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鋒——把黨的精神送到群眾心坎上

記者 柯露霞
在龍灣鄉間地頭,活躍著這樣一位老黨員。潘鋒,自1972年至今,他發揮余熱義務宣講,從第一次宣講“抵制假鈔”,到后來的“獻禮十九大”,再到現在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76歲高齡的他,四十余年來,創作詩詞2000余首,授課800余次,聽眾近達12萬人次,課時1600小時。
足跡遍布溫州11個縣(市、區)
今年已76歲的潘鋒是市級黨建導師、市民宣講團成員,也是永中街道“紅色講師團”一員。
他當過農民、辦過企業,也喜好詩文,更喜歡以文會友,傳播正能量。潘鋒說:“基層黨員、群眾其實對于時政的關注度很高,也很渴望能夠學習,這讓我有動力,不間斷地做一些社區宣講。”自1972年第一次義務宣講后,他便再也停不下來了,其后他更將自家弄堂改造成禮堂,給周邊群眾送去一道道文化大餐。
無論在公共汽車、超市或是大街上,潘鋒常常會遇到上前搭訕的人“潘老師,你好呀!”而他們大多都是聽過潘鋒黨課的群眾,不少群眾碰到其后還會拉住一陣攀談并對他表示感謝。這樣的趣事不僅令潘鋒倍感欣慰,也更堅定了他堅持宣傳黨、跟黨走的決心。
多年來,他奔波永嘉、甌海、樂清等11個縣(市、區)進行基層黨課宣講,深入各鄉鎮、社區、兩新組織和革命老區,以演講、相聲、快板、順口溜、舞蹈等文藝形式,宣傳“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精神。多年來,他足跡遍布機關部門、企業學校、鄉鎮街道、農村社區、部隊大院,聽眾達12萬人次。
農民詩社的領頭人
此外,潘鋒還是農民詩社的領頭人。十多年前,潘鋒退休賦閑在家,常和學生、朋友們玩玩溫州南拳。2005年底的一天,幾個拳友在聊天時開玩笑道:“你是龍灣詩詞協會的社員,身邊的農民朋友又這么多,何不搞個農民詩社呢?”潘鋒覺得這主意不錯。
潘鋒來到村里,開始動員。在村支書和拳友的支持下,村民開始主動報名參加詩社,遠近16個村的村支書也加入行列。2006年5月,龍灣區農民詩社成立,最初會員81人。成立之初,農民詩友們意氣風發,紛紛提筆寫詩。其中,農民企業家潘教華的《自賞》七言詩被社員們廣為傳誦:“春泥著意能為墨,黃土隨心可作倉。莫笑農民非學士,洋芋土豆一樣香。”
“別看咱‘泥腿子’文化程度不高,可學起詩來,認真勁比讀書人還足。”潘鋒笑曰。“接地氣”的農民詩歌頌新農村建設,文字質樸、感情真摯,迅速在龍灣的鄉野間傳播。一些婦女們也放下麻將,加入詩社學起平仄。成立10余年來,詩社會員壯大到如今的300余人。
為黨的事業繼續作貢獻
“潘老師不僅博學,更是充滿正能量,每次聽完他的課對未來對國家對政府都會充滿信心。”農民詩社成員陳會梁(陳國華)說,認識潘老師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了,曾經自己也是潘老師的一名忠實聽眾,被他黨課吸引加入了農民詩社。“雖然他年紀比較大,但他身上有著比年輕人更旺盛的朝氣。”
“只要身體允許,我都要繼續講下去。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我的終生,這就是我的初心。”潘鋒說,雖然是草根出身的,但希望能用自己的余熱,為黨的事業繼續作貢獻,把黨的精神送到群眾的心坎上,把想講的課、需要講的課都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