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999_91精品国产777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高清一区_91 在线免费观看_久久网站热最新地址4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蜜

  • 省政府新聞辦批文·浙新辦[2008]17號

  • 龍灣區唯一具有新聞發布資質網站

  • 溫州市第一批文明網站

  • 溫州市網絡文化協會理事單位

  • 市級青年文明號參賽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當前的位置 : 龍灣新聞網  ->  專題專欄  ->  人文龍灣 -> 正文

殿前中路

2022年05月17日 16:38:25來源:龍灣新聞網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編者按

  殿前中路北起浬浦橋,南至普明堂,道路筆直,它是當時白水鄉政府通往南片幾個下轄自然村的唯一交通要道。殿前中路一邊臨河,西岸是一望無際的田地和菜園。道路東邊分布著鱗次櫛比的舊式房子和李浦南巷、八房口巷、金宅巷等幾條彎彎曲曲的弄堂,鄉親們面水而居,熱鬧又安閑。在我的心目中,殿前中路是我熟稔于心的一條老街,街上的種種細枝未節,像一冊老版的連環畫本,被我曾經反復翻閱過。




殿前中路

文 / 王樂天


圖片
圖片

▲浬浦橋(殿前中路北起浬浦橋)

  從浬浦橋邊的白水供銷社副食品柜臺往南,緊挨著是一家名曰“阿明”理發店。店面形制是典型的夫妻店,新婚不久的年輕人。阿明老婆五官精致,身材高挑,皮膚白皙,一頭秀發似瀑布似一樣瀉在肩上,在當時的鄉村里算得上出類拔萃、鶴立雞群。理發店每天人來人往、顧客盈門,與其歸功于方圓二公里里唯一的理發店,還不如說因為女主人動人姿色來得更確切一些,這才是更為內在的原因。上初中時,我與她有過短暫的交往,那些年的春節期間,我曾經在副食品柜臺對面一條供過往行人避風、擋雨的長廊里,連續三年擺過連環畫書攤。理發店里空閑時,近在咫尺的她總會到我的書攤前轉轉,有一搭沒一搭地和我說上幾句話。但是,我和她之間的交談始終限于這樣的詞匯,“看這本連環畫一分”、“看那本連環畫二分”......她恐怕早已不記得我了,或壓根兒就沒留意過我,因為我僅是一個營養不良、其貌不揚的小男孩而已。一旦她看中了合適的連環畫,就交付了押金,一口氣借了好幾本,看完之后一并歸還給我。

圖片

▲殿前中路47號,原“阿明”理發店所在地

  從“阿明”理發店左拐是一條曲里拐彎的狹長小巷:李浦南巷,系我小學時候常走的一條路,這是兩堵墻形成的一條巷子,它的一側是白水供銷社,另一側則是紅星小學高聳的圍墻。整條巷子道路蜿蜒,雜木糾結時常將路面覆蓋,走在路上,需用手將枝條分開。偶爾野花綻放,多呈藍色,叫不出花的名字,也有大朵紅花,我徘徊左右欲采摘。弄堂系泥土路,一遇到下雨,就會變得泥濘不堪。穿出巷口,迎面是一個敞墻式的公用露天廁所,廁所不分男女,其外墻壁上刷著各式各樣的宣傳標語,因為顯得太招眼而惹人注目。而廁所裸露的糞坑僅用幾塊水泥預制板作為遮擋物,由于疏于管理,糞坑里長年蚊蠅滋生,有時甚至會爬著碩大的老鼠,看起來令人作嘔。這是一個特殊的有著某種危險的廁所,因為它斜對著一條尚書古橋,在橋上由東往西的行人可以清晰地看見如廁人的面貌甚至如廁的姿勢,所以對于使用廁所的人和東往西方向行走在橋上的路人來說,公廁造成了雙重的尷尬。因此,若不內急,人們也不會輕易進去。

圖片

▲李浦南巷

  從公廁往東南方向步行不到百米,便是母校紅星小學所在地。課間,學校無法禁錮我們撒野和玩鬧,同學們常在此穿梭活動,時會遭遇到一些齜牙裂嘴的土狗。它們總是不懷好意地靠近我(這或許是我的假想,實際上它或許是例行公事地履行巡邏和看守的義務),而同學們對我很照顧,似乎也捕捉到我對狗的恐懼,時常幫我把狗喝退。

圖片

▲東甌王廟(原白水供銷社所在地)前的風雨長廊,我曾經在此擺過幾次小人書攤。

  弄堂的中間曾經赫然立著一臺碩大的銀灰色高壓變壓器,旁邊掛了個小牌子,上書“高壓危險,禁止攀爬”八個紅漆大字。變壓器那些裸露的電線,纏繞成一根粗粗的麻花辮,密集的高壓線在平素大風刮起時都能聽到“噼里啪啦”的聲音,響雷閃電時自然更使人心生驚恐。變壓器的兩米范圍內成為我們平時活動的禁地,每次經過時,我們都會起一身雞皮疙瘩,特意避得遠遠的。

圖片

▲東甌王廟:殿前村,殿前中路因地處浬浦橋東甌王廟(殿)前面而得名。

  在李浦南巷,頑皮好動的同學就曾有過一次搗毀馬蜂窩的壯舉。當時,靠紅星小學的弄堂一側,自然生長著一排排高大的桉樹,一個隆起的馬蜂窩醒目地掛在一棵桉樹的樹梢上,馬蜂時常成群結隊地嗡嗡作響,影響著過路的行人。一位如今已記不起姓名的男同學有一顆逞強好勝的心。他對同學們夸下海口,要親手捅掉這個可惡的馬蜂窩。一天下午的課間,他手持一條兩根綁接起來的長竹竿,在樹下去捅馬蜂窩,同學們則站在遠處圍觀著他非凡而冒險的行動。轉瞬間,一個精心搭建的馬蜂窩迅速被他催毀。棄巢而逃的馬蜂自然不甘示弱,傾巢而出進行自衛。它們迅速俯沖下來,在這位同學的頭頂上盤旋,并徑直而兇猛地向他發起攻擊。于是,來不及逃跑、無所適從的同學頓時被一群馬蜂蜇得鼻青臉腫,面目全非了。老師聞訊后趕來,鑒于馬蜂有毒,他們立即采用民間秘方治療蜇傷的地方。將掉在地上的馬蜂窩,劃擦一根火柴,燒成一撮灰,然后端來一碗醋,將灰和醋和好了,輕輕地涂在同學受傷的臉上。二周后,腫疼才完全消退,幸運的是,由于治療及時,沒有在他臉上留下任何的疤痕。

圖片
圖片

▲榜眼橋南首的經元及第坊、會魁及第坊和普明堂。

  在紅星小學就讀期間,不管老師還是同學,大多住在學校為圓心、半徑絕對不超過兩公里的房子里。我家算是例外,因為父母均在學校任教的原因。而城南村、殿前村及前街村等三個自然村集中了大部分的同學家。僅僅在殿前中路上就三三兩兩地分布著王景早、王美珍等近十來位同學的家。少年時代的我也經常來往于他們家中。如今回想起我們遠逝的同窗歲月,很多張曾經熟悉的面孔同時浮現出來,有一些早已經模糊不清,有一些卻依然歷歷在目,就像王景早。小學期間,他是與我交往最多、掏心掏肺的一位同學。跨過殿前中路上一座二孔梁柱式的明代石橋——榜眼橋,南面的第一間就是王景早家。他家離小學只有幾百米之距,如果趁著課間休息的空隙,正好可以能走一個來回。榜眼橋往西,有一條小徑通往廣袤的田野。至于這條榜眼橋(系紀念明代禮部尚書王瓚因在弘治九年殿試得一甲第二名而修筑,始建于明弘治戊午年,是殿前村的標記和象征),其實大有來歷,但那時,年幼的我們幾乎每天從這條古橋上上下下,卻熟視無睹,習焉不察。

圖片
圖片

▲橫跨殿前中路河的榜眼橋,始建于明弘治戊午年(1498年),系紀念明代禮部尚書王瓚殿試得榜眼而修筑。

  王景早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并長期擔任班級的數學課代表,備受數學老師王秀萍欣賞和器重,一些數學難題在他手里都能輕而易舉解決掉,即使是每次試卷的附加題,也似乎很少難倒他。可在小學四年級時,學校舉行的一次數學速算比賽中,我僥幸地獲得了第一名,這也是我在數學課上PK中唯一超越過他的一次。小學升學考試時,王景早居然考取了數學的滿分,這在母校歷史上可算是史無前例的事情,也成為當時整個鄉政府教育界轟動一時的事件。高考時,他同樣以理科方面的優異成績順利考取了理想中的高校。

  王景早的父親王洪其先生說話聲音洪亮,笑聲爽朗。他曾先后擔任城南村大隊書記和白水漁械廠的負責人,在這一片鄉土上很有人望,鄉里鄉親尊重他,倒不是因為他當書記的權威,而是因為他肯幫人幫事的好口碑。王景早兄妹五人,上有一位哥哥、二位姐姐,下面還有一位弟弟王景敘。當時,他家三間二層建筑,坐北朝南,比當時普通的居民顯得高大、氣派。

圖片

▲同學王景早家前面一幢房子,

原系一家家庭式作坊

  放學后,我常伙同一群同學到王景早家。可能是平時玩得游戲比較乏味,一天乘他父母不在家,脫離了大人們的管束,我們突然心潮來血,于是,大家約定在他家沒有安裝欄桿的陽臺上進行“跳臺”比賽,來比試膽量,并以“跳臺”次數多寡作為勝負的評判標準。不知誰當時帶了個頭,其他人便如法泡制,逐個從二樓的陽臺縱身落地,躍進地面上高聳的沙堆里。我們就那樣周而復始,仿佛是斗氣一般地,從他家的陽臺上尖叫著跳下去,爬上來,又再跳下去爬上來,每次都會灌進一嘴的沙子,也許“跳臺”時所傳遞出的危險氣息,讓我們隱隱有一絲冒險的興奮。于是,少不更事的我們擦掉嘴臉上沾著的細沙子后,又繼續著“跳臺”動作,直至結束。現在記憶起來,那次“跳臺”行為算是迄今為止冒險而頑皮的見證,亦是我在小學階段做得最為驚天動地的大事了,雖然大家都毫發無損,但卻顯得驚心動魄。可事后回想起來,也是挺后怕的。回家前,大家如夢初醒,才意識到事件的嚴重性,相互承諾要守口如瓶。但紙終究包不住火的,最終還是東窗事發,所有的參與者被當時擔任班主任的母親逐一叫到她的辦公室,狠狠地挨訓了一頓。作為“跳臺”事件的主導者,王景早更是受到了嚴肅的批評。

圖片
圖片

▲榜眼橋上的禮部尚書坊、榜眼及第坊

  高校畢業后,王景早一直在交警系統工作,并長期擔任要職。工作伊始,我單位與他的單位僅有一條馬路之隔,常在不同的路段相遇,我們均會熱情地打招呼。一九九八年的十月,我單位搬離了原址,后來,他也調離了原來的單位,我們漸失聯系。

  而與王景早再次重逢則是時隔四年后的二00二年的一個秋日。那天,接到久違的小學同學王進龍的電話,他自遙遠的東北歸來,要在下塌的酒店宴請我們七位在市區工作的小學同學,王景早與我一同在邀約之列。多年后重聚,別后的際遇成為我們最為切近的話題。而語及近況,舊話題不由得重提,當年青澀、如今人到中年的同學聚在一起,不談論高官厚祿,不攀比功成名就。酒桌上,大家都動情地互相打趣起當年在小學就讀期間的種種囧事,并開著無傷大雅的玩笑。最后,在王進龍的力邀和同學們一致附議下,朦朧的夜色中,我們走進一家五光十色的量販式KTV。燈光黯淡的包廂里,啤酒和香煙充斥其間,歌聲響亮地磨擦著所有人的聽覺。于是,同學們坐在環繞的沙發上,在昏暗的燈光下,大家圍著寬大的電視屏幕,三三兩兩的人在唱歌,三三兩兩的人在低語。那天晚上,王景早乘著酒興,不斷地拿起話筒,深情地唱起曾經風靡一時的一首首經典老歌。

圖片

▲小學同學王景早家現在的房子

  在小學期間,最為期盼的事情莫過于集體組織春、秋游活動,那是每個學期我們最為快樂的一天。當年的天柱寺景區是我們春、秋游一個最為重要目的地。而如今,天柱寺所在地鄭宅村經當地街道量身定制,憑借著白水民俗博物館、蓮情文化園、東籬下生態休閑農莊等相繼打造,搖身一變,已打造成一個游客趨之若鶩的3A景區村、網紅打卡點,曾經裸禿的山體已成綠色的世界。當時,每次郊游集體出行,情節極其簡單,但對我們而言,卻不啻于是一個盛大而隆重的節日。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鄉村的道路上交通工具鮮有公共汽車,自行車也是稀罕物件。五公里多的路程,在我們眼里和想象之中,已足可以稱之為“遙遠”,卻只能以步代車,靠同學們的雙腳一步步去丈量。

圖片

▲永昌路上的殿前大橋

貫通東西走向的公路橋

  當時,從學校出發去天柱寺景區,得繞出金宅巷,而殿前路是必經之路,沿途還坐落著前街村、度山村,劉宅村、鄭宅村四個自然村,從鄭宅村開始,還需要經過一段坎坷不平的沙土路,總共步行一個多小時左右的路程,才能到達平時“遙不可及”的目的地。春秋游的前一周里,同學們個個都在期待中度過,并憧憬著即將到來每學期的一次難得“遠足”。當天,大家斜挎自己騰空的書包,里面裝滿了家長們準備的各種吃食,并帶上水壺,早早地來到學校。在老師的帶領下,低年級同學作為“先遣軍”走在前面,高年級同學則行進在隊伍的后面,于是,學校和目的地之間迅速連接成一支逶迤的縱隊,大家既新鮮又興奮,個個都興高采烈得像打了雞血似的,想到即將奔赴的旅游目的地,多少都有些按捺不住的激動與急切。在“船是橋頭過,水從門前來”的家鄉,沿路南行,一路房屋漸漸稀少,道路兩側是稻田、蔬菜地以及一道道縱橫交錯的河流以及一個一個綠樹掩映下的村莊,間或可見鋤地的鄉親和金黃色的油菜花,完全沒有感到路途的遙遠,行走的勞累,腳勁很足。一路上,大家無比興奮,推推搡搡,嬉鬧而行,到處彌漫著歡聲笑語,老師在旁邊得不時地提醒著,要大家保持著整體性的隊形向前走。路人則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著這支參差不齊、歪歪扭扭的隊伍。每次春、秋游一結束,同學們又翹首以待著下次的集體活動。

圖片
圖片

▲殿前中路的弄堂之一:金宅巷

  關于這條殿前中路,還有一個細節記憶猶新。當時,母親擔任了我的班主任。她在當地是頗為權威的語文老師,一直堅守三尺講臺,從沒有離開過。母親在學校的地位舉足輕重,威信高,并長期帶畢業班,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歸,始終保持著旺盛的職業激情。母親也是眾多家長和學生們心目中眾口一詞的好老師。每次鄉鎮小學上語文公開開大多由她一人擔綱。母親總是以身作則,不僅教學業務好,而且非常敬業,常常上課拖堂,下課補習,生怕學生沒有聽懂。無論什么時候,工作都是母親生活的軸心和靈魂,對待每一位學生,她總是一視同仁,并將他們管理得服服帖帖。退休前的她每天早出晚歸,忙忙碌碌,為教育事業耗盡了自己最美好的時光。教學之余,母親常常進行家訪,尤其對一些公認的差生,更是關懷備至,會走家串戶地上門,去接近、鼓勵直至感化他們,真正做到“有教無類”。而在這些學生中,殿前中路的幾位學生的家曾是她去過家訪次數最多的。至今,這些同學及其家長回憶起來,仍然對母親上她家進行家訪的種種細節津津樂道。在她們家中,母親與學生家長促膝交談,共商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也與學生和家長結下了深厚的友情。退休后,經常有學生或者學生家長結伴來家里探望她。其中,從金宅巷出來、一位林姓的同學小學畢業后,便隨父親外出養蜂,遠走他鄉去謀生,之后轉型進行自主創業,成為當地富甲一方的成功人士。每次與我說起母親對他當年的諄諄教育,感恩之情總是溢于言表。

圖片

▲原殿前中路,緊挨榜眼橋的老人亭己搬遷至對岸,并被改造成村老年電視大學及文化活動中心。

  如今,行走在曾經的殿前中路上,歷史在更替,時代在變遷。殿前中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已很難尋覓到少年時代曾經存在過的種種鮮活記憶:原先坑坑洼洼的石板鋪就的小路硬化成了一條平坦的水泥路,但比我記憶中要狹窄了許多;白水供銷社的原址上建起了一座偌大的東甌王廟;“阿明”理發店已演變成一家時髦的現代發廊,只是這家發廊的主人和“阿明”有著怎樣的關系我不得而知;李浦南巷輪廓依舊,而當年令人恐怖的變壓器也早已遷往他處;榜眼橋兩側已安裝了雕花刻龍的石欄桿,橋的西端新建有榜眼及第坊、禮部尚書坊,榜眼橋之南百米之距也新建了經元及第、會魁及第坊;緊挨榜眼橋的老人亭已搬遷至對岸,并被改造成村老年電視大學及文化活動中心;一條貫通東西的通衢工業大道永昌路將殿前路攔腰截斷,殿前大橋“高大上”地架在中路河上,路面上車來人往,熱鬧非凡;對岸青一色的農田和菜園,已相繼蓋起了參差不齊的民居.....曾經充滿水鄉景致和情趣的景象已一去不復返,但我童年的一部分留在了那里。我對農村的感情、對成長的記憶,還有最初的友誼也都停留在那里。

圖片

▲殿前中路對岸的菜園,農田,現已被參差不齊的民居取而代之。




圖片



[編輯: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載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