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登”——農民創辦溫州最早股份合作企業
記者 王策
一切的意義,只有離得足夠遠,才能看得真切;正如同所有的絢爛,只有走得足夠近,才能感受震撼。站在甌海登山鞋廠(簡稱“甌登”)的舊址,回望曾經的輝煌,仿佛歷史賦予了我們一面神奇的長鏡。近日,記者采訪了“甌登”創始人龍灣海濱街道蟾鐘村村民李巖壽,回顧“甌登”的黃金時代。
1979年,春風吹綠大江南北,全國實現改革開放之年。“其實我在1979年開始到1984年,就在家里開辦鞋廠。在當時也不算小,有100來個工人,年收入也很不錯,至少每年都能掙到五六萬元。”說起“甌登”的創辦,李巖壽老人說是有很多因緣的。首先他說自己的小鞋子作坊里曾經幫助上江一家企業加工登山鞋鞋底,看著上家在短短兩年時間里,就發家致富,自己眼紅。另外從外道聽來,登山鞋生意通過進出口公司,才能創外匯。
機會總是留給有心人。1984年的正月,村里的萬元戶走在一起,交流創業史,閑談中激發了李巖壽的靈感,他說,我們是不是合股辦登山鞋廠……說完,大家一拍即合。說干就干,大家湊齊了1000多元,交給李巖壽,讓他跑到上海進出口公司要外貿訂單。事不經過不知難。李巖壽跑到上海進出口公司,別說要訂單,就連電梯口,都進不去。多次被拒之門外,盤纏像燃燒的蠟燭,越來越少。李巖壽只好回家操起舊業。時隔一年左右,有個溫州人來到蟾鐘村找李巖壽,經過一番周折找到了李巖壽,對他說,要求參股一起做登山鞋生意。
這個溫州人就是精通外貿業務的張慶勇,他說剛從上海進出口公司調到溫州進出口公司,很想干一番事業,很想把國內產品推銷到國外去。話音剛落,李巖壽決定一起開辦登山鞋。張慶勇倒是到上海進出口公司訂到了大額訂單,可是機器怎么弄得到呢?一個股東說自己曾在龍灣某地方見過,說把機器運過來,李巖壽一伙人跑過去一看,不能運呀,太舊了,恐怕機器運到半路會散架。轉念一想,把鞋底運過去加工,這個方法倒是行,但是把鞋底弄好了,又要把鞋底運到鞋面廠加工,這樣一來二去地折騰,在路上就費了很大工夫。
“干脆買新機器,蓋新廠房,集中生產登山鞋。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呀。那時的路大多是泥路,其實泥路還好。偏偏碼頭到廠房的路是一條水溝,我們弄來木頭,先把水溝保護起來,然后放上滾筒,慢慢挪移到廠房,那時干得真辛苦呀!”李巖壽談起這事,眼里還噙著淚水。1984年9月,曾經在生產隊當過五六年隊長的李巖壽,有威信,大家推舉他作為“甌登”負責人,和17戶村民共集資7.8萬元,創辦溫州最早的股份合作企業——甌海登山鞋廠。僅僅3個月就產出100萬雙登山鞋,出口產值765萬元,創匯65萬美元,上交稅金15.63萬元。
短短5年的“甌登”創造了1.8億元產值,產品遠銷歐美、中東、香港等14個國家和地區。張慶勇作為鞋廠二把手,他不僅是個精明的商人,更是個懂企業管理的人。他和李巖壽決定“大廠散辦”。李巖壽告訴記者,當時我們的外貿業務不斷增多,我們的企業不斷擴張,企業里的建筑隊日夜加班,場地還是不夠用。登山鞋廠是個密集型企業,需要很多員工。這樣無限制地擴展,很難把控企業注資成本。于是,他們把主要部件和主要工序放在企業生產,其他如麻底、鞋幫和縫合等凡是能夠擴散的工序都流到村村戶戶農民家里去。先是本鄉本區本縣,后來擴散到樂清、青田縣農村,形成340多個加工點,1.3萬多名廠外加工人員組成的跨地區、多層次的龐大經濟實體。
為了更進一步發展外匯企業,張慶勇和李巖壽相繼建立了箱包廠、第二登山鞋長廠、第二箱包廠、玩具廠、包裝材料廠、體育用品廠、商標織帶廠、剪刀廠等等。“為了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我們跟上海文體用品進出口公司合股,成立了甌海縣文體用品工貿聯合公司。以及針對資金貸款限制多、手續麻煩的實際情況,在有關方面的積極支持和幫助下,成立了甌海登峰城市信用社。”李巖壽談起往事,說“甌登”形成了一個國有、集體和個體等多種經濟成分聯合,產供銷一條龍,集生產、服務、金融和貿易為一體的股份經濟聯合體。數據顯示,90年代初,“甌登”已發展成為溫州太平洋集團,下轄1個核心公司、19個二級公司,其中生產型公司9個,經營型公司10個,還有國際國內辦事處5個,城市信用社和房地產開發公司各1家。
記者手記——
龍灣區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區,誕生溫州最早的股份合作企業——“甌登”,不是偶然的,它是龍灣區當時經濟發展的產物,也展示了龍灣人敢為人先、創新創業的精神風貌。而“甌登”像“滾雪球”一樣相繼成功建成創匯“新生兒”,到上海、南京、溫州等地聘請了60多位管理生產人才,參照國際先進管理水平,對企業實行現代化管理,開創了龍灣現代企業管理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