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找到并轉運上百名密接者 龍灣這個特別機動隊專跟病魔搶時間
龍灣新聞網訊(溫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葉雄偉)龍灣國際機場發現新冠肺炎陽性感染者以來,全市再次拉響戰“疫”警報。要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快速精準鎖定密接者是第一要務。龍灣區疫情防控特別機動隊作為“排雷”高手,已火速找到并轉運上百名密接者至隔離點。8月16日,記者來到這個特別機動隊的指揮部,直擊轉運密接者現場。
“有6個密接,18與19小組準備出發!”
“有6個密接,18與19小組準備出發!”8月16日中午12時多,一陣緊急信息播報,讓龍灣區疫情防控特別機動隊指揮部立即忙碌了了起來。防疫人員紛紛放下碗筷,找到所屬小組成員,申領物資、收集密接者信息、互相幫忙換防護服……
指揮部信息臺上,一張張寫著密接者身份信息、聯系號碼、住址的《機動隊工作進程單》,被分配給各個抗疫小組。
“我剛給這名密接打了電話,他之前去過拉薩,我讓他手機保持開機在房間里等,你們馬上過去!毙畔T確認抗疫小組領取任務后,馬上聯系下一個密接者,有時密接者電話接不通,他們會設法聯系上對方的家屬乃至單位同事,直到聯系上對方為止。
看著戰友們緊鑼密鼓地準備著,特別機動隊大隊長吳作爭一邊協調車輛與路線,一邊扯大嗓門提醒道,“同志們,現在外面將近40攝氏度,你們把車發動一下、空調打起來,別一下全上車,很容易中暑”。
15分鐘后,18小組出發。這個小組一共6人2車,其中有兩名警務人員、兩名醫護人員、還有一名民兵與一名其他單位的公職人員。
“8月15日最忙,我們一天轉運70多個”
30分鐘后,記者跟著18小組來到龍灣區一處企業園區。這一路上,民警乘警車開路,并負責安撫密接者與處理突發情況。到密接者住處樓下后,按照工作流程,兩名身穿防護服的醫護人員提著醫療箱上樓,她們會給密接者做了兩次核酸采樣,并將樣本放在兩個試管內,一個“快檢”,一個“慢檢”,方便防疫部門第一時間收集與確認信息。
這名密接者比較配合,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穿起防護服下樓,再坐進負壓救護車。這種救護車利用技術手段,使車內氣壓低于外界大氣壓,所以帶病毒的空氣只能由車外流向車內,經過無害化處理后再排出,從而限制病毒傳播,最大程度減少交叉感染。
隨后,醫護人員現場進行消毒作業,并將防護服脫下包裹好,與民警一起離開。他們接下來要將密接者送到隔離點,還要把樣品送檢以及處理好醫療廢棄物。這些程序都做完,18小組已耗時近2小時,接下來還要馬不停蹄地轉運下一名密接者。
“今天密接者還算少的,8月15日是真的忙,我們一天下來就轉運了70多名密接者,大家連軸轉到第二天凌晨,有個小伙子忙到嘔吐。”大隊長吳作爭說,特別機動隊是一個臨時組織,成員來自不同單位,今年3月份組建以來,每次遇到艱難時刻總是第一批迎難而上。
“沒能送奶奶最后一程,但她會支持我”
吳作爭說,特別機動隊一共30個小組,每個小組人員配置都一樣,指揮部平時一天安排5個小組值守,這幾天情況特殊,安排了10個小組值守,從8月12日到8月15日,他們已成功轉運106名密接者。
他還介紹起一名叫林玲的醫護人員。他回憶道,當初他在微信里號召抗疫小組集合時,林玲說自己的奶奶要出殯了,可還沒等他重新調配人員,林玲又發了條微信,表示自己愿意立即參戰,“她特別讓我感動”。
在指揮部的物資儲備中心里,記者找到林玲。她是龍灣區蒲州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
“雖然我沒能送奶奶最后一程,但我相信奶奶也會支持我抗疫。”林玲說,轉運密接者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每個抗疫小組都經過了長期的磨合,互相配合默契,如果她不能來,那么自己所屬的抗疫小組也難以開展工作,只能改變輪班計劃換一個小組上,這樣不利于抗疫。
特別機動隊里,類似林玲這樣為抗疫作出犧牲的例子還有很多。這正如這個特別機動隊成立時宣揚的那樣,白衣為甲、逆行出征!
他們作為疫情下的逆行者,肩負著流調、找人等工作,為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搶奪時間、贏得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