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民間木雕高手姜楊明

圖為姜郁仁父子介紹“姜春地”牌匾的來歷。
周末,記者踏訪永中白水民俗博物館,不時有游客在館內拍攝留影。記者留意到,一塊牌匾下圍觀著一群老先生。
好奇心驅使記者前往一探究竟。隨著一位陳老先生的手勢,記者看到一塊一米多高的牌匾,九龍壁立體浮雕巧奪天工,金碧輝煌,上書“姜春地”三個大字,落款父題子雕姜郁仁敬,圍觀人群不時嘖嘖稱道。
看到這么精美且由父子合作的牌匾,不由讓記者引發對作者及出處的追問。經過一番打聽,終于知曉制作者就是姜氏后人——一位在永強當地頗有名氣的木雕高手姜楊明。在大羅山山麓白水水庫附近的天柱路一間四層的老宅,記者找到了姜楊明。
姜楊明告訴記者,自己自幼愛好繪畫,16歲就開始從事木雕手藝,至今已有30年。先后為溫州阿外樓大酒店、紅太陽賓館等大酒店制作大型樓宇木雕業務。比如20年前,曾耗時兩三個月,為溫州阿外樓大酒店制作了十幾米的龍鳳樓梯,至今仍完好保存。近至茶山,遠至青田,也有不少僑胞和企業家特地邀請其為自己的別墅定制木雕樓梯。據姜師傅回憶,1988年,他曾拜溫州藝雕三廠技師鄭國民為師,認真鉆研南方傳統木雕技藝。因為受到愛好傳統文化的父親姜郁仁耳濡目染的熏陶,加上對中國傳統文化較強的悟性,他逐漸成長為溫州方圓百里知名的木雕能手,溫州當地的廟宇和宗祠的傳統木雕等古建筑的修復,經常可見他精湛技藝的作品。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王珠回憶,自己在市區的幾位朋友也曾專門委托姜師傅雕刻龍頭和壽星把手的拐杖等木質小品,均得到朋友的首肯。
記者也采訪姜楊明的父親——八旬老人姜郁仁老先生。姜老先生隨身拿出一張紙,興高采烈地講起彩匾“姜春地”的來歷:姜氏太祖,宋朝始源,到現在八百年左右,只有伍拾多戶,取彩匾姜春地發展。為了祝福姜氏和衷共濟,興旺發達,自己曾先后三次出資制作“姜春地”匾額。最后一次是在2012年,和兒子姜楊明精選木材,耗資數萬,經過2個多月的認真雕刻,歷經木工、木雕、油漆、鋪砂等復雜工序,精心制作了彩匾“姜春地”,其九龍壁立體浮雕工藝在溫州尚屬首創,這與姜氏倡導的合文化不謀而合。另外,為姜氏宗祠的改造提升,全家也積極捐款。20年前,首次捐款達1.5萬元。更難能可貴的是,姜老先生雖然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只讀過一年多小學,但酷愛古詩詞,曾為家族宗祠提撰“前后山河分南北,上下馬車跑西東”長聯,此聯寓意姜氏后人再接再厲,呈現家和萬事興的繁榮景象。
告別姜楊明師傅時,他正在為傳統木雕的傳承而忙碌著……我想,正是有他及其老父親這樣一大批熱愛傳統文化的草根文化人,龍灣“文化強區”建設才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