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龍灣】溫州日報 | 從 “消費荒漠” 到 “網紅地標”,龍灣這條工業區商業街如何靠霓虹燈和煙火氣逆襲?
提到工業區,密集的廠房和小攤小販是人們常有的刻板印象。然而,在龍灣的濱海工業園區,有一條商業街以霓虹燈交織的港式風情、潮流與市井共生的煙火氣,為工業區營造了消費新場景。
這就是被稱為“濱海小香港”的NINI2025商街(下文簡稱“商街”),它不僅是周邊50萬產業人群的“生活綠洲”,更有著店鋪95%的高出租率、90余家品牌入駐的亮眼成績。

商街上的嘉年華活動讓熱鬧延續到深夜。商街管理方供圖
打造一條復合型商業街
走進商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霓虹閃爍的店招與錯落的港式街景。紅藍相間的燈牌下,KFC、喜茶、蜜雪冰城等連鎖品牌鱗次櫛比,街頭藝術裝置和特色IP——博美犬“NINI”的虛擬形象穿插其間,讓人恍若置身香港街頭,而抬眼環顧,周邊林立的廠房又時刻提醒著大家,這里仍是一片工業區。
商街總經理陳超穎坦言,項目初衷正是為了填補工業園區的消費空白,“過去,企業員工下班后只能驅車近40分鐘到市區消費娛樂,周邊既無休閑場所,也缺乏社交空間。”40分鐘的車程,消耗的不只是消費意愿和社交需求,還可能是企業穩定的人才隊伍。
正是看中這里潛在的消費空間,2023年9月29日,工業區知名溫企卓詩尼控股有限公司打造的NINI商街正式亮相。商街擁有4萬平方米的商業面積,建有賞味中心、商旅中心以及娛樂中心三大版塊,滿足消費者消遣、休閑、康體、娛樂等復合型需求。
“2022年從廣州總部剛調到龍灣時,我下班后大多在宿舍度過,‘苦行僧’的生活讓我差點申請辭職。”某公司高管陳培年告訴記者,“幸好后來憑空多了這條街,有吃有玩。沒事我就逛逛,買不買東西不重要,有人氣有煙火氣就不孤單。”
既能逛街又能擺攤創業
作為國內大型產業園復合商業體的嘗鮮者,NINI商街的野心不滿足于打造一條商業街,它以多樣化的場景重塑了工業園區的生活樣貌:在這里,全國首個工業產業園內的城市書房藏書4.5萬冊,大量時尚、設計、創新方法論、企業管理類書籍成為人才充電的精神食糧;占地一萬平方米的健身中心吸引著上班族揮灑汗水;華為體驗店、開元名庭酒店等業態,填補了科技消費、商業接待等原來工業園區的缺失。更令人意外的是,這里甚至藏著溫州東部首個“夜經濟示范區”——NINI市集。
NINI市集有著大量勵志的創業故事。設計師劉星每天下班后在此擺賣DIY石膏娃娃,月收入多了3000元;貴州人嚴強夫婦從“流動攤販”升級為固定商戶,憑借烤土豆、烤豆腐等小吃日均營收近千元……這些攤位以10元/天的低租金,向創業者開放,其背后是頗為精明的流量思維:用低門檻吸引人氣,既盤活了夜間閑置時段,也讓商街的煙火氣從早到晚綿延不絕。
雙線運營緩解“潮汐”困局
在工業園做商業,最難打破的是“潮汐人流”困局。
據陳超穎介紹,這里70%的消費者來自周邊企業中高層,工作日午間簡餐、晚間聚餐需求旺盛,周末迎來家庭客群的親子消費高峰。為此,商街的破局思路是用精細化運營黏住核心客群,將業態精準劃分為“商務+社區”雙主線:高端餐飲滿足企業宴請,連鎖茶飲覆蓋日常需求,兒童樂園與城市書房則留住家庭客群。
商業行為外,周到的社區服務則為商街增添了人文溫暖。針對外賣騎手、保潔等人員設立的“愛心驛站”,提供免費飲水與歇腳空間;企業聯誼相親會、節假日手作活動持續增強用戶黏性;甚至人才公寓的入住率也因商街配套提升至90%。看似倒貼的公益服務,實際上催生了新的消費需求:人們在驛站喝水的間隙,可能會用剛發的工資買杯奶茶;相親成功的小情侶,大概率會成為周末電影院的常客……這種服務和消費共生的良性關系,比簡單的打折促銷更有成效。
編后>>>
當下,國家大力提振消費,濱海工業園的這條NINI商街挖掘了工業區內部的消費潛力,將產業工人這一龐大群體的消費需求轉化為現實購買力,實實在在拉動了內需。同時,其創造的多場景消費方式,也為有創業夢想者提供更多機會,從而激發大眾創業的經濟活力,促進多元化經濟形態的發展。
當然,這條商業街也肯定有諸多挑戰。比如工人統一放假期間的“空城現象”,凸顯它對企業客群的過度依賴,缺乏更廣泛的客源支撐;比如地處偏遠,市區人群難以光顧,限制了消費群體的拓展。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工業區商業街需多方發力。一方面,應豐富消費業態,增加特色體驗式消費項目,特別是可以充分發揮工業區企業生產的優勢,以本地品牌廠區打折等方式吸引市區消費者。另一方面,政府和企業可合作改善交通,開通接駁公交等,打通周邊消費者抵達的“最后一公里”。此外,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宣傳推廣,既能提升商業街知名度,減少對單一客群的依賴,又有助于打造閃亮的城市“名片”,吸引更多實力資本和知名品牌涌入,在挑戰中尋得新的發展機遇,為消費市場注入持久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