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999_91精品国产777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高清一区_91 在线免费观看_久久网站热最新地址4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蜜

  • 省政府新聞辦批文·浙新辦[2008]17號

  • 龍灣區唯一具有新聞發布資質網站

  • 溫州市第一批文明網站

  • 溫州市網絡文化協會理事單位

  • 市級青年文明號參賽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當前的位置 : 龍灣新聞網  ->  專題專欄  ->  人文龍灣 -> 正文

人是張閣老 物是永昌堡

2021年10月12日 10:00:00來源:來源:龍灣永嘉場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在永嘉場境內,有一座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古城堡——永昌堡。這個坐落于龍灣永中街道一片民宅中的古堡,是明代嘉靖年間為抗擊東南沿海倭寇侵犯,王氏先祖王叔果、王叔杲倆兄弟發起修建而成,人杰地靈,歷史文化深厚。歷經百年風雨,如今的永昌堡仍依稀可見當年方正端莊的布局。


audio

《人是張閣老 物是永昌堡》本地方言精讀


人是張閣老 物是永昌堡 

文 / 潘偉光

方言配音 / 張崇年


  從地圖上看,龍灣像爿鯧魚暢游于東海,嘴巴對著甌江南口,身上有兩條黑線,一條是從機場大道到永梅公路,一條是甌海大道到濱海大道,中間也有一段機場大道相連。不過,最早的兩條黑線——上橫路和下橫路已依稀難辨了。據說,龍灣更像一條龍,自括蒼山下來,游過八百里甌江,進入東海時,便化成鯧魚,上岸又變回龍形,龍化魚耶?魚化龍乎?如雞生蛋蛋生雞般難以捉摸難分先后。何況,大羅山上有龍脊,有人說那是龍的化石,也有人說那是寸寸斷的蛇身,因為興風作浪危害鄉里,被陳十四娘娘斬了。同樣,又是龍蛇難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莫衷一是,其實,蛇能變化亦成龍。說一千道一萬,有一點大家是認同肯定的,這里確實是個百里挑一的好地方,既能喝到山水,也能吃到海鮮。當地人喜滋滋地說,鯧魚鷂一色,定板顯,一生吃穿不用愁!


  當然,鯧魚的最鮮美的部分是肚下(含籽),從龍灣的版圖上恰好是東海大堤以東區域,即古永嘉鹽場所在地,藍田碼道漁輪船,海鮮如山人雀躍,潮漲吃鮮,潮落點鹽,生活相較內地自古以來是滋潤滿意的。

  大羅山的三分之二在龍灣境內,猶如鯧魚的背脊,據當地老人說,瑤溪山下的沙河邊,原先還有一爿鯧魚巖,有嘴、有眼,酷似!可惜現已不存了。另外,從天空俯視境內的黃石山,如一條乖巧的娃娃魚伏在那里,一動不動。

  一眼望去,山地、島嶼、平原、江河、湖泊、池塘樣樣俱全,儼然一座天設地造的人間盆景。

圖片


  

  靈地必出杰人,龍灣史上出過很多名人,如宋嘉定狀元趙建大,明內閣首輔張璁……最集中的是英橋王氏,有“永嘉場,王半場”之說,王鉦、王澈、王激、王沛、王德、王諍、王叔果、王叔杲、王光蘊、王光美……一路“王”下去,比海里的帶魚還長還光鮮。據說王氏原先是英家的管家奴仆,永昌堡或王家堡以前的地名叫英橋里,后來英家“隱”去了,王家發達了,王家在王氏前冠以“英橋”二字,以示不忘本。又如張璁功成名就后,設“普門”堂,把祖上福建赤岸的祠堂名拿到三都來用,表示不忘故土,久而久之,普門仿佛成了三都的別名或代名詞。

  英橋的王鉦是張璁的姐夫,也是明時永嘉場的首富,靠販鹽起家撈得第一桶金,素有“鹽簍王”之褒稱。倉廩實而知禮節,首富與首輔一結合,猶如金風玉露哦一相逢,便省卻了人間無數煩惱事。于是,由普門張家、英橋王氏的聯姻扶持昌顯,使人想起門第背景的作用,親朋戚友鄉黨族人相互援引提攜,“向陽花木易逢春”。據溫州府志統計,全永嘉(即今溫州)有38人入祀鄉賢祠,其中永嘉場有13人,占比三分之一強,永嘉場不愧于“永強”之譽。可現在只剩“永強中學”“永強供電公司”“永強大道”“永強橋”等帶有“永強”的幾處了,這也從另方面印證了“風流總被風打雨吹去”預言的正確。

圖片


  

  永嘉在歷史上一度轄區甚廣,有過永嘉郡的時代,也有過永嘉縣的時代,直至如今江南(甌江之南)鹿城區(舊永嘉縣治)與江北永嘉縣的小時代,永嘉已退據甌江以北一隅之地,或者說是“小永嘉時代”,所以有人把它概括統稱為“三個永嘉”。從此,永嘉與永嘉場徹底割裂,惟留下“永嘉場在龍灣,龍灣潭在永嘉”時不時被人調侃。

  溫州街上走,滿眼永強人。王叔果、王叔杲之父王澈遷居郡城,王叔杲筑玉介園于郡城墨池坊,王叔杲又筑旸湖別墅于城西,王光蘊之子王至言在郡城筑太玉樓。王激于郡城慈山筑鶴山書院居之。嘉靖十三年(1534),張璁在郡城松臺山下信河街一帶構建溫州史上最大的豪宅府第——“寶綸樓”,九山河是他家的溝渠,松臺山是他家的假山,今地名“張府基”、“大士門”、“三牌坊”、“妝樓下”就是因此而來。張璁女婿王一夔,官至郁林知州,解官歸鄉后,在郡城西南筑浦東別墅,其詩文集就叫《浦東集》。此外,項氏家族也遷移郡城筑旸岙山莊,后又在郡城筑曲池草堂。

圖片


  

  可是到了有清一代,永嘉場除了寥寥幾個進士,基本上都不跟名人的名字連在一起了,“海坦沙漲,溫州出相”似乎也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傳說與夢想了。

  “張閣老做官帶攜一省”,“講了半天,還曉不得張閣老姓張”,這是三都普門人最引以為豪的兩句話;永昌堡人還厲害,自詡該堡是“江南故宮”,是永嘉場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反正一句話,人是張閣老,物是永昌堡。所以,我常常想,每個地方的人們都會在當地找出幾件事物來寄托他們的集體自尊,這可能是潛意識里的共性。不過,基于無傷大雅的原則,特別是初來乍到的外地游客最好接受當地人的價值標準和審美情趣,他們都有享受到善意的目光和友好的接待。

圖片


  

  依照太史公司馬遷創下的體例,中國歷史以名人傳記為龍骨。傳記的格式,第一句是傳主的姓名,緊接著就是他的籍貫,例如“張璁,永嘉人”。張璁考進士七次不中,第八次始中二甲第七十八名,分發禮部觀政,“觀政”相當于如今公務員的試用期,從此進入仕途。這一年張璁47歲,時間定格在正德十六年(1521),可謂大器晚成,也是烈士暮年。本來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生活不會有什么波瀾,可是“大禮儀”讓他風云際會脫穎而出,直到嘉靖六年(1527)入閣為首輔,僅僅用了六年,照時下流行話語說,確實書寫了一個“屌絲逆襲”的明代傳奇。朝為讀(教)書郎,暮登天子堂。宰相須是讀書人,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清勛戚莊田,罷鎮守內官,嚴監察制度,改鄉試科舉、正祀孔典禮……“一時苞苴路絕”,風氣為之一清,故嘉靖皇帝對張璁信任有加,視如肱股臂膀,曾賜印“永嘉張孚敬”,賜溫州松臺山府邸,賜貞義書院,賜響動巖墓地建九坦墳……因為這些都是“御賜”,所以都是“政府撥款”的,自己斷不要出一分錢的。

  而永嘉場又是有明一代 ,尤其是弘治至萬歷期間永嘉的中心區和文化重鎮,“我是永嘉場(或永場、永強)人”這樣普普通通極平常的一句話,自然而然被人家賦予特別的涵義了。


  

  永嘉場的前世是永嘉鹽場,其歷史雖然說起來很久遠,可以上溯到如雷貫耳的大唐,但民間的記憶卻沒有絲毫輝煌的傲嬌,似乎“業績平平”引不起人們的興趣,一直默默無聞,湮沒于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里。上千年來,只在曬鹽賣鹽點鹽吃鮮的時候,才偶爾被人提起,刷了一下存在感。歷史似乎混混沌沌模模糊糊,直到明代王鉦被時人喚為“鹽簍王”,永嘉場人終于看到了黎明前的一縷曙光。他長袖善舞富甲一方,“折銀折色”說一不二,有一種彎道超車的險勝和自得,頗類似于如今世界五百強之一的青山控股,定價格、作標準,始終掌握著話語權,身家高質量超速發展。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炎夏時節,王鉦坐在鹽簍上,一邊搖著扇子,一邊吃著西瓜,侃侃而談瀟瀟灑灑。這是一幅怎樣賞心悅目怦然心動的美妙圖景啊!那些終日土里刨食“一年干到臀褲頭穿一半”的隔壁老王們心里又當如何是處呢?雖然沒有項羽見秦始皇出巡時的激揚 “彼可取而代之”,但起碼會發出劉邦樣的感慨 “大丈夫當如是也”。不難想見,他們會這樣教育子孫后代,學習王鉦好榜樣。由是觀之,比較靠譜的永嘉場首富還是非王鉦莫屬。

圖片


  

  今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永昌堡,也是明代英橋王氏的杰作。嘉靖年間,倭寇突起海上,進犯溫州沿海,英橋王氏的王沛、王德相繼在抗倭中陣亡,王叔果、王叔杲遂集資筑堡抗倭,在倭寇來時讓遠近居民入堡中避難,保全一方生命財產安全。兩人晚年又好行德于鄉,已故溫州學者張憲文在《王叔杲集·前言》中說王叔杲“家世殷富,而疏財樂施,所在名山勝跡,如東山、孤嶼、仙巖、東甌王廟、鎮寧樓、鎮東塔,均先后加以葺修,所費以萬千計”。

  永昌堡南北長778米,東西闊445米,長長方方,端端正正。與其說如同一個棋盤,不如說是永嘉場英橋王氏的一枚私章,走進永昌堡,就像打開一本有關永嘉場的地理歷史課本。同時,四面城門都有個好聽的名字,東門是“環海”(我總覺得是“望海”之誤),南門是“迎川”,西門是“鎮山”,北門是“通市”。城堡不大,氣派不小。里面還有二河五橋、甕城一座、大小宗祠四座、府邸宅院多座,且多有私家停“船”場,更值得一提的是堡內還有戰略意義的一百畝田地,城堡雖小,五臟俱全,除了城內各處建筑平時隨處逛逛外,四周城墻上步道也是閑時散步的好去處……

  “溫之龍”至海為盡為永嘉場,如今填海造田,龍灣這“鯧魚”身上的黑線又幻化為S1、S2線,其形體越來越大,我不禁想起《莊子·逍遙游》的北冥之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又不知其幾千里也。”恍惚間,龍騰四海,鯤鵬萬里,已指日可待也。


圖片





[編輯: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載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