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999_91精品国产777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高清一区_91 在线免费观看_久久网站热最新地址4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蜜

  • 省政府新聞辦批文·浙新辦[2008]17號

  • 龍灣區唯一具有新聞發布資質網站

  • 溫州市第一批文明網站

  • 溫州市網絡文化協會理事單位

  • 市級青年文明號參賽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當前的位置 : 龍灣新聞網  ->  專題專欄  ->  人文龍灣 -> 正文

三都“紗面湯”

2021年12月15日 10:39:00來源:來源:龍灣永嘉場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紗面是溫州的傳統面食,由鹽水和面做成,“細如銀絲,潔白柔韌”。一碗紗面,由黃酒代湯,放上炒好的香菇、肉末,再蓋上兩個煎雞蛋,香氣騰騰,實乃人間美味。在溫州習俗中,紗面湯是產婦坐月子時招待訪客的必備品,也可在婚嫁、老人祝壽等場合中用,寓意長壽美滿、分享幸福喜悅。

圖片




圖片

三都“紗面湯” / 姜文華 / 

圖片

  “紗面”、“索面”或“素面”都是麥制面條,宋代稱面條為“索餅”、“索面”、“濕面”。而稱“紗面”是因為它細長潔白,有如棉紗,晶亮澄澈,永嘉場人取其形而稱之。

  清朝謝墉《食味雜詠》記載“北地麥面既佳,而掛面之入貢者更精善,乃有翻嫌其太細者。”這種太細的入貢掛面,即所謂上用銀絲掛面。今揚州、鹽城一帶,亦稱銀絲掛面。將和好的濕面團搓成小手指一般粗的面條,盤掛于木頭架子上,下墜一個較短的圓形木棒,粗面條在木頭的壓力下逐漸被拉細拉長,并自然風干,就成為掛面。此法始于元朝北方人首創。從生產工藝來分析,其實紗面也就是掛面。明代還出現了技藝高超的“抻面”,“抻面”有可能就是紗面或兩種面工藝同出一轍。

圖片






圖片

  三都車駕巷做紗面,具體從什么時候開始無資料可考。自從張家遷徙至此地定居就掌握做紗面技術,反正永嘉場做紗面的就是三都車駕巷人。其他地方做紗面的,有的是隨車駕巷出嫁女兒把技術帶過去;有的是車駕巷人搬出去后開始制作紗面,如在寺前街、下垟街、水心街等處開店自產自銷。

  傳統做面都是純手工加工,一大坨面團經過揉粉、開條、打條、盤條、醒面、上筷、上架、拉面、盤面等十多道工序,逐步做成白如銀、細如絲的紗面。揉面是力氣活,一般男人揉,婦女們拉面,拉伸動作手法靈活得令人眼花繚亂。做紗面是三都車駕巷農戶的傳統副業,農閑時家家戶戶做紗面,白天婦女曬面,男人挑著盤成“8”字形的紗面走街穿巷換小麥(易物交易)或錢。

圖片

  現任普門村張書記是車駕巷人,系我的老朋友,他祖輩也做紗面。他告訴我:紗面要取上好小麥高強面粉,除食鹽外不添加輔料;做紗面重要的是掌握天氣和發酵時間,因時制宜。另外,還要掌握好鹽、面、水的比例,天暖多加一點鹽,天冷則少放些。一般情況下,每50公斤面粉放水17.5公斤、鹽2.5~3公斤。三都紗面韌性足,咸淡適宜,口味純正,宜于久貯;倘若來年開春天暖多雨,紗面返潮,只須包塊生石灰擱入壇中,即可使其脆燥如初。

  三都紗面制作工藝獨特、口感好,又沾著張閣老的名聲而聞名大江南北。張閣老是張璁的俗稱,張璁(1475—1539年),永嘉場三都(普門村)人。因他當過明嘉靖時的內閣首輔,所以溫州民間都稱他為“張閣老”。車駕巷三面臨河,與張璁老宅隔河相望,同宗同族。過去,路過三都車駕巷自然村,挨家挨戶屋前屋后空坦上的一排排面架條子掛滿面,當金色的陽光透過薄云,絲絲縷縷地灑落下來時,數米長的“萬千銀絲”迎微風飄拂而不斷,猶如一幅幅精美的畫卷。

圖片

  唐中藥學家陳藏器《本草拾遺》載:“小麥面,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具有養心、益腎、除煩熱,泄利、癰腫、止漏血,止汗、唾血、治臟躁功效。紗面的主要營養成分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易于消化吸收,有改善貧血、高血糖、增強免疫力、平衡營養吸收等作用。《食療本草》中記載小麥:“平,養肝氣,煮飲服之良。服之止渴。”

  紗面特別適合老年人、幼兒、婦女、減肥者食用。但,脾胃虛寒者,平素胃腸有寒氣、易腹瀉的人不宜多食。所以,煮紗面點心一般加煎“生姜卵”當“澆頭”,有的人喜歡多加老酒、紅糖科學搭配,克服脾胃虛寒者食之不適。

  紗面可煮可炒。炒紗面,冷水上鍋先蒸,水沸騰后蒸10分鐘,此時面還是半軟的,將紗面過冷水,冷水里滴少許油,防止黏連,保持松散狀態;重新放入鍋中蒸幾分鐘,蒸至面軟了即可出鍋待用;起油鍋將切好的姜末放入炒香,加蝦皮、肉絲、香菇絲,倒入老酒和適量的水炒熟,加白砂糖、雞精調味,然后將煎好的蛋絲和蒸過的紗面放入一起稍微拌炒幾下后,一份香噴噴的炒紗面即可出鍋了。

圖片

  上個月,溢香廳推出“甌味八臻”傳統系列菜品,其中就有“紗面湯”一甌:紅色的蝦米、綠色的青菜、琥珀色的香姑、白里透黃的雞蛋;湯清面素,造型雅致,充分體現了溫州人所喜愛的“素雅”,不愧是大師之作。翻滾的熱氣撲鼻而來,紗面入口滑溜,湯味濃郁,同時飄著湯中青菜的清香,一向喜歡清淡口味的我甚至感覺有些窒息。溢香廳紗面湯的蛋,采用“掉”的方式,水開后,雙手破開蛋殼,蛋白蛋黃液體掉入沸騰的水里迅速凝固,玲瓏剔透,入口有嚼勁真是絕妙。

  永嘉場人吃面不僅用于困腹,還有民俗禮儀的意義,例如常用來祝福新生嬰兒長命百歲,月子里吃“紗面湯”的習俗。

  小麥“作粉,補中益氣,和五藏,調脈”(摘自《嘉柘本草》),所以永嘉場姑娘身懷六甲家中必備紗面。吃紗面點心能緩解產婦心神不寧、失眠、臟躁、煩躁不安、精神抑郁、悲傷欲哭癥狀。產婦誕下孩兒之后坐月子之時,家中的親朋好友必定會送來幾斤的紗面(月里羹)以為賀禮,娘家會送幾十斤紗面、“麥麥酒”給產婦當點心吃。月子里親戚朋友們要到家來看孩子送“壓歲”紅包時,主人都會煮紗面湯給客人當點心。月子里的紗面湯必加“麥麥酒”,其實“麥麥酒”對紗面而言也很重要,故紗面湯又稱“紗面酒”。

圖片

  “麥麥酒”是加飯酒里放紅糖、烏豆、烏棗、當歸等一起煮過的酒。娘家送“麥麥酒”壇子有講究,剛生的孩子是男丁,“麥麥酒”可以裝酒埕里送過來;若生女兒的人家想再生一個男孩,就要裝帶嘴的大陶壸送過來,企盼來年生個有“把”的胖小子。

  月子里的紗面湯主要佐料有:麥麥酒、蝦米、香菇、生姜和雞蛋,蝦米要用加飯酒先泡過,與泡過水的香姑蒸熟,生姜加紅糖反復多次蒸、曬后待用,雞蛋用菜子油和蒸曬過的生姜煎成蛋糕作澆頭。傳統的紗面相對比較咸,煮紗面時鍋中的水要稍微多一些,高溫速成,這樣不容易造成糊面。煮紗面最重要的佐料就是老酒(麥麥酒)和姜、紅糖,這也是月子紗面湯的特別之處。紗面本身含鹽量較高,咸味已經足夠,面湯中不需要再另外加鹽。月子里的紗面湯所有佐料都要切碎煮爛,達到入口即化的效果,味重,即使是冬天,吃起來也使人冒汗,全身熱呼呼的。

圖片

  月子里的紗面湯是愛的體現,紗面來自娘家,娘家派來“月嫂”親自煮紗面湯。所以,紗面湯煮得好也是娘家的體面和對女兒的愛,同時,也考驗“月嫂”的烹調技術。月子里的紗面湯是用愛制作的美食,是用心記錄美好、呈現食材獨特味道和包含濃郁鄉土氣息的文化符號。

  紗面湯,張閣老故里傳統特產,永嘉場人割舍不了的情愫。


圖片
圖片
圖片


[編輯: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載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