞網訊(記者 葉曉東)冬日的龍翔湖畔雖然寒冷,但煦陽燦爛,依然風景如畫,緩步在公園的湖濱步道上,龍灣區人大代表、沙城一小校長陳曉華娓娓述說著她20多年如一日的教育夢。
陳曉華1992年參加工作,因為對家鄉教育的癡愛和較強的能力,迅速成長為一名龍灣小有名氣的小學校長。正是她執著的教育理想,她在2010年前,就率先在全市的鄉村小學開創“名師青藍工程”,高薪聘請關夢覺等省內外特級教師領銜指導,在5年內培養了數個市級骨干教師,沙城一小也因此聲名鵲起。由于學校周邊沒有人才公寓,教師子女就學缺乏優質資源,加上學校離市區比較偏遠,剛剛培養的市級骨干教師不到幾年就流失到城區的學校了,成了陳曉華的心頭之痛。正是這段經歷,讓成為人大代表后的陳曉華對教育和人才的關系有那么深刻的認識,她的建議《基于開發區人才戰略的幾點思考》對龍灣教育和人才的重要性有了高屋建瓴的描繪。在履行職責時,她科學安排繁忙的教學管理工作,先后參加各類代表培訓調研活動。
她認為,龍灣在關注“招商引資”的同時,應更加關注“招商引智”,全面實施人才戰略。如何才能促進人才導入并集聚,留人、用人,促進龍灣戰略轉型發展,她認為一方面要打造教育高地,針對龍灣硬件不軟、軟件不硬的不利因素,改變克服龍灣東部地區骨干教師流動大,教學質量特別是初中的教學質量偏低的困局,努力打造東部教育高地。另一方面,針對龍灣的教育情況,應制訂具體的教師管理措施。建議采用總量控制、統籌城鄉、結構調整、有增無減的原則,建立教師編制定期動態機制。在統一城鄉教師編制的基礎上,向農村學校傾斜。承擔教學改革任務或育齡女教師較多的學校,建議按不超過5%的比例適當增加教師編制;采取有編即補,退一補一。另外,設立臨時周轉編制專戶等方法,創新編制管理;建立教師編制定期動態調整機制,每3年核編。
同時,建設好優質的面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普惠性學校和優質的國際化民辦高端學校,形成公辦的一流現代化實驗學校、普通公辦新居民子女學校、高端貴族式民辦學校等“三駕馬車齊驅”的基礎教育體系,以滿足不同層次人才、企業主、本地住戶子女的入學需求。
另外,她還建議,龍灣作為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溫州高新技術開發區的行政區域所在地,應做強做大職業教育這塊“大蛋糕”。在推進現有的濱海職業教育中心、東方職業技術學院建設的基礎上,謀劃進一步引入優質的職業教育院校入駐,力爭使區域內入駐院校3至6所,在校學生3萬至4萬名,打造成為特色鮮明、校企互動、產學研一體等為特色的職業教育品牌示范區。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實現教育服務經濟“零距離”,為龍灣的“五個中心”建設和新型工業化發展培育人才。
百年樹人的路途雖然泥濘,但陳曉華信心滿滿,初心未改,執著她的教育理想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