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徽之脊的龍商(上)
績溪縣位于安徽省東南部,處黃山支脈和天目山支脈結合部,俗稱“宣徽之脊”。從地緣政治上講,績溪是徽文化的核心地帶。從歷史源淵上看,績溪又是徽文化孕育發展的有機整體,徽文化中充滿了閃熠的“績溪元素”。
走近績溪,如入“百里花園”。村落阡巷古風習習,馬頭墻下歲月悠悠。恢宏的古祠旁,捏一把黑泥土,能溢出千年文化;垂垂的黑墻上,剝一層灰墻垢,能聞透百載史香;寂靜的鄉野里,踏一塊青石板,能濺起亙古的歷史記憶。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歷經數百年風雨的錘煉造化,曾滋養出一朵璀璨的徽文化奇葩。
從某種意義上說,徽文化是一種商人文化。而績商是徽商中的一支勁旅。在“田疇不逮婺源,貿遷不逮歙休”的偏僻貧弱小縣(總人口18萬人),績溪人憑著踏踏實實的作風小本經營,最終使江南商埠有了“無績不成街”之說,足見績溪徽商之影響力。
而就在這績商云集的地方,不但有眾多溫商,更是龍商匯聚發展寶地。日前,我們“中國夢·龍灣情——龍行天下”采訪團一行走進了安徽省績溪縣,走近了這群在徽文化核心地帶創業創新的龍灣商人。
龍灣區與績溪縣是友好區縣。“中國夢·龍灣情——龍行天下”采訪團還與績溪縣委宣傳部進行了交流座談。
生意做得再大也要回家
——訪績溪溫州商會會長項慧峰
在安徽省績溪縣創業創新的這批龍商,他們中有位“帶頭大哥”。他,就是績溪溫州商會會長項慧鋒。憑著對事業的執著追求,憑著商人的天才眼光,他帶領龍灣商人在績溪縣創業創新。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項慧鋒時刻銘記著作為一名企業家首先要辦好自己的企業,然后帶領家鄉人一起致富!自2011年商會成立以來,如何發揮好商會的平臺作用,爭取社會各界對龍灣企業的支持,這是他考慮最多的問題。

“通過商會這個平臺我們互幫互助,讓會員們圍繞一個信仰、朝著一個方向努力,也讓我們的發展更有底氣。”項慧鋒說,“比如在幫助會員化解勞資糾紛、提供企業貸款融資等。扶持貧困,也成了商會的一項傳統。在商會這個大家庭的影響下,商會在績溪的口碑越來越好了”。
勞動糾紛永遠是企業和雇工之間繞不開的課題。近年來,只要會員企業發生勞資糾紛,商會就不辭辛苦地往來于企業主、當事人、法院、勞動仲裁部門之間,苦口婆心進行協調,有效緩解了矛盾的激化,使糾紛得到了及時解決。更可貴的是,當他們獲悉績溪一家龍灣企業不幸發生工人在車間死亡的事故后,完全沒有考慮該企業并非會員單位,領導帶頭和許多會員企業一起紛紛伸出了友誼之手,群策群力,使該企業的事故得到了圓滿的解決。2014年,商會還專門成立勞動仲裁委員會,專門負責調解勞資糾紛,確保商會會員企業平穩運營。
貸款難、融資難一直困擾著我們企業發展,是個老大難的問題。近年來,商會在各企業資金運轉十分困難的這個題目上,盡力地爭取當地縣委、政府、各部門和金融界的支持,取得和擴大向企業提供的擔保資金、應急轉貸資金和銀行的貸款規模,為在績龍商企業發展注入了活力。
大家都說:“有了商會和項會長的幫助,我們在績溪發展事業更順了。”據統計,如今在績溪縣從事各類商業活動的龍商有500-600人,規上企業19家,主要涉及不銹鋼、電子電工、汽模配、燈具、五金機電等五大行業,總產值達15億元,累計向社會捐助200多萬元。
除爭取社會各界對龍灣企業的支持外,借助商會平臺促進兩地發展更成了他近年來的主要工作。
數年來,項慧鋒緊緊團結在績溪發展的五六百名龍灣企業家和社會人士,艱苦創業、奮力拼搏,熱情參與了當地經濟建設,致力于績溪、龍灣兩地的經濟交流、合作。涌現出泰利不銹鋼等一批骨干企業和企業家,成為龍灣人在績溪當地經濟發展史冊上的一大亮點。
去年以來,項慧鋒還積極組織成員,先后兩次回鄉考察。此外,商會黨組織不斷健全。2012年7月,商會成立黨支部,通過選舉批準產生了以項慧峰為書記,李國林、邵建海為支委的第一屆支委會。同時,健全黨支部各項制度,有效推進了商會黨支部規范化建設。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要想賺錢,企業就要做強做大,就必須深改革、提檔次、提高產品附加值,所以打鐵還得自身硬。”項慧鋒說。如今,這群在績溪的龍商正走向自主創新的道路,致力打造一個高質量的不銹鋼群體。
“我們雖然身在他鄉,但仍然念念不忘家鄉的發展、建設。回報家鄉、建設家鄉始終是我們龍商不變的心愿。因為我們的根在龍灣。有些人還專門回家看了地塊、項目。”在績溪溫州商會招商引資工作座談會上,龍商們紛紛表示,其實我們都想回家,只是要有好的機會。
如今政府為龍商回歸創造了越來越好的環境,加之龍灣人都有落葉歸根的思想,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家回家創業,反哺家鄉的念頭也越來越強烈。
項慧峰:在危機中探覓轉機的“霸王”
“我每天都需要做很多事情,克服很多困難,如果有一天我處于沒有困難的狀態,我反而覺得不自在。”這是績溪溫州商會會長、安徽百泰鋼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項慧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的開場白。對他來說,生命中的每一次危機都是一次轉機,只要抓住機遇,背水一戰,便會獲益良多。
在創業的幾十年時間里,項慧峰做過閥門推銷員、辦過鞋廠,可以說是“小有成就”,而這一切并不能讓滿懷創業熱情的項慧峰停止腳步。項慧峰說,過去10年,是不銹鋼產業的黃金10年,產業規模的快速增長和巨大的市場空間,這讓他蠢蠢欲動,萌生到外地開“疆”拓“土”的野心。
于是,和很多溫州商人一樣,來自龍灣永中的項慧峰帶著十來年在外闖蕩的“經驗”,懷揣著做不銹鋼“領頭羊”的夢想,于2007年轉戰安徽績溪這個人文氣息濃郁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開啟了屬于他“霸王夢”。

問及剛到績溪時候的艱難,項慧峰笑道:“2007年6月,正好遇上績溪政府招商引資,也是靠這個機遇,我來到了績溪。土地、審批……一切都很順利,2008年4月工廠就已經步入生產正軌。這個廠子,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是我一手創起來的,每一根電線埋在哪兒,我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在一年不到的時間,要完成所有的審批,在一片空地上打造出6000多平方米的廠房,拉進生產所需的設備,招來幾十號員工,這其中的艱辛,正所謂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百泰鋼業保持一貫的創新精神,尤其在銷售渠道、銷售方法、售后服務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獨特優勢,有力地為終端增添了新的活力。如今,百泰鋼業年產值已經達到5000余萬,說到公司突飛猛進的發展秘訣,這主要歸功于項慧峰一直以來推崇的對客戶的服務意識。注重服務,以誠為本,歷來是溫商也是徽商的“生意經”。
在績溪,聽到了這樣一個傳說。第二代胡開文(即胡天柱次子胡余德)曾造出一種墨,聲稱在水中浸泡多長時間也不溶化散色,因此慕名購此墨的人越來越多。一日,有位游學的先生訪問休寧,購買一布袋這種墨。不巧,他過河時掉了一跤,連人帶墨都倒在河水里。上岸后,黑墨水淋了他一背,打開袋子一看,原來袋子里的墨經水浸泡,有的已溶化了。游學先生背著這袋墨找到了胡開文,胡氏開始不信,游學先生當場以盆盛水,將墨浸入其中,不久,便見墨裂色散。胡開文當下違聲道歉,以一袋“蒼瑰室”墨賠還。此后,他便令所屬各店各坊,立即停制停售,并以高價買回這種墨。不久,將這種墨全部倒入休寧城外的一池塘中,這池塘也變成“墨池”了。
如今,那“墨池”早巳被泥土淤塞,再也看不到當年的痕跡。但胡開文毀墨于一池的故事,卻還在徽州一帶流傳著。這便是“以誠為本”的佐證,而身為溫商的項慧峰也有著類似的經歷。
“有一次,一個連云港的客戶反饋說我們的鋼管成了橢圓形,要求更換,我當時一聽就親自過去了解情況,后來發現原來鋼管是在運輸途中被重物壓損了,這是屬于運輸方的責任,但我當時還是應客戶的要求退了貨。就這樣,這個客戶一直到今天還和我們有合作關系。”說起這件事情時,項慧峰顯得有幾分驕傲。確實,就是這樣一種“客戶至上”、“以誠為本”的精神才讓“百泰”有了今天的成就。
“雖然我這些年在績溪發展地不錯,但是我還是想著要回家鄉做企業,因為那里是我的根,外面再好,也比不過家鄉的一草一木。”和我們談到未來的打算時,項慧峰動情的說,“接下來我要在守住現有產業的同時還想做大公司規模,并逐步讓項目進行轉型。”
做口碑、重服務,也許正是這些品質讓項慧峰走向了成功,也正是這些品質讓項慧峰能走得夠遠。在采訪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們走出公司大門,紛紛感嘆一片平地能發展成今天的規模實屬不易!項慧峰接上話茬道:“我們還需要努力,繼續打開國外市場,這不明天的飛機我就要飛到俄羅斯帶著我們的產品去參加展會哩!”
夏小林:做人要像氣缸套一樣耐磨
氣缸套是汽配件里一個微小的零件,廣泛用于摩托車、汽油機、割草機等氣缸體孔中,是活塞工作的場所,也是其進、壓、爆、排的屏障,績溪鑫立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就是以生產氣缸套為主。在董事長夏小林近30年的從商過程中,他認為困難是通往勝利的唯一途徑,人也正是在披荊斬棘中不斷成長,從而練就像氣缸套一般的耐磨性子。
從出租人力三輪車起家
20歲不到的年紀,夏小林就離開溫州出門闖蕩,銷售過服裝,出租過人力三輪車,創辦企業,開展投資等等。這期間,從溫州闖至廣州,從廣州奔赴黃山,又從黃山輾轉績溪,每一次的地域改變,對他而言都是一次對困難的克服。在廣州經營了3年服裝生意后,他遇到瓶頸,廣州市場競爭不斷增強,勞動力價格逐步增長,于是夏小林果斷關閉了服裝店,重新選擇創業地。
低廉的勞動力和物價,安徽黃山市的創業良好環境使夏小林“嗅”到了商機。1997年,他來到了黃山市,此后也一直在安徽這塊熱土上“生根發芽”。當時,黃山旅游正處于發展階段,人力三輪車成為市民出行、游客觀光的重要交通工具,夏小林選擇的第一單生意便是出租人力三輪車。“當時我們那里的人力三輪車十幾萬一輛,但是黃山的卻才1800元一輛!”說到這里,夏小林露出了一絲微笑,他告訴記者,就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當地的人力三輪車從每月300元的租金漲到700元,從一輛1800元的價格漲到3萬元。
兩千萬卷入溫州信貸風波
完成原始資金積累,1999年,夏小林因考慮開辦第二家人力三輪車出租公司來到了績溪縣。機緣巧合,夏小林與朋友一同在績溪萬里開辦了鑄造廠,同時逐步將工作重點轉移到了績溪。
眼看著事業逐漸步入正軌,但困境又再一次出現。2011年6月,經老鄉介紹拿出2000萬元參與了貸款擔保公司,但就在短短4月后,溫州信貸風波爆發,大量老板“跑路”,這一風波直接影響到了700多公里以外在安徽的夏小林。“我一聽就蒙了,這好端端的怎么會發生這樣的事,當時腦子是一片空白。”夏小林和許多卷入風波的龍灣商人一樣“元氣大傷”,不僅投入的資金成了“空頭支票”,還欠下了不少債。但很快,夏小林恢復了清醒頭腦,直面現實,尋求各方幫助支持,在許多企業倒閉的情況下艱難地熬過了風波。但時至今日,他認為遺留下來的硬傷不少,自己包括企業都還未“痊愈”。

氣缸套浙江市場占有率20%
其實,資金問題一直以來也成為限制夏小林企業發展的“絆腳石”。“2000年,我就計劃擴大生產規模,由于是外地企業,我跑了當地幾乎所有的銀行都不給貸款,而從親戚朋友借的資金太有限了。”無奈,他只能選擇另待時機。
2006年,迎來了轉機。當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籌建省級績溪工業園區,開始進行招商引資。原本就在績溪經商的夏小林不僅得到了資金支持,還成了績溪工業園區的第一批“進駐商”。“剛過來勘查的時候,工業園還只是一片山地,我當時想著在這里將擁有自己的企業與廠房,就激動不已。”夏小林說,當地政府支持的態度也讓他很感動,相關土地等審批事宜僅僅花費了3個月時間。新廠房建立后,開始了汽配生產。
在8年多的發展過程中,企業氣缸套的銷售在浙江市場的占有率近20%,主要銷往寧波、臺州、金華等地。“我們的訂單不少,生產還跟不上訂單。今年下半年計劃再加大資金投入,使得產量增長40%。”夏小秋表示,企業再擴張時,希望能落葉歸根,回老家辦分廠。
(楠仁 汪適遙 李希賽 林佰露 周叔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