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前街,百工居肆成其事


寺

前
街

《論語·子張》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在永嘉場歷史的長河中,寺前街在相當長時間里承擔著市肆即市場的角色。它像一個火車頭,引領著永嘉場百工技藝的創新發展,經濟和社會走向繁榮富強。如今,寺前街市肆商鋪仍然林立,保留著原本的格局,街頭巷尾尚未完全消磨其曾經的繁華舊貌,令人有時光倒流的錯覺。在這里,你能尋到過去的記憶、經濟引擎、文化底蘊,以及一代又一代永嘉場人奮斗的足跡。
《寺前街,百工居肆成其事》本地方言精讀


寺前街,百工居肆成其事
文/潘偉光
方言配音/張崇年
寺前街,一個各地客商走過路過而舍不得錯過的地方。因為它是坐商行賈日進斗金的風水寶地,一個游子懷舊、釋放鄉愁的絕佳地方。也是亦商亦民活態傳承的商貿老街,而且更是前店后屋宜商宜居的理想之城。

▲寺前街20號里屋姜宅門臺
寺前街作為永嘉場物流中心,這里集聚了魚咸業、漁網業、棉布業、南貨業、飲食業和中藥業等。據當地住戶姜文華先生回憶,沿街商戶主要有何恒發棉布店、王陽春中藥店、吳聚盛魚咸店、源益糕餅店、何順發酒行、泰豐南貨店、協和醬酒行、陳仁和酒坊、益豐水產行、公利苧麻漁網店、張義記、馮順記等老字號,行業幾乎囊括了一切民生所需。建國前后還有鄒雷照相館及王伯英墨鉛人像放大館等,1957年并入服務合作商店,公社化時期,劃歸供銷合作社。

▲原陳仁和酒坊店鋪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永嘉場地人每逢紅白喜事都要到寺前街購置物資、酒菜。同時,大羅山東所有地方所產物資均要來此交易,就連下橫路捉涂的抓到幾斤跳魚也要趕到這里尋找買主。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當時的寺前街每天車水馬龍、門庭若市,正如永場人常說的“門檻也踏破爻”。很長一段時間,寺前街在永嘉場人心目中的地位,堪比鹿城的五馬街、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

▲日用雜貨
仿佛在昨天,寺前街是永嘉場最繁華的所在、人氣最旺的地方,走一趟寺前街似乎有一種鄉下人進城的感覺。南頭灣到北頭橋這一橋段更是寺前街的核心區域和精華地帶,不到四百米長不到五米寬的街面上,竟密密麻麻地集中了二百四十余間店面,而且三百六十行一行都不缺,南貨北貨干貨鮮貨甚至稀缺貨應有盡有。曾幾何時,它是永嘉場人的購物天堂,確實不容置疑。即使在今天,在萬達買不到的東西,倘若到寺前街轉轉,說不定就會有意外的驚喜!

▲劉記姜茶
還有挑擔的行販貨郎穿行街中高聲叫賣,開鎖的補鞋的見縫插針,有生意就隨地停下,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你情我愿皆大歡喜,儼然一幅宋版的“清明上河圖”在此隆重上演。

▲修鞋、配鎖匙
整條街的布局是街上店面,店后倉庫,庫后河埠頭,一進一出,水陸皆便。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有人把它寫成“市前街”,即永嘉場集市,而永昌堡北門恰恰叫“通市樓”,顧名思義不言而喻——向北通往永嘉場集市。

▲街市
記得我友姜文華先生還說,1957年公私合營前,寺前街菜館有清光緒年間開設的逢和春、光緒末年開設的張元豐、清末開設的夏寧和、陳振發和三星館。公私合營后有十八踏菜館(永強供銷社菜館)。永場人的吃,講究個“鮮”字,歷來非常重視時令,甚至苛刻到當天的“潮駕”,致使一些吃貨和飲食業老板為了搞到鮮活海鮮,總是候潮在半路先人一步“劫活”。常言道民以食為天,永場人也說吃飯大于皇帝。吃光用光,身體健康,勿吃勿用,呆頭大王。“正月青蛄二月蟹,三月斕鮒蝦狗彈,四月子鱭蝤蛑虎,五月泥糍配米飯,六月黃魚和子梅,七月藏魚和水潺,八月鰨鰻強吃鴨,九月鰻魚和河蟹,十月鯔魚并鱸甲,十一月蝤蛑滿肚膏,十二月文蛤和江蟹。”真所謂是如數家珍,一年吃到底,天天像過年。嘴唇兩爿皮,吃爻有處來。若是人逢喜事精神爽的好日子,呼朋喚友約上三五知己,走進十八踏菜館,面對海鮮,點幾個菜,談人生幾許,“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搞一下“私人訂制”如“五塊和”“十塊和”之類,縱使“躥起打一棒”,那也是財大氣粗真真切切地過了一把土豪癮。
北頭橋學林餛飩店為清朝道光年間青山村婁學林創辦。學林餛飩湯清、皮薄、肉鮮、味美,加上黃色蛋絲、自制紅色肉松、綠色蔥花、黑色紫菜,集色味香一體。永樂瑞平泰方圓百里之內,可以說是無人不知沒人弗曉,一經提起難免口角流涎,恨不得身長翅膀飛過去撮一頓解解饞。所以,兜里沒錢的羨慕嫉妒恨百味雜陳,“吃西瓜皮講大話”,言語之間往往以到北頭橋吃一碗餛飩為榮。有人說,誰錯過了北頭橋的學林餛飩,就錯過了整條寺前街!一些上了年紀的或海外歸來的老人特意來到這里懷舊聊天,仿佛只有在這里方能回味昔日的美好時光!出去打拼多年,歸來仍是少年!多么心曠神怡難以言表的快感!

▲梁宅巷酒莊
探究一下寺前街的商業秘笈?其一是人無我有,如染色落花生、梨頭、金珠銀沙、糖金缶等傳統貨物,他處是“踏破鐵鞋無覓處”,這里是“得來全不費工夫”。其二是人有我全,大凡農村里婚喪紅白喜事或喬遷之喜所需的物件,這里全是一條龍配套服務,應有盡有,想不到的它都給你想到了,商家精明算計想顧客之所想簡直就是“鉆進鐵扇公主肚里的孫悟空”。其三是立足本地,服務農戶,過去,家家種田,戶戶插秧,每逢農忙時節,男女老少齊出動,真個是“上陣父子兵,打仗親兄弟”!農家要用的東西,如鐵板(鋤頭)、扁擔、沖擔、欄耙、畚箕……一應俱全,來到寺前街,走進“五金交電”和“生產資料”,絕不會讓人無功而返空手而歸。

▲大小規格任你選
曾記得國產武俠片《神鞭》里主人公剪了當鞭子用的辮子后,說了這樣一句話,鞭沒了,神留著。我們套用一下,就是千年永嘉場,雖然鹽業沒了,但“場”留著,其實,永嘉場的民風氣場就像神鞭的“神”,不僅永流傳,而且強悍得千年不變恒古入心。看似不經意間的堅守,透漏出的是數百年數十代人“不忘初心”的信息磁場,使得寺前街歷經風雨始終淡定。寵辱不驚,望門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畢竟難得的是寺前街多年下來健壯如昔風采依舊,格局始終沒變,體型不胖不瘦,即使生意不溫不火,我也樂得清閑自在豁達大度,富貴于我如浮云,金錢與我何加焉?!

▲橋北行前街43號張宅
歷史上多次的攔壩圍墾,使得永嘉場一直處于“生長”之中,如今,城市東移,吹填造地,更是日新月異生長迅速。而寺前街也會隨著永嘉場的成長而生機勃勃,南頭灣一路向南經滄河街可達張璁祖祠、永昌堡,北頭橋向北延伸可至黃石山公園,這樣開疆拓土般生長的態勢,難道不能“當驚世界殊”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