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龍灣文聯的第一個十年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的文化大事記有獎征文

作者名片:
龍灣文聯首任主席
關鍵詞:
龍灣文聯
曹凌云
在甌江入海口南岸,有一個城區叫龍灣,是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寧馨兒。
1999年10月,在龍灣工作的我奉命籌備成立龍灣區文聯,而后在文聯里工作了十余年,2010年深秋,當我要調離時,是那么的不舍。現在回首那些年,往事歷歷在目,我的內心充滿著愉悅、溫暖和美好。
曾經的“文化沙漠”開始顯現魅力
1984年4月,國務院宣布溫州為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同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溫州市龍灣區,并在其境內規劃建設“龍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龍灣出口工業區”。我1987年跟隨父親工作調動到龍灣求學時,見父親所用的信封和信箋上,都印有“龍灣(開發)區”等字樣。
那時龍灣區區域不大,人口不多,文化工作更被說成“一片沙漠”。1999年,在我奉命籌備成立龍灣區文聯之時,龍灣只有攝影和書畫兩個文藝協會。
攝影協會是龍灣建區最早成立的文藝協會,書畫協會隊伍比較強大,我們要充分發揮這兩個協會的作用,讓他們共同參與文聯的籌備工作。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書法家王松齡先生,他中年中風,被病魔長期糾纏,卻拖著病體為籌備文聯奔走相告,尋找文藝人才。我們在走訪中發現,許多文藝工作者雖然喜歡孤獨,醉心文藝創作,卻需要被認可,這也足見成立文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經過努力,龍灣區的文學工作者和愛好者們走到了一起,組建了文學協會;音樂、舞蹈工作者和愛好者們走到了一起,組建了音舞協會。
1999年11月12日,龍灣區文聯順利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至此,溫州市11個縣(市、區)都有了文聯組織。
2001年,溫州市進行了區劃調整,龍灣區地域擴大了,人口增多了,文藝隊伍壯大了。龍灣地域文化豐富,可以做大文章,但隨著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地域文化又受到嚴重的沖擊,于是,龍灣區文學、攝影、民間文藝等門類的文藝工作者們在文聯的凝聚下,進行搶救性的工作,主要是把地域文化保存在書籍里,留于后世。我們首先把重點放在龍灣的老物件和老建筑上,算來花了3年時間;接著做龍灣的名人文化,算來也用了3年時間;后來又把重點放在龍灣的明代歷史文化上。我們的工作卓有成效,舉辦的活動可以羅列一大串:項喬文化研討會、張璁文化研討會、王瓚文化研討會、龍灣歷史文化名人評選活動、首屆溫州·龍灣明代文化研討會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全國一批知名的專家學者開始關注龍灣,提出了一些“品牌效應”的觀點,如“龍灣的明代文化是溫州明代文化的中心與代表”。我們還出版了大量書籍,其書目也可以羅列一大串:《龍灣文化叢書》(五卷本)、《龍灣耕讀文化》《龍灣老物件》《龍灣老建筑》《巍巍大家》《千年沉淀》《龍灣文獻叢書》(五卷本)等等。這些書籍大多著眼于地域文化的事象記錄與考究,以細致深入的民間調查,親切而極具鄉土氣息的文字,豐富而珍貴的照片和圖畫,生動鮮明地展現了龍灣地域內具有典型意義的文化代表。
龍灣文藝的魅力開始顯現出來,吸引著人們的目光,這不僅是因為龍灣深厚的地域文化開始被挖掘和發揚,也是因為龍灣優秀藝術門類開始陸續發揮出強勁的作用。書法、美術作為龍灣文藝的排頭兵,每年都有新的收獲。
精彩表演一次次讓人贊嘆
2006年,由于會員隊伍日益壯大,龍灣區的音樂協會、舞蹈協會從音舞協會里獨立出來,朗誦學會也成立了。從此,龍灣的表演藝術蓬勃開展,一次又一次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贊嘆。
2007年10月,龍灣區推出首屆文化藝術節,舉辦“濱海之路”大型廣場文藝晚會,以慶祝十七大召開和展現龍灣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我們經過籌劃,確定晚會分“龍的港灣”“龍的成長”“龍的騰飛”三個篇章。那次演出雖然伴隨著綿綿秋雨,但每一個節目都很精彩。文化廣場上黑壓壓的滿是觀眾,有人說起碼3萬多人,也有說達到5萬人,
200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龍灣區舉辦了以“龍灣的故事”為主題的文藝精品匯報演出。經過籌劃,確定以“畫、情、詩、意、歌、韻、頌”七幕來謳歌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演出的兩個小時里,一次次響起熱烈的掌聲、喝彩聲。很多觀眾不相信這是龍灣藝術工作者自編自排自導自演的節目,所有的演職員都是業余的。那一天是2008年12月19日,一個隆冬的日子,卻顯得那么熱烈,我記住了這一天。
同樣讓人難忘的是2009年初秋,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龍灣的表演人才又一次組織編排《祖國頌·家鄉情》。當時溫州城正“甲流”肆虐,說實話,那時候我心情忐忑,充滿了焦慮。離演出只有5天了,導演跟我說女子小組表演唱《龍灣,可愛的家鄉》排練遇到了麻煩,節目的“指導”與小組唱的演員們鬧起矛盾,主唱被氣哭了。原因是“指導”認為這個節目是“表演唱”,就一定得“表演”,必須加入大量優美的舞蹈元素,而演員們認為自己是歌唱演員,應該把精力花費在唱好歌上,不應該用舞蹈演員的要求去苛求她們。我了解情況后支持“指導”的做法,不管是唱歌還是跳舞,我們必須精益求精,要努力把每一個節目都做得漂漂亮亮。導演與演員們做了思想溝通,我也與主唱交換了意見,目標一致起來,勁就使上來了。演出也再一次圓滿成功。演員謝幕之后,許多觀眾不愿離開。我自然收到許多祝賀的電話和信息,其中有一條信息說“龍灣的節目竟然與cctv節目相媲美,你們了不起。”
冷雨中迎來了詩人和溫暖
2009年,龍灣區文聯引來了成立10周年的日子。為自己的文聯搞周年慶,龍灣文藝家們激情四溢,有文藝協會又提出邀請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前來講座。文聯10周年紀念大會和余光中先生的講座時間選定在2010年1月12日。臨近這個日子的前幾天,溫州陰雨連綿、寒氣逼人。然而,余光中這個名字仿佛與陽光有不解之緣。在他來到溫州的當夜,天氣轉晴,而后他在溫州的7天,基本上是陽光燦爛的日子。
余老的講座不同凡響,臺下掌聲一次次響起,他在臺上講得興起時,還起身朗誦自己的詩作,手之舞之,那么的酣暢淋漓,打動人的心靈。
和許多城市一樣,溫州也有太多喜歡余老的讀者,考慮到余老的安全和為了讓他有更多的時間親近溫州的山山水水,我們無奈地保密了余老在溫州的行程,甚至為避免一批“粉絲”的跟蹤,兩次臨時改變行程。余老熱愛山水,癡情山水,一路行來,先后游覽了南雁蕩山、北雁蕩山、洞頭和江心嶼。置身大自然間,他時而吟唱詩詞時而對天長嘯時而開懷大笑時而凝神不語時而連連贊嘆時而仰望遠方,游興頗濃,逸趣橫生,又時而做著筆記。
余老回臺灣一個月后,就寄來了他洋洋灑灑近萬言的《雁山甌水》,而且是一筆一劃工工整整的手稿。我拜讀了《雁山甌水》,感嘆大師出手就是與眾不同,這無疑是一篇精美絕倫的散文。我馬上把稿子交給《溫州日報》副刊部,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安排了一個半版面發表,之后。《江南》雜志也要求發表這篇作品。
“雁過留聲”,我們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可以擼起袖子、邁開大步加油干,龍灣的文藝隊伍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從最初的4個文藝協會到后來的12個文藝協會;從開始的200多位文藝工作者發展到后來的800多位文藝工作者。那些年里,我們緊張、繁忙卻無比充實;那些年里,我疏忽了自己的寫作,停筆十余年但沒有遺憾。
30多年過去了,現在的龍灣,作為一個在改革開放中崛起的新興濱海城區,已經出現了異彩紛呈、活力十足的文藝生態。我親眼看見了它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很多都化作了我的記憶。
溫州市文聯聯合主辦
溫州市文藝志愿者協會聯合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