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之鄉 古風猶存——漫話永嘉場婚俗傳統禮儀




“大登科金榜題名,小登科洞房花燭”,過去,人們把功名和婚姻視為人生兩大事,尤為重視。其中,漢族傳統婚俗源遠流長,數千年來一直被視為儒家之“禮”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周代起,“六禮”(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成為一種規范性的習俗,在整個封建社會的婚姻生活中持續發揮著重要作用。進入近現代以后,隨著社會的變遷,傳統的“六禮”從根本上宣告消歇,但在一些地區仍然保留著“六禮”習俗及其他傳統婚俗的遺存。


道德之鄉 古風猶存
——漫話永嘉場婚俗傳統禮儀

文 / 姜文華
清掌故遺聞《清稗類鈔·婚姻類》載:
文明結婚親迎之禮,晚近不用者多,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結婚,倡于都會商埠,內地亦漸行之。禮堂所備證書,“有新郎、新婦、證婚人、介紹人、主婚人姓名。”由證婚人宜讀,介紹人、即媒。證婚人、男女家代表皆有頌詞,亦有主婚人宣讀訓詞,來賓唱文明結婚歌者。
中國人結婚,總離不開媒人(介紹人),即使雙方自由戀愛,所謂文明婚禮上還找個介紹人的角色,傳統觀念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曾有法律規定:“為婚之法,必有行媒。”一樁不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視為不合法的。清福格《聽雨叢談》談到“今婚禮行聘,以茶葉為幣,滿漢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婚姻大事國人講究“大茶小禮,三媒六證”迎之(元武漢臣《生金閣》),儀式可簡單,但必須隆重。
《禮記·昏義》記載婚事,分為以下六個程序,分別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到唐代皇太子、親王的婚禮都依隨六禮,民間只有納采、納吉、納徵和親迎“四禮”,明洪武元年時,朱熹《家禮》更將“納吉”和“納徵”合為一禮成為“三禮”。永嘉場婚俗至今還傳承“六禮”即:問名(出年甲)、納采(相親)、納吉(定親)、納徵(吃帖)、請期(送日)、迎親,也有將納吉、納徵合于一禮。
壹
舊俗男女姻緣,誰家有女要出嫁,經媒人牽線先由女方開具“生辰八字”(年甲、庚帖),即為“問名”。男方經過合婚認可后,就會把這個“年甲”放在鑊灶佛神龕前或祖先的牌位前占卜吉兇。在三天以內,家里沒有出現異常情況,就會繼續走下一步程序。也有女方要男方“生辰八字”復合,俗話叫:出“倒甲”,一般男方“百年好合”后即可。
經媒人溝通,選擇吉日,男孩會到女方家里踏親(相親)。相親主要讓雙方當亊人互相認可,客人坐定后,女孩為客人送茶,互相打亮一下,若雙方都認可,就吃點心。點心不管味道多好不能吃完,然后在點心碗下放一個紅包(茶包),表示踏親成功。若女方不滿意,就不請吃點心,男方不滿意寒暄幾句馬上走人。從納采吃茶(茶包)開始到鬧洞房吃茶,唯有茶貫穿婚事全過程。明許次紓《茶疏》說“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結婚,必以茶為禮,取其不移植之意也。今人猶名其禮為下茶,亦曰吃茶。”因茶樹移植則不生,種樹必下籽,所以在古代婚俗中,茶便成為堅貞不移和婚后多子的象征,婚娶聘物必定有茶。
宋人相親很有特色,地點通常是女方的家里,或者找一個比較愜意的園圃、湖舫之內。家人與媒人組團拜會女方,見過面,準新郞如果覺得滿意,就用一支金釵插到準新娘的發上,這叫做“插釵”,意味著“速配成功”,可以定親了。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或不入意,即留一兩端彩段,與之壓驚,則此親不諧矣。”表示歉意。
相親成功,男方給女方定親禮;有先“定親”后“吃帖”的,也有直接擇日“吃帖”。若先“定親”,男方選擇吉日先送金銀手飾,伴手禮有:鮮面(長壽面)、豬肉(豬入戶、百福臻)、雄雌鯔魚一對(富貴、情篤)、公母雞一對(吉祥、多子)。《儀禮·聘禮》載周代用雁,清經學家胡培圣《儀禮·正義》說道:“用雁者,取其隨時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后來,雁取不到以雞代雁,雞也叫“祖婆雞”,當日就會下蛋更好,寓意多子;暗喻夫妻和順,互守信約,夫唱婦隨之義。女方回定親碗一副,衣、褲、襪、鞋,桂圓、紅棗、荔枝、紅綠生花生、生豌豆子、喜糖等,禮品往來都要放紅紙剪的“雙喜”花、用萬年青(海桐)、柏樹小枝扎紅線的“彩頭”,本地所有喜慶活動總離不開“萬年青柏”。

▲萬年青柏彩頭、嫁妝“行老”
定親后已完成《儀禮》所記的“問名、納采、納吉”三個環節,下一步是男方擇吉日“吃帖”,本地人昵稱某“閨女長大了,已糖糕香起恁”,故女方也稱“閨女吃糖糕”,便是“納徵”。
“吃帖”男方要送“六合”(承禮品器盒)、“六樣”禮、財禮(聘禮),“六合”禮品有:糖糕幾百雙、豬肉幾百斤、鮮面、雙開肉一刀、雄雌鯔魚一對、公母雞一對。“六樣”有:桂圓、紅棗、紅綠生花生、豌豆子、喜糖、喜餅以及給女孩的衣服(布料)、絨線,金手飾、對表等;還有“糖金櫻”送娘舅,四色糖果分親戚朋友。“女家接定禮合,于宅堂中備香燭酒果,告盟三界。”(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嫁娶》)女方從接受男方的聘禮之日起,該女子就是他家的人了等待出嫁。《夢粱錄·嫁娶》又錄“自送定之后,全憑媒氏往來,朔望傳語,遇節序亦以冠花彩緞合物酒果遺送,謂之“追節”,女家以巧作女工金寶帕環答之。”
“吃帖”時,男方挑來的東西,女方不能全部收歸己有要回盒,如雙開肉切下一半、雌鯔魚、母雞、糖糕要成雙的,值得注意的是,小的糖糕兒(意:有大有小,子孫滿堂)要回給男方,男方兒郎的衣服(衣、褲、襪、鞋)、定親套碗、紅碗、茶盞,還有柑桔、紅棗、荔枝、紅綠生花生、豌豆子、喜糖、麻糍、十多樣花色餅等回盒。其中定親碗里放著鹽(前會之意)、頭發(結發之意)、繒(紗線,還插上兩枚針)、茶葉、爆米、黃衣(酵母)、豌(橫)豆子、紅綠生花生等,都是有討吉祥湊彩利的寓意。“吃帖”男方要辦酒宴請親戚朋友,并分“吃帖”喜糖,女方分糖糕、肉。清郭鐘岳《甌江小記》載“糖糕,以糖粉為糕。聘婚納采日,婿家送數百雙,多至千數于女家,女家分送諸戚。諸戚贈嫁添奩,視麻糍、糖糕多寡為等級。”
“吃帖”后男方選定結婚日子,名曰“送日”。由擇日先生開具女方新人結婚前的各個準備的細節,如:何時做嫁衣、向何方向開額、修眉、篩(梳)頭、織洞房草氈、安床等等都有詳細規定帖子,紅帖子由媒人送給女方,定好上轎盒酒多少桌,結婚當天來男方的客人多少,其中女方外甥、侄子多少位,要準備“賜鵝”多少只等,開始布置“洞房間”籌備婚禮,請先生寫婚聯、剪窗花等等。
女子崇尚“四德三從”,古代的女子出嫁前三個月,如果祖廟還在,就在祖廟中教育她;祖廟已經毀了,就在宗室中教育她,教給她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種德行。三從,指的是女子在家里要服從父親,出嫁要服從丈夫,丈夫死后要服從兒子。教完后進行祭祀,用魚作為牲禮,用蘋藻為芼菜,表示可以成就妻子順從丈夫的意思,即婚前教育。
明本土學者姜準《岐海瑣談》載:
永嘉娶婦,先期折銀抬飯(上轎盒酒席)送至女家,分給諸工匠之造裝奩、什器者,謂之“六局銀”。六局之名,起自宋時……民庶之家,每遇禮席,只應慣熟,不煩賓主之心。今人遺女,非需此輩,蓋亦襲其名耳。然邇日禮筵率有包辦排當之者,此亦六局之遺意也,亦甚稱便。
廚師、燒火、端茶、端點心等相幫人,結婚前新娘要“開面”,理發師(開面婆)、裁縫都是“六局”之一,男方都要包紅包。在婚禮的前一天早上,男方要給女方送“上轎盒”和“折銀”紅包。置辦的上轎盒酒席裝“方盛”送給女方當晚“請謝嫁”吃。同時,把一對衣(重)柜一分為兩,將其中之一,又分上下兩半,送到女方家,讓女方放上衣服日用品、嫁妝等,待第二天由行郎抬回來。當晚,男方邀請親戚,吃“請媒人”酒謝媒。

古代有“五禮”之說,冠婚之事為“嘉禮”。按荀子的“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三本”說法,冠婚之事必須要祭祀天地諸神,稱“還天愿”祈福。謝媒宴席后,在院子里或中堂擺設天地桌(八仙桌),象征天地和東西南北四方,桌面鋪了紅布,以示吉利。天地桌上方設天地爺牌位,貼紅紙上端寫有金色大雙喜字,牌位前放一盛滿糧食的斗,斗上貼“金玉滿斗”四字,斗用紅紙封口,斗內插放“六證”(尺、秤、鏡、剪、算盤)、柏枝、萬年青枝,備“三牲福禮”燃香燭祭拜。禮畢拜天地桌不撤,“三牲福禮”換成果盆供柑橘、桂圓、紅棗、紅綠生花生、喜糖五樣,寓意五子登科,待明天新郎、新娘拜天地用。新人過門,拜前點燃香及紅燭,男西女東,面北對天地桌(臺)而站,由司儀領唱,新人跪拜,磕四個頭,謂之“拜天地”。

貳
東漢儒學家鄭玄在《三禮目錄》中說昏時指“陽往而陰來”,包含有男(陽)親迎女(陰)的意思,所以稱為“婚(昏)禮”。雖然婚禮習俗后來都有變化,但新郎到新娘家迎取的習俗保持至今。
婚姻遵循“父母之命”,《禮記》載“父親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于門外。”新郎奉父之命迎親,男到女家迎接,“聽命于廟”設喜筵于宗廟迎之,可見之“警慎正重”也。明未清初學者張岱《夜航船》載“結縭三命”:女兒出嫁時,父親告誡說:要謹慎,聽從公公之言!母親告誡說:要謹慎,聽從婆婆之言!伯母、叔母等人為她結佩盛手巾細物的小囊,并告誡說:要謹慎,聽從父母之言!“結縭三命”乃娘家家訓也,新人迎入夫家,身份的變化其行為也有嚴格要求,要守“婦德、婦功”順從夫家等。

結婚當日“迎親”隊伍,出門前先拜祖先。新郎及隨員(一個陪郎和若干行郎)、媒人等十多人,新郎自帶陽傘,娶親回來時為新娘撐傘,逢人敬香煙要成雙分(兩支)。路途較遠的,也有用花船接親,舊俗有抬花轎、吹打班娶親,迎親人員都要分紅包、香煙、喜糖。去接親人員總數要單數,回來時要成雙數。到女方家門時,先放三個爆竹(男方自帶),女方派人迎接,在中堂分賓主坐定,先有香茗待客,吃過長壽面(點心),再吃過湯圓。六局之一裁縫老司早已包扎好被褥、床席等男方紅包了。行郎拿著紅漆竹竿和紅色織行帶,把重柜系扎停當,上柜放著洞房席,下柜疊上棉被三床,旁邊掛個尿盆,尿盆里放有“子孫包”和桔子、“萬年青柏”,待拿尿盆進洞房的人收取。四條竿抬上下重柜,一條竿抬金漆圓木(都斗、腳盂、雁頭湯挈、合和、挈盛、季桐、拗兜、蓮子堂兒,券、果盆(祭祀用)等家具(生)。還有花瓶、茶瓶、糖瓶、花燭、香球、沙羅洗漱、妝合、裙箱、衣匣、百結帳勾、茶葉、砂糖等以及傳統婚禮中的“六證”:都斗(代表五谷豐登、家道殷實)、尺子(也指百子千孫、幸福源遠流長)、鏡子(圓形代表了圓滿、辟邪)、算盤(廣茂財源、多子多福)、秤(如意秤,稱心如意)、剪刀(代表同心協力、共享榮華富貴之意)。這些禮物都象征吉祥的意義,比喻娶妻柔順等等。“六證”也是諭示新人,糧乃居家之本,做事要有尺度,要心明如鏡、遇事沉著冷靜。生活要精打細算,但不能斤斤計較,做事一定要果斷,夫婦必須合二為一,同心協力共創幸福生活。
▲圓木嫁妝
清勞大與《甌江逸志》載“《隋志》云:永嘉之俗,婦人勤于紡績。有夜浣紗而旦成布者,俗呼為雞鳴布。”結婚嫁妝必有雞鳴布染成的“花格被”和紅色織行帶流傳至今。所有嫁妝系好“萬年青柏”、貼好紅雙喜,扎縛裝扮好后放在屋檐下,衣柜(箱)的開門處先朝向著屋里面,要待新娘的兄弟(大舅子)把它轉過身向著大門,名為“移箱”,“移箱”時男方要給大舅子大紅包,移箱后表示女方同意行郎迎回嫁妝。新郎又請了女方的岳父、叔叔、伯伯、舅子等男客后,還要請陪娘“快便”出閨房,此時新娘在哭泣感謝父母養育之恩,舍不得離開娘家。陪郎放爆竹三聲,迎親的隊伍才可動身回家。新娘出門,女家潑一盤水在門口,代表女兒出嫁不回頭,如覆水不回收,母親馬上關上大門。
男方早在家門口準備爆竹、火堆迎接“新婦人”,唐時稱新娘子為“新婦人”,這稱呼永嘉場延續至今。新娘跨火盆、踩苧袋跨入夫家大門,寓意“傳宗接代”。此時,有人持斗盛五谷豆錢彩果(紅綠生花生、紅棗)、喜糖,望門而撒,小兒爭拾之,謂之“撒谷豆”,以壓青陽煞耳。《東京夢華錄·娶婦》也有記“新婦下車子,有陰陽人執斗,內盛谷豆錢果草節等,咒祝,望門而撒,小輩爭拾之謂之撒谷豆。”
行郎抬回的新婦人床用品一到,新郎的娘舅和舅母在洞房間馬上鋪起床被,把“行老”(竹編的盛器,取“夫妻恩愛,白頭偕老”之意)內的紅綠生花生、桂圓、紅棗、豌豆子、銅錢銀角子、喜糖兒撒在床上,等待新婚夫妻“摸瓜子”,枕邊、床頭都是“子”總能摸到,象征新娘早生貴子,花生永嘉場叫“落家生”有馬上生子之意。新郎給予紅包答謝娘舅和舅母美意。張岱《夜航船》中記漢武帝時取李夫人初入宮“武帝迎她入帳,一起坐著喝合巹酒。預先讓宮女們遠遠地撒五色同心花果,武帝與李夫人用衣襟接住,叫‘得多’,即多多得子的意思。”本地“摸瓜子”傳承了漢時“撒五色同心花果”舊俗。
本地舊俗,新婦人入戶婆婆暫時回避,互不謀面,新當家入戶老當讓位;姑嫂也要回避,“姑”因與“孤”及“嫂”與“掃”同音,視為不吉利。明姜準《岐海瑣談》載:“永嘉懷孕之婦號為毒眼,以其腹孕嬰兒,另眼藏之,故以其眼為毒眼耳。凡遇冠婚始日,無拘男女,俱忌見之。”婚、喪孕婦避之。
新婦人在陪娘們陪同進入洞房,有人點起一對洞房蠟燭,吃茶、吃“和同飯(長壽面)”、湯圓。古代夫妻入洞房飲“合巹(jin)”酒(交杯酒),巹即葫蘆,古人視葫蘆為求吉護身、避邪祛祟的吉祥物。新人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飲畢,把盞一仰一合像葫蘆并放在床下,象征男俯女仰,美滿交歡,天覆地載,這陰陽合諧之事,顯然是大吉大利的了。在交杯酒過后,舊俗還要舉行結發之禮,結發在古代稱“合髻”,取新婚男女之發而結之。新婚夫妻同坐于床,男左女右,謂之“坐床富貴”。

▲圓木嫁妝
洞房內設酒席一桌,新婦人要在此與陪娘吃喜筵。吃喜筵前先拜堂,男女牽紅緞同心結相面而行,謂之“牽巾”,并立堂前。中堂掛“和合雙仙”像或金字大雙喜,新郎新婦人向院內天地桌先拜“天地”諸神及祖宗,再拜高堂,夫妻對拜。遂行參諸親,就是要把男方上輩外公、外婆、舅公,舅婆、舅舅、舅母等一一請到上座,新郎新婦人在下,向他們一個一個地下拜、敬茶,受拜的人都備有紅包,名叫“相見錢”送給新人,謂之“拜堂”。禮畢新婦人復倒行,執同心結牽新郎回房。請男家雙全女親,以小秤桿挑蓋頭方露花容。
張岱《夜航船》一書中寫到:唐代宰相張嘉貞嫁女,制定了繡幕牽紅的方式。唐代新娘的轎子到了大門,不可身子坐地。晚唐的制度是:新娘上轎,要用布遮膝蓋臉。五代時開始,新媳婦進門要跨馬鞍。北朝迎親,十幾個人大喊,催著新娘上轎,新娘家的親戚與賓客中的女子都來追打新郎,拳腳相加。很多傳統風俗,至“破四舊”時改革為新風尚。
新婦人進門,主家請來客吃茶、吃點心(長壽面)、吃湯圓(喜結良緣),還要給和鄰居分派已煮的湯圓。
請客人吃結婚酒要提早送上請帖,在酒席的當天,要安排相幫忙的人到他家里去請,名稱“叫客”。一切進行完畢,喜筵開始。貴賓、長輩為上位坐,新郎坐頭桌“生(斟)酒位”為貴賓們斟酒,而頭桌頭位必須由娘舅來坐,如果有幾個娘舅的,要大娘舅來坐,如果大娘舅已亡,由他的長子來坐。頭位坐定了,廚師才上熱菜,頭桌要坐到最后,下桌客人吃好散席后,頭桌才結束,反之頭桌先結束,其它桌也要抓緊結束。
▲圓木嫁妝
酒宴之間,有乞討的、唱詞的、唱道情的來了,用贊美的詞奉承唱到頭桌頭位舅舅、朝天位、闊佬位的長輩等等客人時,他們要掏出紅包來打發,要錢的取了個雅名叫“挑(逗)高官”。
永嘉場諺語“新婦人坐床,媒人遠遠拋”,喜筵結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謂之“逃席”,倘若不走,“洗媒”的人會揪他耳朵,要割“豬頭耳朵”了,舊俗媒人禮單中有豬頭。
喜筵結束后,“上親”先到堂屋休息一會,由男方尊長陪著說些客套話,新娘要送茶敬客。喝過茶,新婦人要送父母兄弟回去,并請他們以后多到新(夫)家來嬉,以示此后,不再是父母家的人,就是男方的人了。男方放爆竹送客,舊時吹打奏樂相送,以示隆重。
婚禮到此已完成《禮記·昏義》所載的“六禮”。
叁
據《呂氏春秋》記載:“人有新娶婦者,婦至,宜安矜煙視媚行。”所謂“安矜煙視媚行”,形容新婦之儀態,可謂入微矣。然可意會,難以言詮。“安者,從容;矜者,謹慎;煙視者,眼波流動不直睨;媚行者,動止羞縮柔媚安徐也。是皆新婦初入門之狀態,反是則失身份”。新婦人行為舉止要特別注意端莊斯文,此訓延續至今。
喜筵后鬧洞房,此俗始于春秋建國時,唐代稱之為“戲婦”。親戚、鄰居,朋友,無論年齡輩份大小,都可以到洞房里坐坐,以觀“婦容”。所謂“洞房間里無大小”,盡情談笑,無所顧忌,但語言注意要吉祥用詞,考驗新婦人“婦言、婦功”。新婦人要向所有進入洞房間里的人獻茶,獻茶不能用白手遞出,一定要用茶盆。鬧洞房的主角是新郎的盟兄弟,盟兄弟一來,其他人都要退出。在此七天內,所謂七天洞房,每天就有客人找上門來吃“新婦人”茶,新婦人必須向每個客人獻茶、獻煙、獻糖。茶畢,還要拿著茶盆,收回杯盞,名為“收杯”。新婦人拿著茶盆,根據輩份稱呼,如是同輩同年齡的也要提升一輩(即:以自己將來孩子身份稱呼吃茶者)尊稱。被收杯的客人,總是以各種借口,編造理由來拒絕收杯,新婦人要婉言尋找相對言辭,千方百計地把杯收回或拿出煙、糖來換茶杯。
第二天,新娘早起為家人燒好早飯,等待公婆的接見后,吃過早飯要與新郎新娘去娘家“會郎”。張岱《夜航船》記“早早起來,新娘洗漱完畢等待公婆的接見。等到天亮了,贊禮者引導新娘前去拜見公婆,新娘拿著笄(fán)裝的棗子、栗子、干果和特制的干肉參見”之禮。
宋吳自牧《夢粱錄》記婚后:“往女家行拜門禮,女親家廣設華筵,款待新婿,名曰‘會郎’,亦以上賀禮物與其婿。”新郎新娘挑著四樣(圓木盛器):雙開肉、鮮面、糖糕、鯔魚,女方擺酒款待,邀請房族,親友作陪,席間還分香煙、喜糖。
第三天是請親娘(丈母娘),因為結婚當日,男方只請女方的男客人,女方的女客人,包括丈母娘直到第三天才來,也稱“暖女會(親)”。侯等七日洞房圓滿,新娘就要回娘家小住,新郎需要三次去請后,新娘才得由岳父的陪同,回到夫家。一場人生大喜事才完全落幕。

清袁枚《隨園詩話》中記溫州風俗,新婚有坐筵之禮。清周灝《藕農文鈔·書坐筵事》云“坐筵禮”:
昏禮后三日,或七日,行廟見禮。延親友老少女眷與新婦相見畢,排列盛席,新婦首坐,老少以次陪坐,用客禮也。至更席,賓黨上坐,新婦下坐,用主禮禮也。其門軒洞開,鼓樂喧闐,燈火如晝照耀珠翠,望之者隱如仙宮,約半夜而畢,在晝者至日跌而散。約用《儀禮·昏禮》文,則其風古矣。
此禮已失傳也,只有諺語形容某事耗時,“象新婦人坐筵式,沒完沒了”尚在鄉間流傳。
且論聘禮,俗話說“有錢人嫁女,沒錢人賣女”。《夢粱錄·嫁娶》載:“富貴之家當備三金送之,則金釧、金鐲、金帔墜者是也。若鋪席宅舍,或無金器,以銀鍍代之。”“財禮(現金)”,也叫聘媳的聘禮,給女方置辦嫁妝之資。我國現行《婚姻法》均未對婚約和聘禮作出規定,禁止買賣婚姻和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的內容。但聘禮(財禮)、嫁妝作為結婚的前置程序,在永嘉場尤盛,在望族宗譜中時有記載某“太婆”隨嫁土地、山林等。唯獨有藕宋朝流行厚嫁之風,常見的嫁妝,除了金銀珠寶,還有田產、房產等不動產,這些嫁妝羅列在女方送給男方的婚帖上非常豐厚的。

從20世紀70年代“四大件”具體包括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和手表。到現在的“房子、車子、票子”,如今獨生子女家庭,有的倆家財產二合為一。所以,自古以來不以彩禮、嫁妝論婚姻真諦。先秦《周易·序卦傳》則說“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張鑒《淺近錄》引《擇配珍言》云:
子女慎擇配,莫問富與貧。家聲貴清白,士農不必分。積德有家教,此便是良言。世人動擇富,轉眼貧已臻。每見德門婦,多出自寒津。若娶富貴女,輕薄且驕嗔。習氣既不善,心性復難馴。
告誡世人擇偶要注重人品。《淺近錄》又載:
真西山先生曰:夫之道在敬身以帥其婦,婦之道在敬身以承其夫。故父之醮子必曰:勉帥以敬。親之送子女必曰:敬之戒之。夫婦之道,盡于此矣。
所謂“敬身”即以修養德行也,夫婦之道互敬互愛,才是婚姻幸福之根本。
婚俗禮儀的過程吉祥、喜慶、隆重,同時滲透著“百年好合、永結同心”的文化內涵和美好祝福。特別是永嘉傳統婚禮舊俗,始終貫徹“天人合一”的理念,頗有秦晉遺風,有著自己獨有的傳統喜慶文化特征風格,雖然經過時代的變遷,一些禮儀逐漸淡出人們視線,但是,保留下來的仍具有獨特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