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書鐵筆贊羅峰 華師大師生書法篆刻作品在溫州張璁紀念館開展
龍灣新聞網訊(陳復/文 主辦方供圖)10月3日,“仰止羅峰——華東師大美術學院書法系師生作品邀請展”在溫州張璁紀念館開館首日開幕,共展出以張璁詩文、像贊為創作內容的八十六件書法篆刻作品。
位于龍灣區永中街道普門村的溫州張璁紀念館,為五層建筑,中式建筑裝飾風格,籌備落成期間得到張氏宗親大力支持、無私捐贈。張璁(1475-1539)是明代溫州人,字秉用,號羅峰,后嘉靖皇帝賜名孚敬,字茂恭,官至內閣首輔,為明代嘉靖年間改革作出重大貢獻,被稱為“中興賢相”。他除了宏富的著述,還留下詩歌四百九十余首。如《金陵秋興八首》《至日》諸律頗有杜陵韻致;《柬李營繕五十二韻》、《夢夫人》《識慕恩亭》、《堂成柬子實》諸詩則純任自然,不事雕繪,自具一格,被后世所敬仰。張璁的詩大都體現了他憂國憂民、熱愛家鄉的情懷。
參展作者中,有華師大書法系教授、博導崔樹強的行書《臥龍潭》、顧琴草書《種花詩》;上海書協副主席、華東師大美院書法系主任張索的行書《恭賀圣旨詩》,以及書法系副教授、碩導王客的行草《題光商表侄山水圖》。參展的七十名學生中,有畢業于華師大的校友,也有在校學生。除書法作品外,多位知名篆刻家還為這次紀念館陳列,特意刻制了十六方篆刻作品,內容均來自張璁像贊句。
部分篆刻作品
部分學生作品
據張索介紹,他們在教學中始終以傳統為旨歸,倡導文本原創和日常書寫。這次展覽以豐富的書體,給觀眾帶來視覺享受和文化思考,體現了華師大數年來學生創作的價值取向;同時,這也是師生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的一次有益嘗試。被問及本次參展學生作品的風格特點時,王客說:“華師大書法研究生教育,注重傳統經典的書風研習,推崇清正典雅,尤其是對五體書及篆刻作了全面深入學習,這也在這次展覽中得到充分展現。而這次書寫張璁詩歌的創作活動,對全體師生致敬先賢和正心修身來說,是一次難得的學習和體悟。”
據悉,本次邀請展由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龍灣區委宣傳部、永中街道工作委員會、永中街道辦事處等單位主辦,展覽結束后作品將由張璁紀念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