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龍灣 秀美鄉(xiāng)村



2012年10月,全省“深化千萬工程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現場會明確提出,到2017年,全省所有縣(市、區(qū))達到美麗鄉(xiāng)村創(chuàng)建先進達標縣標準,20%左右的縣(市、區(qū))培育成為美麗鄉(xiāng)村示范縣,60%以上鄉(xiāng)鎮(zhèn)開展整鄉(xiāng)整鎮(zhèn)創(chuàng)建,10%以上行政村成為美麗鄉(xiāng)村精品村或特色村。
2008年以來,區(qū)委區(qū)政府高度重視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工作,積極開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建設。經過幾年的努力,截止目前,我區(qū)(含經開區(qū))共有省重點培育中心村2個、省級整鄉(xiāng)整鎮(zhèn)整治項目3個、省級待整治村建設87個、全面小康農村新社區(qū)5個、市級一般中心村6個、市級整治提升建設合格村19個、市級鄉(xiāng)鎮(zhèn)連片整治建設6個、市待整治村建設90個。
今年,我區(qū)將圍繞“山水龍灣、秀美鄉(xiāng)村”主題深入推進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工作。科學編制全區(qū)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規(guī)劃。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開展永中街道新城村、雙岙村、瑤溪街道皇岙村等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利用,完成永中街道殿前村榜眼橋等15處不可移動文物和優(yōu)秀傳統文化項目建設。同時,啟動以永中街道雙岙村,瑤溪街道瑤溪村、皇岙村為主要節(jié)點,以大羅山景觀帶為軸線和以永中街道新城村、普門村,海濱街道寧村村為主要節(jié)點,以龍灣特色文化為軸線的2條連線成片精品線創(chuàng)建工作,并完成其中1條美麗鄉(xiāng)村精品線創(chuàng)建。
藏在都市中的秀水清風
——朱宅村
“小橋流水人家”,龍灣瑤溪街道朱宅村生動再現了這句詩歌的意境。在朱宅老人的記憶中,這里貫穿南北的塘河養(yǎng)育著一代又一代人。
早有耳聞朱宅村的旖旎風光,卻從未親自去過,采訪的當天,正是久雨后的一個大晴天,驅車經過永中王宅村后,一條彎彎長長、清清澈澈、波光粼粼的小河,把我們帶進了朱宅村。
在初春的輕風里,這里也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循河而行,清澈干凈的河流泛著淡淡的波光,婦女們在石板上捶洗衣裳,啪啪的聲響仿佛一首美好生活的樂章。河流蜿蜒流過的農家,黑瓦,白墻,磚砌成的小院,一株株綠樹,一朵朵綻開的桃花透露著春天的氣息,一陣風吹來都能聞到空氣中馨甜的草香味。旁邊占地一萬多畝的生態(tài)文化公園內更是郁郁蔥蔥,幾位老人正悠閑的坐著曬太陽。
村黨支部書記朱志鶴告訴我們,朱宅村不大,567戶2060多人,在3年前這里的河水也曾經污染嚴重,臭氣熏天,如今這樣的景象也是得益于10年全體村民共同參與整治保護的成果。
立在村口的朱宅村牌坊告訴我們已經走進了朱宅村,旁邊一座階梯拱橋“朱宅橋”更是吸引著我們的目光,這座投資達70多萬元的跨河橋,宛如長龍臥波,為整個村落增色不少。說起村里的河水整治、生態(tài)文化公園的建設,朱志鶴侃侃而談:“你剛看到的這個牌坊是我們村民朱文祿獨資建成的,這座‘朱宅橋’則是村民朱作明、朱永光、陳建忠三個人捐建的,還有這座生態(tài)文化公園都是我們全體村民共同捐資建成的。”
在占地1萬多平方米的生態(tài)文化公園里,建設有燈光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臺、健身器材等體育場地和設施,以及假山噴泉、公廁等配套設施,還有一座貫穿整個公園的科普文化長廊。“現在我們還想再建一座橋,把公園與村民的住所直接連起來,這樣村民來公園鍛煉納涼都更方便了。你看,這里的河廊,是我們的觀光河廊,夏天在這里納涼,非常舒服的。”朱宅村村委會主任指著河邊的一排長廊告訴我們。
“公園現在是我最喜歡來的地方,這里就像是我的另外一個家,我們大家都很愛護這里的水,這里的一草一木,我們要共同守護這里的美麗。”正在公園里曬太陽的朱老伯對我們說。
只是一個村子,卻早有了自己美麗建設總體規(guī)劃。在守護美麗的過程中,村民們溫潤有禮很淡定。
告別朱宅村時,朱進堯告訴我們,村里現在還在開工擴建一座禪寺,過幾天還要為村里滿60周歲的老人過集體生日;今年也已經上報我們的舊村改造項目,如果能實行,也許幾年后朱宅的風景就更美了。(陳智慧)
形似鳳凰千年勝地
——皇岙村
皇岙村,坐落于李王尖東山坳,三面環(huán)山麓,其山形似張翼鳳凰,故名凰岙,后因諧音之演變?yōu)榻衩梳?/span>
皇岙村取名也有一個傳說,漢劉秀父親漢孝平皇帝被女婿王莽太師毒死了,其母被打入冷宮,13歲的太子無奈往南逃難,以圖東山再起。據說劉秀逃到永強皇岙,肚子餓了,見田地里有位農夫在吃中飯,就再三懇求給點飯吃,可是農夫僅給他一點點,劉秀覺得此人沒有憐惜之情,給他一些懲罰,就將碗中一粒米飯放在田里,此米飯變成了一只蟲子,去叮農夫,這一叮可厲害了,農夫既疼又癢,喊叫著:“皇天救命啊!”真王有圣旨口,有神人保佑的。劉秀見其臉上豆大的汗珠滾落,就將稻樁拔過來擦傷口,不一會就好了。也許因為劉秀皇帝駐足過的山岙,借此美麗傳說便稱之為皇岙。
皇岙山南麓有個千年古剎國安寺,原名國安院,建于唐朝乾符(874-879)年間,距今約有1100多年。國安寺門拱缽孟山,寺乘連花心,西依美人尖,寺周圍林木森森,環(huán)境清幽宜人,別有一番佛門圣地景象,該寺原規(guī)模浩大,共分九進數百間,依山而筑,全木石結構,現存一進亦清中期改建。說起寺院取名也有典故,南宋建炎四年(1129),高宗為躲避金兵而南渡,道經溫州,駐蹕江心時敕名“國安禪寺”,以示國泰民安,沿用至今。國安寺東首的千佛塔,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1093),至今保留全貌。臺基雕有“九山八海”紋;須彌座上、下鐫刻仰蓮、覆蓮,束腰各面有獅獸浮雕,塔身各層每面均用青石板共浮雕18尊小佛象。該塔莊嚴秀麗,雕刻優(yōu)美,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研究價值。國安寺以及千佛塔自然也成了皇岙村景的點綴。
皇岙村張姓居住為主,始祖張黃岡,字九美。南宋理宗時(1225—1264),由閩之赤巖遷此居住。村內張氏古宅也是龍灣豪門大宅的經典作品。建于清雍正初年(172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歷史。古宅由兩個相連的院子組成,前院門臺內正屋七間,后院門臺內正屋九間,各有東西軒房三間,柱梁粗壯,屋宇高大,氣魄宏偉。上間寬達6.08米,深6.31米,兩個院子的東西軒均為樓房,上間正柱高達5.02米,方柱直徑25公分,檐頭斗拱兩檔。前后兩進的屋脊頭,都高聳著“雞兒頭”。各門頭宕的頓門、橫梁、門對匣,斗拱上都精雕細刻,彰顯主人追求華麗的建筑風格和表明主人有“功名”的身份。(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