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位“最美誠信溫州人”平凡又偉大!
溫州網訊 一袋錢、一杯茶、一個本……展現了平凡人物的誠信光芒和榜樣力量,串聯起了第一屆“最美誠信溫州人”的感人故事。昨天下午,第一屆“最美誠信溫州人”頒獎典禮舉行,張春明、鄭秋燕等15位最美誠信溫州人接受表彰。
獎典禮現場,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施艾珠表示,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基石。強化示范引領,大力弘揚溫州人重信踐諾的傳統美德,塑造“誠信群像”,引導全社會“誠信立德”,為我市做大做強“全省第三極”,當好“兩個先行”的開路先鋒凝聚起更強大的精神力量。
本次活動由中共溫州市委宣傳部、溫州市文明辦、溫州市文明中心、溫州市發展改革委、溫州市市場監管局、共青團溫州市委主辦,溫州廣電傳媒集團承辦。
一袋錢
見證“拾金不昧”
他叫張春明,開了十幾年的出租車。去年,他的大兒子不幸查出患有尿毒癥。為幫助兒子渡過難關,張春明給兒子捐了一個腎,好在腎臟移植手術很成功,但高額的費用不僅花光了他們所有的積蓄,還背上了一身債。
即便生活的壓力已然將他壓彎了腰,他卻堅持“誠信做人”。去年9月7日,當他在車上撿到乘客遺忘在車內的一個黑色塑料袋,發現里面有13萬元現金時,他沒有絲毫猶豫,果斷選擇物歸原主。
頒獎典禮現場,主持人問他“最近生活得如何”時,他回答道:“生活很艱難,還欠著20萬左右的外債。家里現在就靠我一個人賺錢,湊齊每個月的醫藥費。”說到動情時,臺下觀眾齊聲為他加油。
一杯茶
見證“赤誠大愛”
她叫鄭秋燕,蒼南縣礬山鎮福德灣老街口“愛心茶攤”第三代攤主。
76年前的一個暑天,她的爺爺鄭立惠在自家門前修椅子,中午時分陸續有路人來討水喝,于是鄭立惠和妻子商量后擺起茶桶、燒起茶來,供過往行人免費飲用。
1976年,鄭秋燕的父母接過愛心接力棒,同時還將原來的房子和茶攤做了改動,特意騰出面向老街的一間房屋用作“涼亭”,以便過往行人喝茶、休息。為保證伏茶的甘甜爽口,他們每天都會到兩公里外的西坑去取井水,因為那里的水比較甘甜,煮出來的茶更香。
2012年,鄭秋燕開始承擔起“挑水燒茶”工作,成為伏茶亭的第三任“亭長”。為了提高取水效率,她們接了水管,將西坑山泉引到家門口。此外,在方式上也做了不少創新,她會依據天氣不同,將茶水分別裝進保溫壺、木質桶。如今,這處“愛心茶攤”已經成為當地的一道文明風景。
頒獎典禮現場,一名小志愿者為鄭秋燕送上了一杯伏茶,這是一種精神傳承,也是一份溫暖傳遞。
一本簿
見證“守誠踐諾”
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他叫董紹新,1954年他21歲時就立下了此生要做100件好事的志愿。從1954年8月到2012年7月18日,他已在一本泛黃的筆記本上記下了已做的100多件好事。
50多年的時間里,董紹新積極開展助醫、助學、助困等慈善活動,弘揚善行,累計籌措30.9萬元資金,幫助39名大學生、6名高中生完成學業。正如他筆記本扉頁所寫的“為人民多辦好事,是做人應有義務。為人類多施好為,一世人真算稀奇。”
在董紹新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做好事的公益隊伍中。2015年底,在董紹新等人的組織下,洞頭區關愛幫扶志愿隊成立,成員每月捐贈300元作為幫扶基金。截至目前,洞頭關愛幫扶志愿隊已經發展隊員193人,累計籌集捐贈愛心款162萬余元,幫扶困難群眾1834人。
頒獎典禮現場,主持人問董紹新,為何筆記本上內容定格在2012年7月18日。“我原本的志愿是做100件好事,我已經完成了,就沒有再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