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999_91精品国产777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高清一区_91 在线免费观看_久久网站热最新地址4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蜜

  • 省政府新聞辦批文·浙新辦[2008]17號

  • 龍灣區唯一具有新聞發布資質網站

  • 溫州市第一批文明網站

  • 溫州市網絡文化協會理事單位

  • 市級青年文明號參賽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當前的位置 : 龍灣新聞網  ->  新聞中心  ->  外埠報道 -> 正文

【外媒看龍灣】溫州日報 | 龍灣古宅去哪兒了?古建筑遷移保護使鄉愁融入現代生活

2023年03月29日 09:02:56來源:龍灣新聞網

  時光更迭,垂垂老矣的古建筑,往往消失在人們對高樓大廈的渴望中。在龍灣,有一批古建筑以“搬家”的方式延續下生命,并聚集在一處,形成新的古建筑群落。

  如今,許多來到龍灣鐘秀園的人,總是喜歡流連于園中一座座古宅庭院,一面浸染美麗鄉愁,一面收獲新的文化體驗。

  一

  龍灣位于溫州市東南沿海,舊時稱永嘉場,是富庶的“魚米之鄉”。龍灣的白樓下、底嶺下、新聯、聯誼……都是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古村落,域內曾留存有大量舊時永嘉場的“高門大院”。這些舊時大家大戶的老宅,均帶有明顯的浙南建筑風格,體現千年永強耕讀文化與豐厚民俗風情,也是當地居民鄉愁所寄。

  把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16年,彼時溫州城中村改造如火如荼。在龍灣區改造涉及的歷史建筑中,有不少是保存完整、具有較高歷史和藝術價值的清代古民居且融入西洋元素、中西合璧的民國建筑。即便城市發展的步伐勢不可擋,承載地域鄉愁的百年老屋的去留,亦牽動著社會各界人士的心。

  幾經論證,龍灣區率先提交出一份分類保護方案:對具有較高文物價值、不易搬遷、對重大歷史事件有影響的古建,采取“就地保護”;對藝術風格突出、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建采取“遷移保護”;對部分建筑構件保存較好的,采取信息后“拆取構件保存”。

  “遷移保護”,就是將老屋的舊瓦老磚一一編號,再像搭積木一樣被搬往新的去處,最后重新裝搭起來。龍灣區近30處古建筑在這一創新保護模式下遷移至“新家”。如今,不僅在鐘秀園可以看到這些固化的歷史印記,還能在不少地方觸摸到龍灣的歷史脈絡,如南洋公園古建筑群、普門村古建筑群、龍灣中學古建筑群、永興第一小學門臺群、龍灣沿塘河門臺群……這些攜帶時光痕跡的古建筑,已融入城市的軀體中,變成新的文化景觀。

  二

  鐘秀園內古跡薈萃,有三條湘、拱月橋、貞義書院、觀景閣、欄桿橋等遺址。行至一處古建筑院落,可見門前照壁鐫刻有“貞義書院”幾個大字。

  據史載,明嘉靖時期,內閣首輔張璁在此創建羅峰書院,授徒講學,后嘉靖皇帝敕建貞義書院,為古代溫州唯一奉旨敕建的書院。遺憾的是,書院后因倭患毀于兵火,唯有當年書院門前的石獅子及《觀荷亭記》碑記至今尚存。

  眼前的貞義書院,聯屋古樸,院落入口處一座老門臺氣勢恢宏,整個院落呈“品”字形分布。

  “這座門臺連同基礎條石有近30噸重,為減少對門臺本體的傷害,我們先是將其進行整體打包固定,再通過吊機、鏟車、運輸車的協調配合,以平均每分鐘3米的速度緩慢平穩地把它運到了這里……”龍灣區文廣旅體局副局長陳佐告訴記者。其實,這個門臺是原位于永中街道新聯村的鄒宅門臺,建于晚清,20世紀50年代,鄒宅被收為國有,改建為糧庫,昔日充當主人家“門面”的精美門臺與周邊環境日益格格不入。遷移修復后的門臺,工藝考究,兩側墻垣外八字造型,門臺及圍墻磚雕、灰塑圖案多樣,對于研究龍灣當地傳統民俗文化、體現民間傳統藝人技藝,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幾座古民居原位于黃石村三十畝自然村,三十畝自然村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因靠近甌江口,村民以出海打魚為生,三十畝古建筑群是龍灣區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清代建筑群,也是研究農耕生活建筑的實物資料!贝丝,老門臺與古宅院落完美相融,迎接著每一位到訪書院的來客。

  從龍灣區瑤溪街道黃石村、永中街道新聯村、狀元街道三郎橋村整體遷移而來的老宅與門臺,在鐘秀園內組合成了9處古建筑,形成群落,與綠蔭環繞的公園渾然一體。

  三

  讓古建“存”下來,還要“活”起來。

  “麥麥酒連同素面、九蒸九曬姜、雞蛋、紅糖等燒成的紗面湯來啦!”鐘秀園入口不遠處,一座古色古香的老宅院中酒香四溢,老板娘正熱情地為一群剛從大羅山登山歸來的游客,端上熱騰騰的紗面湯……

  這座掛牌“龍灣非遺體驗基地”的老宅,是一座五開間二層傳統建筑,原為龍灣區永中街道新聯村吳植楷家宅。2017年老宅被保護性遷移,落架在此,引入了省級“非遺”鄭家園麥麥酒釀造技藝,開辟為“鄭家園麥麥酒釀造技藝體驗館”。

  古建煥新的密鑰,是“文化+”。

  鄭家園麥麥酒釀造技藝體驗館、龍灣“時光印記”非遺體驗館、倪以定鑲嵌漆畫工作室、姜立綱書法藝術館……古建筑空間被注入“非遺”、書法等文化內涵,吸引了越來越多市民、研學團、外來游客等慕名前來,體驗文化藝術與非遺魅力。

  每一座老宅,都仿佛無聲訴說著一段塵封往事如。如今,更因多元文化業態的入駐而成為別具魅力的文化吸引物。古建筑遷移保護,使鄉愁融入現代生活。我們希望古建“存、活”,也為后代保存下一份有形的文化記憶。

 。▉碓矗洪嘄垶晨蛻舳耍瑴刂萑請笥浾 程瀟瀟)

[編輯: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載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