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狀元趙建大
關于狀元橋,明代著名學者姜淮在所著的《歧海瑣談》記載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六都新建有濟渡處,水廣且深,每遭覆舟之患。里人趙建大微時,夜嘗經此,聽水次有偶語者:“詰朝有戴鐵帽人應來代替,奈為狀元所阻何?”次日,趙候渡滸,見舟滿載,棹將發矣。適雨,果有人頂鍋代笠,趙止之渡,舟竟沉,其人幸免。趙以嘉定辛未大魁天下,捐資創橋以便行旅。雄偉壯觀,境內鮮有與之儷者。因稱為“狀元橋”。同里有負氣者恥行是橋,仍于下流另創橋以濟,遂目為“滾氣橋”,今久廢。
以上故事自然是帶有神話色彩的,但鎮人狀元趙建大是街坊名醫,深知百姓疾苦,勇于救人之難,樂于為民辦好事的事跡,卻一直傳頌于人民群眾之中。狀元橋,也一直作為珍貴的史跡而留給后人瞻仰。狀元橋造的十分講究、堅固,長約40多米,寬5米余,全花崗巖條石結構,下設12個橋墩,俗稱“十二間橋”,上設青石欄桿,氣勢宏偉,當時堪稱溫州石橋之最?上蛄簞備伜脴虬搴褪諜跅U,趙狀元卻在察訪途中殉職。人們為了紀念趙建大為民造福的功績,鄉人將該橋命名為“狀元橋”。狀元鎮的得名也由此橋而來。

圖為狀元古橋周鼎如供圖
尋訪狀元跡彌補史不足
南宋時期,溫州出了五位文狀元:王十朋、木待問、趙建大、徐儼夫、周坦。其中4位均在史書中有傳可查,唯趙建大未有立傳,而史跡甚少,這實是很大的遺憾。今筆者經查閱多篇史書和地方志書,終于獲得一些零星史跡,今記錄如下:
一、關于趙建大生卒年月。一直來都是“生卒不詳的趙建大”。今有永康市志辦施志俊先生據《歷代狀元錄》提供的材料:趙建大生于1175年,即南宋孝宗淳熙二年。卒于1235年即南宋理宗端平二年,享壽61歲。
二、寧宗皇帝賜詩一首。《南宋館閣錄·續錄》卷五《進詩》中有:“嘉定四年六月,恭和御制賜趙建大以下詩。”此詩原文在咸淳《臨安志》卷之十二中找到。原文如下:
圖回庶政敢遑安,樂與豪英講治原。
親策匪徒循故事,虛懷亟欲聽忠言。
已來多士朋龜助,聊示嘉賓燕鹿恩。
好爵爾縻吾不靳,所期直節始終存。
三、翁卷《送趙嗣勛》詩。趙建大與“永嘉四靈”(徐照、徐璣、趙師秀、翁卷)的密切關系,《東甌詩存》卷六有“永嘉四靈”之一,樂清人翁卷《送趙嗣勛》詩一首,這首詩為翁卷贈趙建大赴任時的賦別詩。原文如下:
休思孤嶼峰,且往看吳中。
一片太湖色,遠涵秋氣空。
藕塘南北棹,蘆港去來鴻。
人幕多僚屬,惟君事不同。
四、趙建大傳世墨跡。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趙建大親筆墨跡。今有幸在永中街道《前街陳氏宗清》和瑞安高樓《沈氏宗譜》中分別有趙建大署名的《增公傳》與《沈大雅墓志》。其中沈大雅墓志錄自鄭笑笑、潘猛補主編《浙南譜牒文獻匯編》第三輯。
到目前為止,這兩篇氏譜中“傳”與“墓志”是今發現惟一署名為趙建大的文章,可謂彌足珍貴,可見趙建大筆法精到之甚,用典古奧,非常人所能!
出身仍是迷有待方家證
據明《弘治溫州府志》卷六“坊門”載:“狀元坊在六都,宋趙建大所居,有狀元橋”。“狀元坊”的所在地古稱“水倉頭”。當年有文昌閣,傳說為趙建大少年讀書處。據2003年出版的《永嘉縣志》與學者沈克成的《溫州歷史年表》記載,趙建大的狀元府在“六都新建街,清光緒時尚存”。上世紀60年代在正屋還掛有“狀元”兩字的金字匾額,現不知去向,至今只余下岌岌可危的兩間中堂,幾條斑駁的石階及幾塊石礎了!關于趙建大的身世之說,有兩個版本。其一:趙抃世孫說。據《弘治溫州府志》卷五《橋梁》節記載:“狀元橋,在六都,宋清獻世孫建大登狀元建”。在“注”里有:清獻指趙抃,趙建大為宋嘉定辛未科狀元,后為工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