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崛起”到“濱海新城區”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龍灣區域變大了,龍灣百姓變富了,龍灣名氣變響了,龍灣的形象變亮了! 讓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1984年龍灣剛建區時,人口7.5萬,面積僅為61.43平方公里,工業年產值只有1600萬元。而如今,龍灣人口達到32萬,面積“變”為282.78平方公里,實現工業總產值56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6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730元。同時,龍灣擁有“中國制筆之都”、“中國合成革之都”、“中國閥門城”等十二張金名片;在溫州市30強鎮的光榮榜上,龍灣區占據了六個席位……。 改革開放這三十年,龍灣由幼苗長成了參天大樹,雛鷹變成了沖天雄鷹。但是,創業艱難百戰多,龍灣自從誕生之日起,龍灣人就立下一個信念:要肩負領航溫州改革開放的歷史使命,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洪流中勇立潮頭。
龍灣城區新貌
蓽路藍縷 歷史的時鐘撥到1984年12月27日上午,地點定格在那幢當時來說實屬標志性建筑,而今人看來毫不起眼的狀元影劇院。對于土生土長的龍灣人來說,那是個令人難忘的日子。那天,龍灣一千多干部群眾見證了激動人心的一幕。 人們不會忘記,在此之前的五月一日勞動節,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委員谷牧在省委常委、副省長張萬兆,市委副書記、市長盧聲亮等領導陪同下,登臨古炮臺山為龍灣區選址。并寫下八個大字:“對外開放,大有作為。” 經過半年多緊張忙碌的籌備,終于迎來了正式掛牌成立的一天。轟轟烈烈的慶祝大會上,市委副書記劉錫榮莊嚴地宣布:龍灣區成立了! 龍灣區第一屆領導班子也在這一刻產生了。孫成堪任中共溫州市龍灣區委書記,葉桐章任區人民政府區長,張錫岳、薛壽春任區委常委,張錫岳、張立法、李朝明任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市委市政府對龍灣區的工作非常關心,市長盧聲亮要求市直機關各部門要傾盡全力支持龍灣區的工作,他希望龍灣區的同志發揚艱苦創業精神,帶領龍灣廣大群眾創造出“龍灣速度”,全力加快改革和建設的步伐。 市委常委、區委書記孫成堪胸有成竹,慷慨激昂:“為有雄心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實現龍灣經濟的騰飛,一切為了百姓的福祉。”當天《溫州日報》頭版頭條發布了龍灣區成立的消息,龍灣人民奔走相告,歡慶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萬事開頭難。特別是改革創業的起步階段,要在龍灣“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拓改革事業,遇到的困難和艱辛是可想而知。但龍灣人民沒有在困難面前氣餒,在接下來的歲月里,龍灣的干部群眾走上了一條“咬定青山不放松,同心協力搞建設”的創業之路。 沒有政府辦公場所,就向海軍部隊要求騰出一座舊樓房用作辦公,當時情形可謂窘迫至極! 沒有干部宿舍,外縣來的同志就租住于茅竹嶺山上的一幢舊房子里,“天光黃頭將兒當雄雞,黃昏毒蛇游來做鄰舍”,一旦碰上下雨天,屋里屋外一樣大,可謂艱苦! 沒有班車接送,只得擠公交車,俗話說:“溫州到,汽車跳”,當時的鄉間機耕路,坑坑洼洼,從白樓下到市區足足要駛上一二個小時,可謂勞累! 沒有直撥電話,聯系工作要經過郵電局“傳呼”,常常是上班掛的電話到下班還未能接通,可謂煩人! 碰到的困難艱辛遠不止這些。更為艱難的是,龍灣的開發建設是在“姓社姓資”甚囂塵上、“溫州模式”未有定論、中國大地改革開放的政治環境在尚未形成氣候的過程中進行的。龍灣的干部群眾當然深知龍灣“家底”,龍灣的干部群眾遇到前所未有的難題。 龍灣的干部群眾心知肚明,市領導籌建龍灣區的遠見卓識,不是建設一般意義上的縣級行政區,龍灣區將擔負著溫州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和窗口的作用。“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大家思想統一,在將來的日子里,龍灣的發展之路也許會走得異常艱難,但既然走出去了,那就義無反顧,“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走出去,前面是個艷陽天。廣大干部群眾為了一個共同的愿景:把龍灣的經濟搞上去,讓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更好。[Page] 龍灣區的開拓者們咬緊牙關,頂住各方壓力,克服種種困難——終于栽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龍灣干部群眾不畏艱難、大膽開拓的干勁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市委市政府特地從市各部門抽調60多名干部充實龍灣工作。開拓者們的意志和毅力感動了社會各界。一時間,龍灣成了創業者的天地,一批有能力、有知識、想干事的人才陸續落戶龍灣,他們有高級工程師、特級教師、醫生等各行各業的拔尖人才。 正當龍灣干部鼓足干勁,信心十足搞開發的時候,國務院的一個批文令改革者措手不及。1985年5月,在大家最關心的開發區問題上,國務院關于溫州對外開放的批文寫著“由于主客觀原因,開發區目前不宜動工。”幾個醒目的字重重地砸在每個開拓者的心頭,這對雄心勃勃,準備大干事業的龍灣改革者來說,無疑是一盆刺骨冷水,也無啻于一個晴天霹靂! 龍灣的改革者不甘心,他們無數次在心中反問,難道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開發區“胎死腹中”,半途夭折? 永不言棄是龍灣開拓者們的性格。就在此生死存亡、舉步維艱的關鍵時刻,以孫成堪為首的龍灣區領導班子,無愧是市委市政府精心挑選優秀戰斗團隊。孫成堪說:“碰到困難就偃旗息鼓,那是愧對后人的事,絕不可取;走城郊型經濟,工作壓力輕,“嬉嬉氽氽,政府供應”,但經濟后助力不強,不符合建區宗旨,同時有負黨和人民的重托和期望,也不可取;擺在面前的只有“華山一條路。” 人生難得幾回博,誰持彩練當空舞? 經過艱難的抉擇,孫成堪和他的領導集體一班人達成共識:為龍灣的崛起做出歷史的抉擇: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幾年的開拓拼搏,為龍灣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困難是暫時的,道路是曲折,激情可以創造夢想,智慧就可以成就事業,大家都堅 信會有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那一天。

龍灣萬噸級碼頭
春風化雨 歷史總會有拐點,事情總會有轉機。 1992年春天,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南方視察,就堅定不移地貫徹執“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特別是抓住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作了極為重要的闡述。這一番“南方講話”對于煎熬中苦苦探索的龍灣來說,無異于一聲春雷。頓時間,龍灣大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歷史不容忘卻,龍灣人刻骨銘心。1992年3月16日,國務院批準在龍灣區轄區范圍內設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同年9月2日和22日,浙江省政府還先后批準在龍灣區境內設立農業新技術開發示范區和扶貧經濟開發區,對臺貿易也經南京軍區和省政府審批建立。同時,龍灣區內的兩個萬噸級泊位碼頭、機場公路等工程也相繼建成,再加上1990年8月4日通航的永強機場,至此,龍灣海、陸、空相結合的現代立體交通條件初具規模,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明顯改善。龍灣唱響了前進的“大風歌”,駛上發展的快車道。 好風憑借力,扶搖上青天。1992年底,全區出口創匯6427萬元,社會總產值8.39億元,工農業總產值7.4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6.1億元,農業總產值1.3億元,財政收入334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568元。從此,龍灣踩著時代的節拍,邁著青春的步履,從容地進入了全市富裕地區的行列。1992年是劃時代的一年,在龍灣人的心中,“春天的故事”特別令人難忘。 一路穩步前進,經濟節節增長。本來,好“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殊料,1994年8月21日晚20時至23時,第17號臺風正面襲擊龍灣,風力在12級以上(登陸時最高風速達40米/秒)。登陸后臺風又以雷霆之勢橫掃4個多小時,在極短時間內雨量迅速達到250毫米。俗話說,福有雙至而禍不單行,又恰逢農歷七月十五天文大潮“興風作浪”,形成了颶風、暴雨、大潮三碰頭,可謂是百年未遇,歷史罕見。時至今日,人們回憶往日情景仍心有余悸。[Page] 當時全區5個鎮45個行政村全部受淹,特別是黃石、黃山、龍東、狀元橋等村,幾分鐘內人就被圍困在洪水之中,民房、廠房進水最深處達3米。據統計,17號強臺風造成了龍灣區嚴重的損失,全區死亡50人(其中外地在區民工28人),失蹤5人,直接經濟損失達9億多元。 走在改革開放潮頭的龍灣經受前所未有的重創。剛剛呈現蓬勃之勢的年輕龍灣再度面臨嚴峻的考驗。 臨陣逃脫,那是懦夫行為。真的猛士,將更奮勇而前行。 困難終究讓步于眾志成城、團結抗災的龍灣人民。一時間,全區黨政軍民奮起抗臺救災,重建自己的家園。多少矯健的身影行走匆匆,奔赴抗臺一線,搶救被困群眾;又有多少領導干部深入災區安置災民,以最快速度恢復生產、重建家園。這一次考驗,使人們刮目相看:“龍灣速度”并不僅僅體現在經濟發展上。這一次考驗,也使人們豁然開朗:有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推動著龍灣的發展,源源不斷,永不枯竭。 此后的幾年里,龍灣的經濟非但沒有下降滑坡,反而進一步快速增長。 對于一些人來說,數據也許是枯燥乏味,頗為頭痛的。但是,惟有數據是最能說明問題的。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有這樣的經歷和感受:千言萬語的描繪,比不上一串數字來得更加簡單明了,更加具有說服力。1997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0.3億元,是1992年的9.5倍,年均遞增57%;財政收入達2.34億元,是1992年的7倍,年均遞增47.6%;工業企業從1884家猛增到4220家,工業經濟增長速度連續五年名列全市第一;全區工業總產值達76.86億元,實現五年翻三番。 接下去,龍灣經濟一路高歌,突飛猛進。 1998年,全區工業總產值92億元,比上年增長18.18%,增幅實現全市“六連冠; 1999年,全區工業總產值108.2億元; 2000年,全區工業總產值132.2億元; …… 龍灣正在崛起,猶如狀元鎮龍騰路上那座高高矗立的雕塑。


龍灣老區府 金溫鐵路
龍起濱海 2001年8月21日,這又是一個值得永久紀念的歷史日子。市委、市政府決定,經國務院2001年7月27日批準溫州市轄區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全面啟動。原屬瑞安市塘下鎮的上涂、西一、中星等10個村和前岡、后岡2個居委會,原屬甌海區的永中、天河、沙城、靈昆四鎮劃入龍灣區。[Page] 龍灣區人民政府駐地由狀元鎮搬遷至永中鎮,這是84年建區以來的第二次“大遷徙”,這是一曲氣沖斗牛,振奮人心的“東進”發展之歌。 區劃調整后的龍灣區,陸地面積由原來的61平方公里增加到27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由來的9.44萬猛增至29.77萬,鎮由原來的5個增到9個和1個辦事處。后來又調整為5個鎮和5個街道,一直到現在。海岸線長度增加到45公里,屬溫州第二位,從容地躋入了全省海洋開發大縣(區)行列,龍灣從此與時俱進地由“濱江時代”進入“濱海時代”。 溫州日報記者陸劍于撰文指出,永中劃入了龍灣。當時外界評說龍灣大了,顯然就“大”在永中;甌海小了,無疑也“小”在永中。永中是個相當份量的秤砣。眾所周知,以永中為中心的永強片曾與樂清柳市片、龍港鰲江片、瑞安塘下片是溫州縣域經濟的“四小龍”。 從“春秋列國”走向“大一統”,龍灣又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迎來了一次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尤其是大鎮永中的“加盟”,給龍灣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同時也對全區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事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發展的道路從來不會是一馬平川,區劃調整帶來了一段磨合期。磨合意味著優化組合,發揮效益最大化。這個時期,龍灣的各方面的資源在聚合,龍灣人民期待整合出一個發展的最大贏局。 龍灣的干部群眾說,經過區劃調整后,龍灣發展空間大了,家底雄厚了,人氣旺盛了,龍灣一定能邁向一條更加快速的發展之路。 磨合期正像高速行駛的汽車,為了安全起見和持續奔跑,總要來幾次偶爾的“點剎”和停頓,從而贏得校正方向和調整速度的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以后的駕輕就熟提供了經驗,創造了條件。 區委區政府領導審時度勢,分析龍灣優勢所在,馬不停蹄地奔赴龍灣各地調研,制定發展藍圖,緊緊把握機遇,及時提出“主攻三產,提升二產,優化一產,全面推進現代化濱海城區建設”的戰略目標。幾年同舟共濟,奮力拼搏,全區各項事業取得了累累碩果,成績驕人,呈現一片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 濱海新區進場施工;永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地塊功能調整;永強人民醫院新住院樓投入使用;城市化建設逐步推進;可容納蒲州、狀元、農業示范區三地近1萬名新龍灣人居住的“安心工程”,也順利結頂;中國石油浙江最大的油庫——儲存量為3.5萬立方米的中國溫州油庫在龍灣竣工落成…… 龍起濱海,風聲水起,龍灣進入了經濟發展的艷陽天,勢頭強勁,一日千里。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區域特色產業優勢明顯,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綜合實力名列全市前茅,全國小康縣(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省教育強區等一項項殊榮、一頂頂桂冠,使龍灣又一次站在聚光燈照耀的領獎臺上,坦然地接受喝彩和掌聲。人們的視角和目光再次轉向龍灣那一張張全國金名片上……

甌海大道龍灣段
任重道遠 歷史的日歷又翻到了2006年12月26日,新一屆領導班子走馬上任。期間,外界評論說,這屆政府任重道遠。雖然龍灣近幾年經濟一路飚升,但社會不和諧的現象仍然存在:龍灣人日子日益紅火,但環境污染卻成為老百姓揮之不去的痛。機場路發出的陣陣臭氣和嗆鼻怪味,使得途經人們掩鼻而過,而又痛心疾首,龍灣一度“臭名”遠揚。合成革、不銹鋼拉管、拉絲、電鍍,這些昔日創造GDP的“功臣”,現在都成了人人唾罵的“罪人”。據說龍灣區政協在全區范圍內作了一項民生問題調查,結果有79.8%的人認為,環保首當其沖,污染罪魁禍首。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發展經濟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決不能步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茍利國家生死以,豈以禍福趨避之”。龍灣新一屆執政者們基于建區二十多年經濟發展積累的實力,及時轉變策略、調整方向,提出“三大會戰”,達到節能減排、生態修復、標本兼治的目的,重現龍灣的山海氣象。一個喜人的消息傳出來了,區第六次黨代會上喊出了“產業強區、城建亮區、文化育區、和諧立區”的響亮口號,有識之士評論說,高瞻遠矚,定位準確,思路清晰,和諧有望。[Page] 龍灣人信心滿懷,吹響了創業創新、和諧發展的集結號,樹立了勇立時代潮頭的典型和樣板。龍灣的群英榜上刻下這些赫赫有名的明星企業,如龍灣首家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華迪不銹鋼集團公司;被溫家寶總理譽為“江南閥門,滴油不漏”的江南控股集團;“誠信務實,開拓進取”的泰昌電力有限公司;奏響“天龍之歌”的天龍集團;“鯤鵬展翅九萬里,長空天涯任搏擊”的康德萊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乘東風破萬里浪,羅東品牌馳全球”的浙江東風化工有限公司等等,舉不勝舉。 這些現代企業就像朱開山式的創業者們,他們都有著“闖關東”般經歷和實力,憑著創業的激情、創新的智慧,在經濟發展洪流浪潮中奮力搏擊,豪情萬丈,勇立潮頭,鑄造了時代的風采。企業家歷經磨難而“腰纏萬貫”之后,又熱衷公益事業,反哺社會,種種義舉善行提升了精神的價值,從而釋放出永久的魅力而載入龍灣史冊。 龍灣人躊躇滿志,底氣十足地豎起了“文化育區”大纛。張璁、王瓚、項喬、王叔杲……一個個歷史文化名人陸續浮出水面,“走”向前臺;引起了一些國內知名文化人、學者、專家的關注和興趣,于是華山論劍,激揚文字于龍灣論壇;新聞媒體、影視創作、文化策劃紛紛聚焦龍灣。張閣老和英橋王氏領銜主演的這部反映龍灣明代人才“井噴”的歷史文化大片,使他們傾心折服;永昌堡和東海大地的精深和堅毅,使他們驚詫不已,獲益匪淺;原來龍灣民營經濟的發展基因,可以從這里得到揭秘和解讀。 又據2008年權威部門公布的溫州19名中科院院士中,龍灣就占了4位,其中永中祠南村的“一門兩院士”,更是創造了奇跡,成為龍灣的驕傲和自豪;湯和廟會、拼字龍燈、張閣老傳說、玻璃銀光刻相繼被國家、省、市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教育強區、科技強區托起了龍灣文化復興的希望;“山海龍灣,都市休閑”的旅游品牌,吸引了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的游客;盛世修志,明古鑒今,《龍灣區志》進入了浙江省地方志修纂的創優工程;《今日龍灣》奏響了龍灣文化形象宣傳的強音,成為龍灣百姓大眾所喜聞樂見的一個“招牌菜”,其影響力和輻射面不可忽視——龍灣文化軟實力正逐漸彰顯。 龍灣人意氣風發,大踏步地投入建設新農村的戰斗行列。如果說,永中衙前村的發展歷程(從孵坊而橫機至不銹鋼)是龍灣改革開放“活化石”的話,那么坦頭村、寧村、九村等12個村就成為全區全面小康建設的示范和標桿。書記王祖煥、區長陳玲玲等領導班子高瞻遠矚,大膽創新,以人為本,科學決策,走持續發展之路,用大手筆潑濃墨寫好龍灣發展的大文章;倡導機關作風建設,打造學習型機關,堅持行走田野,深入基層,走村進戶,蹲點調研,現場辦公,破解難題。與村兩委、村民座談,共商發展大計,同繪宏偉藍圖;因地制宜,發展“農家樂”,適時舉辦農民運動會,提倡全民健身,從此“農民”變“市民”,“城邊村”成為“城中村”……。 以人為本,和諧發展,水到渠成之后是海闊天空。民生工程大力推進,共同愿景指日可待,如藍田水閘改建工程、靈昆大橋、靈霓大堤、河泥蕩文化公園、都堂第修復、永昌堡搬遷安置等等,無一事不關乎國計民生,老百姓切切實實的感受到了德政和實惠,共享到了改革開放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77省道機場路收費站自1996年8月開始收費以來,一直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反映的熱點和焦點。多少年來,就撤留問題爭論不休,外界輿論沸沸揚揚,終于在2007年2月17日(農歷除夕)零時的一片歡呼聲中“壽終正寢”,停止征收通行費,讓老百姓歡歡喜喜地迎接新年的到來。 今天,龍灣已成為一顆熠熠發光的“甌江明珠”(永中不銹鋼雕塑)。[Page] 龍灣人,新龍灣人,沒有理由不為龍灣歡呼喝彩! 2008年,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一個節點,又將是下一個三十年奮斗拼搏的起點。因為,創業創新的科學發展之路永遠沒有句號。 龍灣,作為溫州城市的副中心,溫州新型城市化建設的主戰場,肩負歷史重任。開拓、創新、跨越,永無止境!隨著甌海大道的通車、半島工程的建設、圍墾造地的拓展、舊村改建的成功,龍灣從此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這是一個全新的轉折和機遇,龍灣新的輝煌和燦爛又出現在前方。 試問,鳶飛唳天者,能望峰息心嗎?大風起兮云飛揚,鯤鵬展翅兮,扶搖直上九萬里!我們有理由相信,龍灣這顆冉冉升起的“甌江明珠”,在不久的將來必將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龍灣高速公路一貌
-相關鏈接
龍灣歷年獲得的全國“金名片”
1、2002年9月19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制筆協會授予溫州市“中國制筆之都”稱號。 2、2002年10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授予溫州市“中國合成革之都”稱號。 3、2004年2月,中國陶瓷衛生建筑協會授予龍灣海城“中國五金潔具之都”稱號。 4、2004年3月,中國特鋼企業協會不銹鋼分會授予龍灣區“中國不銹鋼無縫管材生產基地”稱號。 5、2006年7月28日,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授予龍灣區“中國閥門城”稱號。 6、2006年12月,中國皮革協會授予龍灣區“中國鞋都女鞋基地”榮譽稱號。 7、2002年12月,永昌堡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2003年,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授予龍灣區“中國楊梅之鄉”稱號。 9、2005年9月,中國地區開發促進會授予龍灣區“中國文蛤之鄉”稱號。 10、2008年11月21日,龍灣區被中國科協評為第三批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區)。示范時間為兩年。 11、2008年1月7日,龍灣區被國家科技部評為2005-2006年度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 12、2008年4月29日,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中國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聯合授予溫州市龍灣區“中國食品制藥機械產業基地”稱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