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興街道黨工委書記陳思崇:做好“新舊”兩篇文章
龍灣新聞網訊 運沙車在穿梭、工人在忙碌、打樁機的聲音在回響,這是永興街道五溪村一期搬遷工程的現場。“我們將努力突破發展瓶頸,在濱海大道西側,環鎮路以東的區域打造一個新城。”永興街道黨工委書記陳思崇在工地上大聲地對記者說。五溪村一期搬遷工程正處在這片區域內,用不了幾年,一個現代化的居民住宅區將在這里崛起。
走進永興,“握手樓”、“挨肩樓”比比皆是,有人戲稱永興街道是“蝸居街道”。“受到農保地的控制,近二十年沒有增加建設用地,沒有發展的空間。”陳思崇介紹,街道內人均居住密度超過香港和澳門,交通設施嚴重滯后。“有橋沒路,有路沒橋”,這種局面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對街道的改造和提升迫在眉睫。“別人是農房集聚,我們是‘農房擴散’,通過農房改造,把舊城區
里的居民搬一部分出去。”陳思崇說,永興街道就是要千方百計打破居住高度密集的局面,騰挪出發展空間。在建設海濱大道西側新住宅區的同時,還要改造提升下篛街這條“文化名街”,做好新舊兩篇文章,在困境中尋突破。
空間從哪里來,一是去年新增的濱海大道以西環鎮路以東的建設用地,這里將是永興居民居住發展的新空間,是永興農房改造的重要地塊,“農房改造是我們當前最迫切的工作,今后,這里將進行連片開發,力爭用八年的時間,建成一個新城。”對于這塊地域陳思崇滿懷信心。二是通過拆違,去年永興在永明和樂一通過拆違,分別拆出了40畝和16畝的兩個地塊,而它們都將被用于農房改造。
在拓展發展空間的同時,永興街道在發展實體經濟、改善街區環境等方面也是常抓不懈。
“下篛街”曾是永興的象征和驕傲,如今它也像一個遲暮的老人在迅速老去,街內許多老建筑被水泥房取代,空中電線密布儼然編織起一張張“蜘蛛網”,這條千年老街的歷史積淀和古樸風貌正日益消逝。面對現狀,永興街道近年來也正在著手對下篛街的保護和提升工作,“我們正在對古街內的古建筑進行登記和評估,研究保護措施,力求讓這古街重新煥發新春,成為永興的一張文化名片。”陳思崇說。
永興還是溫州的“菜籃子”,遠望糧食生產功能區,田疇整齊有序,秧苗蔥蘢蒼翠如一泓春水。永興這幾年還致力于特色農業、觀光農業的發展,走進永興街道的農業觀光園,只見里面大棚和溝河交錯,大棚里種植著藍莓、櫻桃、水果番茄等各式水果,河邊點綴著典雅的竹屋,竹廊曲折彎行于溝河之上,蔥郁的綠色潑灑在園區之內,好一派田園風光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在龍灣唯一能剩下大規模耕種的只有永興了,并且被授予‘國家級農業示范園區’稱號。”望著無邊的田疇,陳思崇自豪地說。
“振奮精神,提振信心”,幾乎在每一次街道的黨工委會議上,陳思崇都會用這句話鼓勵街道的干部,信心,對處于重壓之下的永興街道來說比黃金還重要。2012年,永興街道開局良好,五溪村搬遷工程經過十年的努力,終于開工了,永興一小新校建設也在進行最后的沖刺,預計下半年會按時開工,拆違美化工作進步顯著。1~4月份總分穩居前十,綠化工作超額完成,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按時完成。“永興街道將以‘亮劍’精神,破解發展瓶頸,突出重圍,以不辜負區委、區政府對永興新班子的期望。”陳思崇對永興的發展滿懷信心,充滿激情。
(李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