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龍灣在行動
甌海大道黃石山
茅竹嶺公園: 總占地面積327公頃,公園一期于2013年2月2日開園。該公園以運動健身為主題、山水綠廊為基調,親水濱江連山,是兼具休閑旅游的郊野型綜合性森林樂園。

甌海大道 景觀亮化: 目前,亮化工作已經在全區范圍全面鋪開。機場路、甌海大道、永強大道等主干道沿線的民房及企事業單位已經完成亮化200余處。
星月公園: 該公園占地4.07公頃,采用了企業代建模式,由萬科集團負責實施,其高品質的施工、精細化的養護,造就了我區公園的一個精品工程。

中國姿態·黃石山雕塑公園: 是我省首個姿態雕塑公園,規劃總面積398公頃,公園一期于2013年2月2日開園。公園以黃石山山體和塘河水系為主要自然景觀要素,引入了具有先進的設計理念和強大的施工團隊的上市公司(東方園林)進行合作,采取“先行墊資、以地換資”的委托建設模式,全力打造集“文旅商休娛”于一體的創意型公園綜合體。

教新村: 海濱街道教新村城中村改造工程涉及改造面積404.9畝,房屋拆遷面積26.6萬平方米,總投資19.6億元。改造方案為沿甌海大道從南向北依次分兩期推進,一期涉及305戶,總建筑面積15.8萬平方米。在“四策合一”的大框架內,工程于2013年元旦如期啟動拆除,實現了工程簽約率100%、騰空率100%、拆除率100%的目標。
河泥蕩文化公園: 該公園總用地面積約16公頃(包括水網),是龍灣區的中心綠洲,以“水”、“月”為自然特色,以草坪、濕地為主體,以歷史、文化為內涵,集市民游憩、青少年活動等功能為一體的具有龍灣文化特色和漁村鄉野自然格調的綜合性公園。

城市中心區綠軸: 該綠軸貫穿南北,寬約200米,長約2200米,總用地面積約660畝,作為承接黃石山、大羅山生態山體并貫穿核心區南北的文化休閑景觀通廊,其間點綴著龍翔湖公園、文化水街、綠景廊、市民廣場等主題公園。

瑤溪河濱公園: 公園占地0.67公頃,位于龍灣區南洋大道西側,三面環水,周邊均為住宅區,地理位置優越,風景秀麗,公園東側建成了文化長廊,是游人觀光休憩的好去處,是我區近80個小游園的代表。

鐘秀園: 總規劃用地面積25.7公頃,景觀綠化面積達到18萬平方米,項目由三條湘景群、果園擷秀景群、桑田農趣景群、瑤溪濱水景觀帶、基礎設施等構成,環境優美、風景秀麗。
-本版撰文黃靜王凱捷
-攝影康遠曉東江國榮
705萬平方米違建被拆除,去除各類“疤點”8042處,“祛疤”面積103.75萬平方米。創成186條無違建道路、8個無違建小區;新增960公頃綠地,綠地率從2010年的10.52%提升至目前的32.56%,綠化覆蓋率從2010年的10.74%提升至目前的31.02%,人均公園面積從2010年的5.96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35.02平方米……透過這一組組數據,一個百姓宜居、環境優美、城市品位高檔、文化氣息濃郁的“美麗龍灣”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漫步在黃石山山腳下,呼吸清新的空氣,欣賞黃石山公園郁郁蔥蔥的綠樹、草坪、園林小品,已經成為不少龍灣居民的一種生活習慣。很難讓人相信,就在半年前,這里還是雜亂不堪,滿目瘡痍,違建棚屋隨處可見,有人說,這是溫州的“非洲版”,并不為過。黃石山公園從棚屋區到公園的蝶變,只是龍灣推進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龍灣越來越多的地方,正在從原來的違建變成如今的美景。
被稱為“市門第一村”的海濱街道教新村的城中村改造現場,挖掘機揮舞著鐵臂,一片片混雜無序的違章建筑和老舊房正在被拆除。教新村——一個違建遍地的破舊村莊,正趁著“城市東移”和“三改一拆”的春風,努力為自己“正名”,一個現代化的濱海城區從藍圖正在走向現實。
“改造舊居民區、舊廠區、城中村,拆違建綠”,兩年里,龍灣人見證了自己所在的這座城市,在一系列舉措的推動下,正在變得更美更靚。
近日,記者進行實地走訪,記錄所見所聞,最大的感受是“美麗龍灣”正在漸漸變成現實。
海濱街道教新村坐落在溫州城市東大門,遠道而來的客商們跨出永強機場,駛上甌海大道向市中心進發,對溫州的第一印象就來自教新村,它被稱為“市門第一村”。但是違建遍地、破舊落后的面貌與城市發展格格不入,與市門第一村形象相差甚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機場口的環境整治工作,2012年6月25日,市委、市政府進行專門部署,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迎難而上、克難攻堅,在“四策合一”的大框架內,如期實現了元旦開拆和一期工程簽約100%、騰空100%、拆除100%的任務。
教新村城中村改造項目將于今年6月份開工,確保三年建成投用,城中村改造工程涉及改造面積404.9畝,房屋拆遷面積26.6萬平方米,總投資19.6億元。一個傳統落后村莊“化蛹成蝶”的嬗變,承載著村民“入城”的期許與夢想,見證著一個城市美麗變遷的歷史。
中國姿態·黃石山雕塑公園在“三改一拆”的大浪潮中華麗轉身!15天完成6個村578畝土地下征工作,12天完成12.5萬平方米工業廠房及違法建筑拆除工作,10天完成8.2萬立方米陳年垃圾清運工作。2012年10月25日開工,2013年2月2日一期試開園,在短短3個月的緊張施工中,龍灣區倒排工程計劃,科學安排工序,狠抓施工進度,白加黑,5+2,晴加雨,業主、建設施工單位相互鞭策激勵,夜以繼日,風雨無阻,終于實現公園的順利試開園。中國姿態·黃石山雕塑公園規劃總面積398公頃,一期工程建設用地面積25.4公頃,項目投資估算4.85億元。
在公園游玩的群眾高興地告訴記者,“這里以前垃圾遍地、違章棚屋隨處可見,現在變成了這么好的公園,也讓我們多了一個休閑鍛煉的場所,這是政府為我們老百姓辦的一件實實在在的事情,我們打心底里支持和感謝”。
棚屋區的華麗變身
見證“美麗龍灣”進化史
從夢想照進現實
“美麗龍灣”進行時
“三改一拆”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學發展、改善民生、促進和諧做出的重要部署,是建設“三生融合·幸福溫州”的重要載體。在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關口,龍灣區以“改造城中村、改造舊廠房、改造舊居民區,拆除違法建筑”為突破口,做出了一個倒逼轉型的選擇,力破“不愿、不敢、不能”等障礙,上下聯動、直面挑戰、克難攻堅,咬定青山不放松,努力打贏“三改一拆”攻堅仗,向人民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實現溫州城市向東看的“龍灣夢”。
曾幾何時,龍灣環境一直被人詬病,違建遍地,綠地面積不足。2011年市委市政府部署了“違必拆、六先拆”和“綠滿溫州”行動。兩年來,全區上下合心合力,以你追我趕、力爭上游的姿態,發揚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以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心,以不獲全勝不收兵的勇氣,堅持拆綠結合,拆改結合,拆建結合,打開“三改一拆”新局面。2011年和2012年我區“兩無三化”工作考核連續兩年名列全市第一,各類違章建筑被地毯式拆除,雜亂環境“疤點”被全方位鏟除,并通過“拆違建綠”、“祛疤栽花”加以科學劃歸,因地制宜,綜合利用,實現美化提升,同時大力推進重點區域亮化工作,全力打造“綠滿龍灣”、“清潔龍灣”、“亮麗龍灣”,持續深入推進“美麗龍灣”建設。
兩年來,“美麗龍灣”建設有條不紊,全面推進。全區705萬平方米各類違章建筑被拆除,去除各類“疤點”8042處,“祛疤”面積103.75萬平方米。取而代之的是創成186條無違建道路、8個無違建小區;新增960公頃綠地,綠地率從2010年的10.52%提升至目前的32.56%,綠化覆蓋率從2010年的10.74%提升至目前的31.02%,人均公園面積從2010年的5.96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35.02平方米。占地540公頃的兩大山體公園、53個區級公園和小游園、新增的29.7公里綠道網、以及改造提升的17個濱水公園宛如璀璨繁星,以貫穿全區的甌海大道為軸線,錯落點綴著龍灣大地;于此同時,城市亮化工程成果顯著,已完成對全區主干道沿線民房及企事業單位近200個點的美化亮化工作,市容景觀得到極大提升。
兩心、兩軸、十六區塊
共筑“美麗龍灣”將來時
“以大羅山、黃石山為主體的城市綠心,甌海大道景觀帶和龍灣城市中心區綠軸構成東西交錯景觀骨架,塘河為脈,綠道成網,加上覆蓋區域全境的河泥蕩、鐘秀園、茅竹嶺等公園為主體的城區綠片,共筑“兩山為底、十字為軸、眾星羅布”的美麗龍灣。據了解,我區以“兩心、兩軸、十六區塊”的總體布局推進“美麗龍灣”建設。
大羅山位于溫州市區的東南部,由四景一水網構成。龍灣背靠大羅山這個城市綠心,對我區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及小氣候環境能起到良好的調節和改善作用。
黃石山位于甌江南岸,龍灣區界內,西北至東南走向,大致與江岸平行,長4.2公里,與樂請的磐石山隔江相對,為扼守甌江口的門戶,黃石山是十字發展軸與塘河水脈的焦點,山-水-城在此實現了最強的互動和統一。
垃圾不見了,空氣干凈了,風景變美了,如今車行至甌海大道(龍灣段)上,隨處可以感受到溫州“市門第一路“的魅力所在。甌海大道(龍灣段)西起文昌路,東至機場口,全長14.2公里。是我市首條“公園式”道路,是東西走向的主要快速道路,也是市區通往永強機場的生態型景觀迎賓大道。甌海大道(龍灣段)沿線原有附屬綠地63公頃,兩側綠化帶平均寬度約50米,中間綠化帶最寬處達到100多米。前冬去春我區投入1300多萬對道路兩側30米內約22公頃的可綠化地塊進行了綠化種植,現綠地總量達到85公頃。同時,我區在投資1.7億元的基礎上,又追加了6529萬元啟動甌海大道(龍灣段)公園式改造提升工程,打造出了溫州市首條“一軸、一帶、多節點”空間景觀大道。
龍灣城市中心區綠軸貫穿南北,寬約200米,長約2200米,總用地面積約660畝,作為承接黃石山、大羅山生態山體并貫穿核心區南北的文化休閑景觀通廊,其間點綴著龍翔湖公園、文化水街、綠景廊、市民廣場等主題公園。
“十六區塊”具體包括濱海大道綠廊、永昌堡公園、輪船河綠廊、河泥蕩文化公園、海濱景觀公園、中心區綠景廊、龍翔湖公園、龍江路景觀綠帶、星月廣場、鐘秀園、茅竹嶺公園、狀元公園、科技廣場、上江河公園、石坦河景觀工程、雁湖公園等十六個景觀綠化點,猶如璀璨珍珠點綴在“兩心、兩軸”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