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件代表建議全部辦理完畢
記者 余平 柯露霞 余玨瑤
日前,記者從區人大常委會代表工委獲悉,區八屆人大一次會議共收到代表議案1件,代表建議142件(含閉會期間3件)。截至2017年11月底,142件代表建議已全部辦理完畢并答復代表,且區人大常委會組織代表對建議辦理情況進行了評議。
區人大常委會專門成立議案調研組,對代表議案進行了專題調研和審議,并提出審議意見交區政府辦理;區政府根據人大常委會的審議意見認真組織落實并專題向人大常委會報告了審議意見的落實情況。而在142件代表建議中,龍灣區人民政府負責辦理111件,區人民法院負責辦理1件,浙南產業集聚區(經開區、甌飛)管委會負責辦理30件。
據悉,為提高代表建議辦理質量,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研究確定7件重點建議,分別由區人大常委會領導督辦,龍灣區人民政府領導、功能區領導領辦。區政府高度重視建議辦理工作,成立辦件專班,努力提高辦理水平。并根據“交辦準確、程序規范、講求實效”原則及要求,及時與區人大代表工委進行溝通對接,并認真研究討論交辦方案,迅速開展各項工作。同時,區政府協同區人大實行跟蹤督導機制,開展“回頭看”和回訪活動,對承諾事項和措施落實情況進行檢查,防止“走過場”,尤其是對代表反映不滿意的建議,重新予以辦理答復,確保建議辦理落到實處。
據統計,在142件代表建議中,問題已經解決或基本解決的建議(A類)有61件,占43%;正在解決或已列入計劃逐步解決的建議(B類)有63件,占44.3%;受客觀條件制約暫時難以辦到,有待今后積極創建條件解決,已向代表作了解釋的(C類)有18件,占12.7%。代表對建議辦理情況反饋意見中,代表滿意的111件,占78.2%;基本滿意的30件,占21.1%;不滿意的1件,占0.7%。

多措并舉推動城中村改造相關工作
隨著城中村改造工作的不斷深入,由拆遷改造誘發的新問題也日益增多,拆遷改造也已成為城市建設的聚點和社會關注的焦點。經人大代表的關注督促、區領導帶頭解決、部門協同作戰,龍灣區城中村改造工作得到了極大保障,同時解決了一批拆、改過程中凸顯的問題。據悉,目前,永中普門、狀元橫街等23個整村(區塊)完成100%簽約,累計完成簽約17163戶、拆除17043戶,貨幣化安置率超過52.6%,綜合排名居全市首位。
去年,人大八屆一次會議上,代表鄭建光等四人提出《關于做好城中村改造村改造相關工作的議案》,建議城中村改造工作要改造堅持綜合改造的原則,既要推動城中村物質空間的有形改造,也要推動社會和經濟領域的無形改造,同時還應開展相應的體制創新。建議區級層面要集中力量,抓好安置小區建設工作;做到同步推進,理順拆村后的體制運行;要做好拆后就業、教育、配套設施等村民服務工作。
收到建議后,相關區領導和部門高度重視,發揮區領導的示范帶頭作用和各部門的協助作用,由區委常委任組長,區領導為成員,形成6個組團分別聯系6個街道。并深化一線用人機制,要求所有單位、部門按人數比例向基層選派城中村改造攻堅干部,2017年,共下派339名助遷干部開展集中攻堅。
為加快推進城中村改造步伐,同時深入研究安置房建設相關熱點和難點問題,解決回應群眾關注熱點,該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PPP等7種模式,加快計劃新開工項目前期手續辦理,并提早啟動調查摸底、土地報征、老人臨時安置方案謀劃和拆遷安置房選址等前期工作,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優化周轉房工程審批流程,爭取項目早投用,解決舊房拆除階段老人等特殊群體騰空難題。據悉,2017年該區啟動實施的24個整村(區塊)改造安置房建設項目中已進場施工2個,其余項目計劃于今年9月底前實現新開工;已完成所有改造項目土地報征組件,新建臨時周轉房12處,收儲改造周轉房7處,已順利安置11處,正在施工8處。

對癥下藥破局“停車難”
隨著汽車保有量飆升,車位缺口大、公共停車場建設滯后等現象成為掣肘城市發展的頑疾,如何破局“停車難”成為高難考題。記者近日了解到,針對張福龍代表在區八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的《關于解決雁湖社區停車難問題的建議》,目前該區停車情況已有所改善。據悉,該區已建成公共停車位2916個,每年保質保量完成6個舊社區智能停車誘導系統改造目標,并加強規范新建住宅小區、周邊公共設施和商業用地配建停車標準。
“雁湖社區地段小區多,入住率高,周邊又有校園,車流量大,大量的汽車無處可停,侵占城市道路,阻塞小區通道,嚴重影響了城市市容和行人安全出行。”代表張福龍表示。為此,他在《關于解決雁湖社區停車難問題的建議》中提到,應結合全區實際加大公共停車場的投入和建設;并鼓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停車場建設,積極發展立體車庫和立體式機械車庫,形成地面、地下、空中三位一體的立體式科學開發模式。
收到建議后,區委區政府考慮不只雁湖社區存在相關問題,破局“停車難”要聯系全區現狀。在提高車位利用率方面,鼓勵相鄰建筑物在統一申請、協調設計和建設前提下聯合建設停車場,并充分利用小區通道、非交通性街巷以及周邊企事業單位停車場以作車輛夜間泊位;在原有泊車資源基礎上繼續推廣智能停車誘導系統的使用,推廣電子繳費、車位檢測、智能尋車技術,加快建筑物停車硬件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同時,龍灣通過事先征得規定比例業主同意,并依靠街道、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等基層組織配合,將小區綠地、廣場地下空間,以及地面停車場、非機動車庫、閑置場地、拆除違建后的退讓空間,新建或改造成為立體停車庫,適度擴大停車泊位。
除此之外,一些用地還存在上述措施難以實施的情況,區委區政府出資在住宅小區周邊建設路外公共停車場,并提高利用綠地、廣場、學校操場、閑置土地和存量土地等利用率,調整用地功能建設公共停車場,以土地利用率最大化化解停車難的尷尬境地。

“家門口的養老院”助力龍灣城市化進程
隨著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為該區帶來了經濟發展和環境提升,但由于“城中村”改造三年行動計劃的推進、浙南科技城建設和“大拆大整”專項行動造成的大面積整村拆遷,許多老人為城市化進程讓路,不得不離開熟悉的農村居所和生活環境,如何讓他們晚年安康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日前,記者從民政局了解到,為了不讓城市化進程影響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該區目前已建成89家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其中74家都附帶建立了愛心食堂,還另外設有食堂、圖書室、棋牌室等多處活動場地,基本實現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行政村全覆蓋,并有多家“嵌入式”社區微型養老園兼顧“機構托老”和“上門照護”服務功能,為入住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醫療衛生等多方面專業養老服務項目。
去年區八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王茂法代表提出《關于城市化進程中加快養老保障建設的建議》,建議由民政部門牽頭,整合部門資源為貧困老人開展志愿服務;將建設老人養老服務中心納入城中村改造整體規劃;確保城中村改造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時,又能做好拆遷中老年人生活養老的保障。
收到建議后,該區針對老人拆遷安置周轉房現狀和處于陌生環境的落差感,立即召開討論將如何保障拆遷后老人的正常生活作為重要課題。在整合部門資源方面,在有條件的周轉房內建設照料中心,配備愛心食堂,利用省級東海明珠和免費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陣地以及“送戲下鄉、送書下鄉、電影下鄉”等活動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在社工服務方面,引進專業團隊承包服務項目,不定期開展健康義診、理發等生活照料以及健康檢測,聯合各醫療衛生機構開通預約就診綠色通道,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巡診、健康管理、保健咨詢等服務,確保入住老年人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醫療救治。
同時,因區政府對于在城中村改造中推進養老設施建設工作高度重視和多次調研及意見征求,已由區民政局與各街道進行積極對接,開展社區微型養老園試點,打造出海濱沙中、瑤溪黃石山、永興永民、瑤溪衛生服務中心等4個精品示范養老園,從老人實際養老需求出發,探索補足機構養老與居家養老之間短板的創新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