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潭:摩崖記錄古人祈雨之事


臺盤角
溫州網訊 八月酷熱,人們想念下雨。在古代,人們也會在干旱時求雨,大羅山臥龍潭有塊摩崖就記錄著古人祈雨之事。
大羅山古名泉山,因一泉而得名。南朝劉宋鄭緝之《永嘉郡記》載:“山北有泉,眾泉旱竭,此泉不干,故以名。”此泉,就是臥龍潭。
以前建有古道,伸入深山,繞過崖壁,直抵臥龍潭邊上。數百年過去,曾經的古道消失無蹤,現在去臥龍潭,反倒有點難——沒有道路可以直達。臥龍潭躺在臥龍峽谷里,臥龍峽谷東起石竹村。目前,從石竹村出發,沿臥龍狹谷往下攀探行走是最佳途徑。
臥龍狹谷,巖石奇麗
臥龍峽谷位于石竹村和龍王水庫之間,約1000米。雖然不長,坡度落差卻較大,宜多人結伴而行才安全。
晴熱多日,狹谷里的溪流有氣無力,自西而去。倒是其中的崖壁、巖石扎堆,奇形怪狀、姿態各異,毫無顧忌地展示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只見石頭堆中有一巨巖突兀,呈斜狀,整體形狀就像一條巨大的鯊魚正探出水面,仿佛在等待著獵物的到來;左邊有一堆橢圓大石,每塊都有一米多長,抱團擠在一起,氣勢磅礴又憨態可掬;右面山坡有狹長巨石,如海獅戲水,“海獅”對面又有“大狗”,正注視著對方……
慢行下移,探步挪位。約200米后,看到前方的一塊巨石高高聳立在溪上,形如山蛙,昂首望天。其頂部寬敞,平坦如戲臺,巖后有三角形的石頭,這就是臺盤角!
快步走上臺盤角,發現臺面上有多個圓形小石窩,仿佛在冷眼觀天。這里四周圍有鐵欄,是一座天然的觀景臺。倚靠在鐵欄邊,舉目四望,臥龍風景盡收眼底:溪澗輕流,正唱著慵懶的歌;巖石重疊,創造一幅幅驚險畫面;草木山花茂盛,盡情展現著蓬勃的生命力……
臥龍潭,不大不深但幽深空曠
從臺盤角下面繞行,抬頭,看到了南向一面巨巖上斑駁的“臥龍潭”三字,蒼勁有力,盡顯滄桑。
溯溪而下,長方形溪潭,即臥龍潭。它不大,也不深,但幽深空曠,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如遇多日大雨,山里各小溪流匯集成大水流,涌進臥龍潭,會發出轟轟的水聲來。但這段時間多晴日,溪水量少、散淡,瞧著與平常溪潭相似。若不刻意,甚至會略它而過。
歷史上這里曾流轉著團團猛水。每當大雨,雨水會將山上的泥沙沖下,茶山人稱此為“龍洗潭”,形容龍將自己所睡的溪潭洗個干凈。有舊民謠云:“茶山龍洗潭,橫巷口人瀉全,睦州垟只剩一個老老走城底賣大蒜。”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臥龍峽上建成龍王、石竹坑與山雞坑三座水庫,才治理了水患。
在臥龍潭的下方,看到溪谷底部有一長形多色巖石帶,狹長而平坦,約1.5米,由青、白、赭等多種巖石相向組成,這就是“五色龍街”,龍街瀑布沿著溪谷一路流淌,最終注入龍王水庫。
摩崖記錄祈雨之事
大羅山有多處摩崖集中點,如仙巖梅雨潭景區、瑤溪半山、茶山五美園,而眼前的臥龍潭是隱藏最深,人們最難見到的摩崖群。其種類多樣,內容豐富,猶如石刻寶盒。
慢慢欣賞著這些躲藏在深山里的書法藝術,每一撇一捺都帶著時光印跡。上述提到的“臥龍潭”三字,楷書,每字高80厘米、寬140厘米,總長度達500厘米。左上款“大明嘉靖己亥秋月”,右下款“湘東郝守正書”。這位“湘東郝守正”是明嘉靖十七年(1538)的溫州郡守,湖北蘄州人。項喬《甌東私錄·贈郡侯湘東先生入覲序》載:“在任以來,清心寡欲,黜汰崇儉,未嘗秋毫過求于屬邑,飲食衣服樸素如未第時,已能風示一郡,而率之以身。”
臥龍潭的摩崖中三處刻有“明嘉靖己亥”的題寫時間和“湘東郝守正”的書款。其中以這則“祈雨紀事”最為有名。
它刻在數十米高的一塊巨巖上,氣勢宏偉。中間的字清晰規整,高處的一些筆畫則有些模糊。內容為:“皇明嘉靖己亥秋月甲午。溫守湘東郝守正,偕僚屬無亭彭師有、居齊詹寬、永嘉尹貞庵季丕顯祈雨到此。山有臥龍潭,歲旱禱輒應。傍有奇石,書以紀靈異,且志歲月。時茶山項進士璮來訪并記之。”左下刻小字:都民項澗邦繕刻。
這段楷書總高320厘米、寬300厘米。都民項澗邦,其生平已無法查考,應為茶山人氏,一位民間刻手。
臥龍潭北向巖壁上有“龍街”,正楷,每字高40厘米、寬40厘米,無款。
在臥龍潭南向,還有一塊巨巖如劍指天,刻著“龍瑞巖”三個大字,楷書,直排,三字總高220厘米、寬80厘米。題刻蒼勁有力,功力深厚。下刻小字“明嘉靖己亥郡守湘東郝守正為茶山項進士璮題”。
這一塊塊摩崖石刻,或天然意趣,或氣勢恢宏,它們穿越數百年,見證歷史上曾有的祈雨真實。它們蘊含著溫暖與祝福,是最原始的記憶和最濃厚的關懷。
延伸閱讀
大羅山上與龍有關的景點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瑞獸,代表著高貴、活力、平安與吉祥。臥龍潭、龍街、龍瑞巖、龍王水庫、龍王寺……大羅山上沒有龍,但與龍有關的景點卻很多。
龍脊——位于石竹村,由24塊形狀相似的巖石組成,因其形狀猶如巨龍的脊骨,故稱之為龍脊。
四大龍潭——分別是南坑龍潭、天柱寺龍潭、茶山臥龍潭、瑤溪龍潭。
龍船頭峽谷——發源自牛度墩,流經嶺下村、洪巖村,至中下游處形成蜻蜓潭、金鐘瀑、板嶂潭。
龍須潭——是仙巖風景區最高處的一個瀑布潭,得其名是因為有水流從60多米高的懸崖峭壁之上飛落,經過崖壁的下部時自然分流成無數直線狀的水練,似龍須隨風裊裊。
龍崗山——為大羅山支脈,西倚李王尖山坡,俗稱半山。這里有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人類活動遺址,還有龍岡寺、仰天鑊、繚碧園、華陽洞、摩崖題刻、王氏古墓群等眾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