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999_91精品国产777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高清一区_91 在线免费观看_久久网站热最新地址4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蜜

  • 省政府新聞辦批文·浙新辦[2008]17號

  • 龍灣區唯一具有新聞發布資質網站

  • 溫州市第一批文明網站

  • 溫州市網絡文化協會理事單位

  • 市級青年文明號參賽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當前的位置 : 龍灣新聞網  ->  專題專欄  ->  人文龍灣 -> 正文

湯和信俗

2021年04月20日 10:04:00來源:龍灣永嘉場
圖片
圖片
圖片

  2008年,湯和信俗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中國非遺網介紹,湯和信俗是流傳于浙南的一種民俗文化,也是我國古老的中元節習俗中最具典型的個案。


  明初,東南沿海頻遭倭寇侵擾,百姓不堪其苦。大將湯和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沿海岸線修筑衛所59處,龍灣寧村所即為其中之一。倭患平息后,民間感念湯和的功德,在寧村建廟立祀,并于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舉行“湯和出巡”“追悼倭難亡魂”等儀式。此活動儀式俗稱“七月十五寧村抬佛”,影響深遠。


  湯和信俗旨在祈福避害。它突破中元節祭祖和送鬼的一般習俗,表現形式上函括了手工技藝、歌舞、曲藝等民間藝術。它突出愛國主義和緬懷先輩兩大主題,表達了人們對民族英雄的尊敬和崇拜,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圖片


audio

《湯和信俗》本地方言精讀




圖片

湯和信俗

文 / 項有仁

方言配音/張崇年


圖片

  湯和信俗是溫州民間紀念明初抗倭先驅湯和的群體性祭祀活動,流傳于東郊永嘉場(今溫州市龍灣區),已達四百五十多年。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湯和子弟兵后裔聚居地——永嘉場的寧村所(今龍灣區海濱街道寧村)都要舉行湯和巡游,遍及大羅山麓二十多個村莊約30平方公里,世代流傳(僅20世紀50-80年代一度中斷)。


圖片

湯和信俗人文背景

圖片

  湯和是朱元璋的兒時伴侶、起義戰友,明代開國元勛。他在花甲暮年受命興建東南沿海五十九座防倭城堡,溫州永嘉場的寧村所即其一。留駐寧村所的兵勇,即成該村第一代居民。在以后二百五十年的倭患中,寧村所城成為永嘉場人民的一方保障。嘉靖末年倭患平定后,人們緬懷湯和、悼念倭難中的亡魂,遂形成以“感恩”與“祈福”為內容的湯和信俗,湯和被衍化為永嘉場的保護神——城隍爺。

圖片

  ▲湯和廟


  湯和信俗主體由巡游、祭鬼(祖)、廟會戲三部分組成,中心內容是巡游。


  

  湯和信俗的延伸部分有正月初九的春祭和二月二的“攔街福”。

圖片

▲攔街福中的滾龍


  巡游出發前,在湯和廟內的神像前舉行隆重的“排衙點將”儀式,扮演的神將、神吏、神役、無常及凡間還愿的“罪人”“囚犯”,在祭過湯和神像后依次出廟,最后,地方父老簇擁著香亭和神像隨行。

圖片


  巡游隊伍由儀仗隊、戲曲馬隊以及廟內神像前“排衙點將”出來的香亭和神像組成,一般三百至五百人。途經二十多個村莊,行程約15公里。


圖片
圖片


  1994年恢復巡游以來,形式與內容都起了質的變化。內容在祭祀湯和、布施倭難亡魂的基礎上,融進了富國強兵、愛國主義的內容展示;在揚善除惡、因果報應的基礎上,結合了反貪倡廉、環境保護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宣傳。形式上在原有傳統巡游隊伍中,加進大量群眾喜聞樂見的時代歌舞節目。


  參加巡游人數增加到三千人左右。寧村傾村出動,凡能出門上路的人都參加了,年長的八十多歲,年幼的五六歲。許多遠在東北、西北、西南經商辦企業的人,都專程趕回來參加巡游。不少人家特邀親戚看門。


  巡游的范圍擴大到四十多個村莊,行程約25公里,沿途人山人海、萬人空巷。而規模如此巨大的文化盛典活動,每年費用都在百萬元以上,全部來自民間自籌,政府零開支。



湯和信俗的形成

有其地域文化因素

和歷史因素

  地域文化因素是:“甌居海中”,溫州市區的東郊永嘉場,古時為一片淺海,疆域原由江水、海水中的泥沙淤積、人工圍墾而成。天人合一,成就了大羅山麓這個“滄海桑田”的巨變,為人們提供了生存空間。所以在形成這片土地的歷史經緯中,大自然的功效是主線。于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就先天性地形成了感恩自然、敬畏自然的心理情結。


  人們在社會實踐與生產斗爭中,又逐漸衍化為“神靈崇拜”的精神訴求。村村、家家、人人都有保護神。神靈崇拜的民風習俗,在永嘉場區域的傳統文化中,形成了與儒教文化一雅一俗的“兩元”并存。


  在湯和信俗的成因中,移民文化也是個重大因素。永嘉場人是個宋乾道二年(1166)災后的巨大的移民群體,這個群體精神的基本特征是“不安現狀、奮發進取”,因而離鄉背井,跋山涉水,千里奔波,來到大羅山麓“淘金”。這也就構成了他們特別能吃苦、能創業的精神支撐。手使的鐵板(鋤頭)重5斤,全國少有;田地稱“世耕”——世代耕種,天下未聞。“求財”“做家私傳子孫”的愿望特別強烈,于是篤信求神庇佑,以消災賜福,蔭子蔭孫。尤其是他們祭祀的是專管民間禍福的一方之主——城隍爺。


  湯和信俗形成的歷史因素是:明代倭患血與火的記憶,世代流傳在東南沿海地區,衍化出寧村后裔對先祖的緬懷,永嘉場人民對保護神的感恩。緬懷祖德融入神靈崇拜,迸發出巨大的能量!


  天人合一形成疆域的生存環境,從而衍生出神靈崇拜的集體潛意識,聚合移民精神中求財、祈福的基因,構成了湯和信俗厚實的人文背景。

圖片





END


[編輯: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載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