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龍灣】浙江日報丨李丹:搶項目,用好每一分鐘
6月30日下午,參加完省激勵干部擔當作為表彰大會后,浙江省擔當作為好干部,溫州市龍灣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李丹把榮譽證書小心翼翼地收進行李箱,就訂了次日飛往省外的早班飛機,前去開展重大招商項目盡職調查。
“手上的工作不過夜,爭取用好每一分鐘,為龍灣招到更多大項目、好項目。”坐早班飛機赴全國各地,盡量趕晚班飛機回溫州,這是李丹出差的常態。在許多同事眼中,75后的李丹嬌小的身體里,有著讓人意想不到的大能量。
李丹走訪中國眼谷科普館建設現場。拍友 沈超奇 攝
重大項目能夠帶動的不僅僅是一家企業、一個產業,甚至是一座城市。2021年到任龍灣后,李丹全情投入、火力全開。搶項目、搶進度,成了她的工作日常。
“招商,最難的是什么?”
“成功率極低,有時候談了50次都不見得成功一次。”李丹說,招商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一定要練好內功。畢業于北京大學經濟學專業的她,深知頂層設計的重要性。她深耕細作、重點實施“531”精準招商戰略——圍繞5大產業謀劃5類項目,爭取落地3個百億投資,打造1個千億級新能源產業。
不是在招商,就是在去招商的路上。有一次,因為行程繁忙,李丹跟客商約在北京機場候機廳見面。“你們是不是有一個龐大的精算師團隊,在短時間內提出這么精準的談判條款?”當客商驚訝發問時,李丹心里有了幾分把握。
一個半小時后,總投資額20億元的數字經濟產業項目談判成功。
“龍灣速度”背后,是干部們的拼勁、闖勁和扎實的摸排盡調。
在李丹的帶領下,過去兩年,兩個百億元以上項目、21個億元以上項目、15個總部項目在龍灣落地。如今,龍灣初步打造了具備完整鋰電池產業鏈的千億新能源產業園。
引進只是第一步。在項目建設、投用等后續服務上,經常能見到李丹忙碌的身影。她主動靠前服務,組織相關業務部門穿針引線幫助解決要素保障、項目審批等問題,暢通項目落地建設的綠色通道。
投資約200億元的鋰電池新材料產業項目,是國內首個同步聯通三大環節的項目,即一個基地內可實現從原材料到鋰電池正極材料制作。
為了保障項目快速落地,剛一簽約,李丹就成立服務專班,全力推動項目與時間賽跑。最終僅用108天,就完成了從簽約到擬選址用地掛牌出讓的所有流程。
該項目公司負責人項鵬宇至今記得,那3個多月,李丹一次次帶著投促、發改、經信、應急、資規、環保等部門上門召開會議,內容各有不同,但主題只有一個:高效溝通、快速推進。“不論晚上,還是周末,我們的溝通對接都十分暢通。”
身邊人都知道,李丹愛跑項目一線。采訪當天,她就帶記者來到中國眼谷的科普館建設現場。
成立于2020年6月的中國眼谷,是全國唯一的眼視光產業創新綜合體。
“項目推進得如何?有哪些難點?”這是掛在李丹嘴邊的口頭禪。沿著“眼谷之瞳”“眼谷科普館”施工場地走了一圈,一邊走一邊看,建設中沒做到位的地方,她當場指出并要求施工指揮部改正。
“攻堅克難,舍我其誰。”李丹內心堅定。兩年來,她帶領團隊逐一破解空間、政策、環境等諸多發展瓶頸。目前,中國眼谷累計注冊企業193家,合作跨國企業、上市公司56家。
李丹工作離不開三樣東西:一杯咖啡,一個計算器,一個日程APP。泡上一杯咖啡,不知不覺就工作到了深夜;每按一遍計算器,就是對合同條款的認真計算與仔細思量;日程APP內,是她滿滿當當的行程安排,時間管理精細到每一分鐘。
結束采訪前,記者問李丹,是什么力量在支撐她奮斗的步伐。
“登山隊有一句話:為什么登山?因為山就在那里。我為什么拼命工作?因為職責在那里,時間不等人,發展不等人,需要干部奮斗不止、攀登不息。”李丹說,即使工作再難再苦,但只要在崗位上一天,就要拼盡全力。
(來源:潮新聞客戶端,潮新聞記者 張銀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