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狀元亭施粥點—— 一碗粥溫暖一座城
圖為“狀元亭”施粥點一角。
龍灣新聞網訊 狀元街道的狀元橋邊,在周圍建筑物的包圍下,一座由廢舊變電所改造成的狀元亭很是不起眼,亭后是用鋼板搭建的棚,每天這里上演的畫面卻是異常的溫馨:清晨時分,從附近趕來的人群聚集在這里免費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早粥,在亭子的一角,是精心準備的家常小菜……
狀元亭免費施粥已持續(xù)了兩個多月,從最初由狀元橋村的三名退休老人發(fā)起,到如今近100名義工自愿幫忙……狀元亭的隊伍越來越壯大,狀元亭的故事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傳誦,一碗清粥悄然溫暖了這座城。
5月22日早上6點20分,記者來到“狀元亭”施粥攤前,來喝粥的群眾已排起了長隊,幾名老人和婦女志愿者們正忙碌著:施粥、端盤、盛菜……這個簡易的施粥攤,為初夏的狀元增添了別樣的溫情。
“清晨4點多我們就來了,我負責到菜場買菜,其他兩名老人負責管理內務,大概到了5點多的時候,婦女義工們也陸續(xù)來幫忙了。”今年已經64歲的吳南華說,5點左右兩名幫工開始炒菜,咸菜豆干、洋蔥炒蛋、花生蘿卜干……10個炒菜,完成后再蒸上油豆腐、咸魚,把裝滿醬瓜、蝦皮、花生、白糖的罐子準備好。
這樣的忙碌和熱鬧,幾乎每天都會在狀元亭上演,每天都有將近500碗粥送出,負責管理內務的老人張憲定說:“來的人越來越多,還有早起上學的孩童們,看著他們吃的津津有味,我們特別有成就感,心里也樂滋滋的”。
老人們告訴記者,開始決定施粥,是因為看到周邊一些孤苦老人、拾荒者和失業(yè)民工,在寒冷的冬天吃不上一頓熱乎乎的早餐,所以幾位老人自己籌錢購置鍋碗瓢盆,自發(fā)辦起這個施粥攤!『芸,老人們的善舉感動了越來越多的市民。“有的老板一次就捐款幾萬,也有的人不吃早餐,放下幾百元就走了,端午節(jié)快要到了,來送米,送粽子葉的人也很多,最近還有一位婆婆不斷的送米過來,名字不留就走了。”幫工朱紅芬一邊攪粥一邊說。
“免費的,吃完了還能再添。”環(huán)衛(wèi)工人王興龍說,他清晨3點多就要出門清掃馬路,出門前會在家吃點剩飯墊一墊肚子,但是他清掃完保潔路段往往已經到了上午8點多,肚子已經餓得不行,“現(xiàn)在有這么一碗熱粥喝下去,胃里舒服多了,身子也暖暖的”。義工告訴他,以后每天早上都可以過來喝粥,王興龍高興地連連點頭。
義工周三妹早上5點多的時候特意從市區(qū)坐車過來,她告訴記者,現(xiàn)在的義工隊伍已經發(fā)展到了90多人,但是還有很多人報名加入,“我們現(xiàn)在的服務時間也有限的啊,隊伍強大了,我們被分成16組,一組五六個人,輪一次都要半個月,最該敬佩的是那三位老同志,他們天天都來,做好事一天容易,但是天天都能這樣,我看很少人做得到。”
采訪手記:“一粥一菜”喚起了人類樂善好施憐貧惜弱的美好天性,這種溫暖的平常心的輸送方式,無疑為處于人際隔膜的現(xiàn)代社會,尋找到一條共融共生的精神路徑。
自4月份,我區(qū)開展“我們的價值觀”大討論以來,每一次尋訪“龍灣好人”都讓我的眼眶浸潤。無論是花甲老人王進者縱身一跳勇救落水群眾,還是狀元亭的溫情施粥鋪,正是這些普普通通的“龍灣好人”點燃了道德的火把,提升了整個社會道德“濃度”,構建了新時代龍灣人民的新形象。您身邊有這樣的凡人善舉嗎?您愿意和更多的人分享他們感人的故事嗎?請致電新聞熱線:86968131,或新浪微博@龍灣新聞網。
。ㄈ~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