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件委員提案辦復完畢
龍灣新聞網訊(記者 王策 邵晨晨 陳桐)記者日前從龍灣區政協獲悉,截至2017年底,區政協五屆一次會議期間收到的140件提案已全部辦復完畢。其中,提案所提問題已經解決或基本解決的79件,占56.4%;正在解決或已列入計劃逐步解決的57件,占40.7%;因條件所限暫時不能解決或留作參考意見的4件,占2.9%,提案辦理成效顯著提升。
據了解,2017年召開的龍灣區政協五屆一次會議期間共提交提案191件,經提案審查委員會審查,立案167件,立案率87.4%,未立案的24件作為來信送有關單位參考。閉會后,經提案委再次審查,將內容和建議相近的提案進行并案處理,最終確定提案140件。龍灣區委、區政府領導在牽頭重點提案的同時,更是參與到領辦提案的專題協商工作中,對辦理工作做出具體部署,促使承辦單位確保提案工作領導有分工、日程有安排、質量有要求、落實有時限、責任有追究,有力推動了提案涉及問題全面有效解決。
去年10件重點提案內容涉及“大拆大整”“大建大美”、產業轉型升級、五水共治等方面,在各方的通力協作下,提案辦理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別是“大拆大整”過程中的文物保護,在全市率先提出歷史古建筑“就地保護、遷移保護、采集信息后拆取構建保存”的保護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護了龍灣歷史文物,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大拆大整”從落實好政策走向過渡期社會管理
“城中村改造速度快、規模大,但存在老人周轉房缺少、農民安置房建設周期長等問題。一些拆后的土地沒有得到及時開發,導致大拆大整和大建之間的不對稱,容易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王成福開門見山地對記者說,政府應該將“大拆大整”作為相當一段時間的持續性工作來抓,而不是“一陣風”,應該建立和完善防控拆除長效機制,將“大拆大整”的惠民政策做成群眾的喜事,做成“香餑餑”!
據了解,圍繞政協委員王成福的提案,龍灣區城中村改造辦公室(區工務局)采取上門拜訪、當面座談、電話聯系等多種形式,加強與政協委員的交流與溝通,達到“交流情況、彼此溝通、互聯理解”的目的,變“文來文往”為“人來人往”,把辦理過程變成與委員交流溝通的過程,努力實現“提”與“辦”的雙向良性互動,切實增強了委員對辦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我們始終把城中村改造作為統籌城鄉綜合改革、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通過科學規劃編制、健全政策體系、抓好項目建設等一系列工作措施,強勢推進城中村改造。去年,該區啟動實施永中上灣、下灣等24個整村(區塊)改造項目,拆除舊房15629戶290萬平方米。去年全省‘三改一拆各縣(市區)城中村改造完成情況居全省第二。”該區城中村改造辦公室(區工務局)負責人說,他們還專門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對城中村改造范圍內的歷史建筑和文保進行調查摸底,依法落實保護措施。目前實施城中村改造項目涉及28處歷史古建筑、門臺等,分別通過原址保護、異地遷移保護和拆除構件等方式予以處置。
當記者提到今年的兩會時,王成福說:“今年的政協會議上,我主要提《關于加強拆遷過渡期社會管理的建議》。”他認為,隨著“大拆大整、大建大美”進程的加快,“拆村建居”或“拆村并居”,已經成為一種波浪推進的常態。在越來越多的村民轉為市民,村民委員會管理模式改為城鎮居民委員會管理模式的同時,引發了基層社會關系的深刻變化,特別是拆遷的過渡期,“暫時性”的失序,亟待規范管理。

空港新區邁步大建設大發展
隨著航空業的快速發展,空港經濟已成為一個新興經濟產業,其帶動和輻射作用受到廣泛關注,空港經濟區在未來必將成為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空港新區的發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此,龍灣區政協委員葉綠綠在區政協五屆一次會議期間,提出了《關于加快溫州空港新區建設與發展的建議》。近一年過去,提案落實情況如何?
溫州空港新區,是我市航空大都市建設的核心區,也是龍灣轉型發展的主戰場。為進一步加強臨空優勢的發揮和臨空經濟的帶動效應。葉綠綠建議將空港新區由推動塊狀經濟向平臺經濟轉型。首先,區政府應完善要素支撐體系,拓展發展新空間;引進和培養高水平人才隊伍;強化資金保障。其次,要健全管理運行機制,優化發展軟環境,推進配套設施建設,從而切實提升新區服務功能。
隨著提案的交辦,龍灣區圍繞全面提升空港建設,聯合相關部門開展了多項工作。據悉,去年該區積極推進空港新區基礎設施建設,開工建設道路3條,續建道路10條,建成道路6條。同時,在配套住房方面,預計今年6月將會建成3182套安心公寓,為園區企業員工解決住宿要求。在教育設施方面,已將溫州空港新區九年一貫制學校、溫州空港新區一幼建設項目納入市、區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此外,為完善空港新區內公共配套設施,該區還進一步對接社會醫療機構,不斷提升園區醫療衛生綜合服務水平。通過優化公交線路,合理安排運能,改善園區出行服務,切實提升空港新區在基礎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功能。
“今年,我們將繼續提升空港園區要素保障,加速空港經濟全面發展。”空港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該區還將著力盤活土地資源,加強各類閑置土地處置,提高園區土地利用效益。依托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務窗口、實施“人才棲息”工程,強化招才引智工作。通過新建永興街道小微企業黨群服務中心,增設空港片區行政審批分中心,為企業提供更加便捷、貼心的服務。多措并舉擴大有效投資,高效助推項目建設,再掀空港新區大建設大發展熱潮,助推龍灣經濟轉型發展。

龍灣古文物保護工作見成效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在城市改造中,頻頻出現毀壞文物、破壞歷史文化遺存的事件,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成了老百姓的熱議話題。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瑰寶,是社會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物化載體,更是一方人民不可忘卻的記憶。”2016年,龍灣區醫藥協會會長楊向陽在區政協四屆五次會議期間提出了《關于“大拆大整”中加強文物保護的幾點建議》。楊向陽建議,文物保護的意義重大,龍灣區政府應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充分認識到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盡快成立“龍灣區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協調機構和建立“龍灣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專門保護機構。同時,加大資金投入并做到專款專用,從而切實做好“大拆大整”過程中的歷史文物保護工作。
在該提案交辦后,龍灣區不斷創新城中村改造歷史建筑保護的工作路子,有關部門紛紛行動,采取多種措施,著力念好“摸、分、活、護”四字訣,最大限度的保護好龍灣歷史文物,促進城市轉型與文化傳承和社會文明協調發展。經統計,龍灣區城中村改造實施范圍內的新聯村、江前村、三郎橋村等26個行政村的“三普文物”中,共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文物保護點5處、三普文物登錄點31處、三普文物信息點74處。截至目前,全區共有21處古建筑采取就地保護方式,24處古建筑將拆移搬遷,共3萬余件文物采取拆取保存。
此外,龍灣為切實做好歷史建筑保護工作,成立“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協調組”,并召開協調會十余次,抽調業務專家15名成立龍灣區歷史古建筑保護專家庫,組織現場評估走訪6次。上至相關部門領導、下至街道拆遷干部,逐漸認識到歷史古建筑之于龍灣的文化意義,從而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投身到城中村改造歷史古建筑的保護工作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