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蟾鐘工業園將“鳳凰涅槃”
開欄語:為進一步激發干部創業干事熱情,繼考績法、績擢法之后,我區創新干部錘煉和選拔機制,4月中旬面向全區推出“百名干部百難攻堅”專項大行動,遴選321名優秀干部下派到46個急、難、險、重項目一線實戰歷練一年。以項目建設為主戰場、主抓手,集中力量組團破難攻堅,讓干部在克難攻堅中提升能力、砥礪品質、施展才干,進一步推動龍灣各項工作在全市領先、全省一流。
今起本報開設《百名干部百難攻堅》專欄,全程跟蹤該項活動開展情況,及時報道項目進度,并收集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好做法、好經驗。
龍灣新聞網訊(林日豐賴圣卿)作為城市的東大門和溫州龍灣國際機場的所在地,海濱街道近年來通過拆違種綠、城中村改造等方式,大刀闊斧地改變了區域環境面貌。近日,該街道的蟾鐘工業園區整體搬遷工程再度給力推進,涉及的49家企業全部簽訂了搬遷協議,順利拉開了蟾鐘村城中村改造的序幕,同時也為下一步機場T2航站樓順利施工奠定了扎實基礎。
海濱街道蟾鐘工業園占地面積148畝。1985年,全國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企業——甌海登山鞋廠就誕生在此,可以說,這里是溫州股份合作制經濟的發祥地。28年間,數十家企業在這里生根發芽,逐漸壯大,一些企業還成為溫州優秀企業。但28年過去了,園區內的廠房和道路設施卻一成不變,廠房低矮、道路狹小的的現實早已遠遠跟不上企業快速成長的步伐。
園區內企業早已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溫州泛太箱包有限公司CEO孫忠雄對記者說,目前廠區的情況對整個企業的發展來講,已經太小。現在由于廠房老舊帶來的安全問題、消防問題等,管理起來也很麻煩。
蟾鐘工業園位于海濱街道蟾鐘村與沙南村,周邊都是居民區,工業生產給周邊群眾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群眾期待改善的呼聲十分強烈。海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項東軍告訴記者,這塊地從2006年開始已經調整為三產用地,已經不適合企業以后的發展。省國土廳把這塊地列為低效能的工業發展地,省里指示要把土地重整,這塊地必須要拆。
記者了解到,省重點工程溫州機場飛行區擴建和T2航站樓建設共征地3000多畝,由于蟾鐘村已沒有三產安置地塊,項目征地至今未落實,村民反映非常強烈。蟾鐘工業園企業整體搬遷不但解決了蟾鐘、沙南三產安置問題,實現了工業騰籠換鳥,同時對搬遷的企業來說,也將迎來鳳凰涅槃的一個絕佳機會。
溫州市華達利植絨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新兵說,對于搬遷,他們40多家企業都是蠻支持的,當天晚上搬遷協議就都簽好了。按照環境來說,企業早就該搬出去了,很多時候,路兩邊車子停起來滿滿的。道路根本通不過去,大貨車開過來很難調頭。此次搬遷,企業有貨幣安置、辦公樓安置和土地安置等三個選擇,大多數企業選擇了1:1.2的土地安置方案,土地安置在空港新區B16地塊,那里現代化的配套將為企業提供更大的發展平臺。
為了順利推進整體搬遷,項目攻堅小組召集業主先后召開10多次會議,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園區內的49家企業全部在今年5月20日之前簽訂了搬遷協議。為盡量保障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海濱街道成立了后勤服務組,幫助企業在搬遷過程當中解決各種困難。
項東軍說,假如企業選擇土地安置,過渡時間是3年半,他們將在兩年內,把供地手續交給企業,企業在一年半內把規劃許可證、施工許可證等辦妥以后,就可以自行建造廠房。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會協助企業一塊辦理手續。
用變革換動力,這需要政府、群眾和企業多方的勇氣,海濱街道破難攻堅、退二進三的成果讓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