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徽之脊的龍商(下)

“龍行天下”采訪團成員與績溪溫州商會企業家暢談龍商回歸
走進績溪,如入“百里花園”。村落阡巷古風習習,馬頭墻下歲月悠悠。恢宏的古祠傍,捏一把黑泥土,能溢出千年文化;垂垂的黑墻上,剝一層灰墻垢,能聞透百載史香;寂靜的鄉野里,踏一塊青石板,能濺起亙古的歷史記憶。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歷經數百年風雨的錘煉造化,曾滋養出一朵璀璨的徽文化奇葩。 從某種意義上說,徽文化是一種商人文化。而績商是徽商中的一支勁旅。在“田疇不逮婺源,貿遷不逮歙休”的偏僻貧弱小縣(總人口18萬人),績溪人憑著踏踏實實的作風小本經營,最終使江南商埠有了“無績不成街”之說,足見績溪徽商之影響力。 而就在這績商云集的地方,不但有眾多溫商,更是龍商匯聚發展寶地。日前,我們“中國夢·龍灣情——龍行天下”采訪團一行走進了安徽省績溪縣,走近了這群在徽文化核心地帶創業創新的龍灣商人。 王爵東:以科技創新給企業“加碼” 一年里,他大部分時間遠離家鄉,印尼、北京、績溪、溫州,四個地方都有著他的“基地”。用他自己的話說,今天我在績溪接受你的采訪,明天我可能就已經在飛往印尼的飛機上了。他,就是績溪溫州商會副會長、安徽浙南緊密管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爵東。 圖為王爵東研究市場行情 安徽浙南緊密管業有限公司位于績溪生態工業園區內,是一家專業生產各種規格材質不銹鋼無縫管、焊管、閥門的企業。眾所周知,不銹鋼是一項傳統行業,過去靠的是產品的數量多,價格便宜,而當下主要靠的是高科技,沒有高科技含量的產品,附加值肯定低。“我們為了某個項目的研發,要么打電話請教有關專家,要么咨詢同行里手的寶貴經驗。王總是個閑不住的企業家,有時看看管理書籍,有時看看人文社科類書籍,不斷提升自身修養。”公司工程師龔師傅這樣評價自己的老板。 在王爵東的辦公桌上,一個寫著“誠信”兩個字的雕塑特別顯眼。為商之道,貴在誠信。這么多年以來,王爵東始終堅守“天道酬勤、人道酬善、商道酬信”的人生信條,不管商海風云如何變幻,不管全球金融危機如何肆虐,浙南始終“航向不偏”,保持誠實自信、誠信經營的真我本色。 堅決走“質量樹企,品牌立企”之路,只有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王爵東說:“技術上能取得突破主要是因為我們擁有很精干的人才團隊。”據了解,公司里有6名頂尖的技術人員組建了研發部,攻克技術上的難點疑點問題。目前,該公司已經取得了7項專利。“‘冷拔和冷軋混合成型工藝’便是我們的一項專利。”其實,龔師傅口中的這項專利,就是采用浙南公司自主研發的修磨設備實現自動修磨,嚴格控制熱處理參數來保證產品的力學性能等多項核心技術。 不僅如此,該公司還取得了歐盟TS認證和PFD認證,并被認定為安徽省不銹鋼產業為數不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同時,在研發技術上,浙南還與當地高校合作,實現技術攻關,并計劃今后每年向合肥工業大學定向招收應屆畢業生作為企業的技術工,一旦通過考核,工科生們必須經過培訓再回到實際工作崗位上,工作熟練后才能正式上崗。技術上一達標,每個產品以“質量”說話,自然就吸引來了很多合作商。 談及下一步的打算,王爵東激動地向記者談起了他目前在做的“大項目”,“我現在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印尼了。那兒有世界上40%的紅土鎳礦,我們已經選好了一塊地,打算將其開發,把胚料運回溫州加工銷售。” 當然,溫州人都有落葉歸根的思想,王爵東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回家的念頭也會越來越強。每次回家,都能看到龍灣的變化,現如今政府也為龍商回歸創造了越來越好的環境,王爵東坦言,只要有好的項目,會回去投資,也要為家鄉做點貢獻。 葉祥秋:績溪的“工作狂人” 在績溪,說起龍灣人的不銹鋼企業,安徽泰利鋼業有限公司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大哥”級別的。泰利鋼業由最初的溫州城東不銹鋼拉管廠,發展成為擁有浙江泰利不銹鋼有限公司、安徽泰利鋼業有限公司、安徽省恒泰機械有限公司(穿孔廠)、山東淄博日泰不銹鋼有限公司五家股份制企業。36歲的葉祥秋是安徽泰利鋼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他說,“這里有我的一切,回去我放不下。” 圖為葉祥秋(右)介紹企業發展情況 工作即是生活 當我們到達安徽泰利鋼業有限公司時,葉祥秋穿著工作服,帶著保護頭盔從車間匆匆趕來,他邊走邊說,“不好意思,久等了”。如若不是經旁人介紹,很難將眼前的打扮樸實的人同公司總經理聯系在一起。但從真正采訪后,了解了這位吃苦耐勞的龍商本色。 為方便談話,葉祥秋取下了頭上的保護頭盔,卻意外地露出了少許白發。他像是發現了記者注視的目光,微撫自己的頭發,尷尬地說:“我年紀可能是這群龍灣人之間年齡最小的,但我的白頭發確實是最多的。”葉祥秋告訴記者,他的作休時間是與普通員工的一樣,甚至更少,兩個月放假4天,一年回家的時間總共相加不到兩個月。葉祥秋坦言,“手頭忙不完的事情,我這輩子應該就在這里了,或許我的下一代可能也在這里了。”平日,葉祥秋住在公司的宿舍里,和員工同事們打羽毛是他一項重要的休閑娛樂方式。 高壓狀態下的工作,較少的休息時間,在“工作狂人”葉祥秋看來,這早已是多年來的習慣之一。 三兄弟的合作 在葉祥秋的帶領下,我們一行走進了該企業的工廠車間,詳細了解“泰利”的成長。 葉祥秋說,和其他入駐績溪工業園的龍灣商人一樣,也是因為招商引資的緣故,泰利鋼業也在這里“安家”。追溯企業的發展史,最早于1992年的城東鋼管廠位于永中街道萬達廣場對面,僅1畝,而如今的安徽泰利鋼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占地面積達到84畝。從1畝到84畝,在這16年的奮斗過程中,不得不提及兩位重要人物,董事長葉群,也就是葉祥秋的結拜哥哥,還有一位合伙人是他的表兄弟李國林。兄弟齊心方可斷金,也正是泰利鋼業不斷擴大發展的秘訣所在。葉祥秋這樣解釋背井離家創業的原因:“從老廠開始就一直跟著哥哥(葉群),招商引資時績溪提供一定的優惠政策,經過多層考慮,于是就是公司安頓在了這里。” 今年是他在安徽的第7個年頭,公司規模不斷壯大,成為績溪不銹鋼龍頭企業,目前已經擁有穿孔、拉管、冷軋車間,包括圓鋼——管坯——冷拔——冷軋——成品的一條龍生產線。 企業進軍核電領域 而最近另葉祥秋繁忙的是企業的另一件事——浙江火電山東核電項目組的實地檢查指導。葉祥秋說:“目前公司也正處于轉型期,其中一大發展方向是進軍核電領域,但這個門檻很高,我們需要投入大筆資金改善工藝。”的確,核電堆內構件用鋼制造的要求極其苛刻,制造工藝精細復雜,它在化學成分配比、殘留元素控制、材料的純凈度、致密性及表面質量等方面的指標都比普通不銹鋼棒材高出了幾個級別,對企業的生產研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人說,今年是核電年,因為核電要走向國際舞臺,要推動以核電為代表的中國裝備,樹立“中國制造”新形象。進軍核電行業,無疑是塊“大蛋糕”。 為此,安徽泰利公司成立了“核電產品”項目組,積極克服了產品質量要求高、生產周期短等諸多難題,確保通過核電項目相關審核,企業得以轉型發展。 陳久義:龍商眼中的“儒商” 自古以來,徽商以“賈而好儒”聞名,如明代歙縣的鄭孔曼、吳養春;罩菀菜胤Q“禮讓之國”,尤其在宋代新安理學興盛之后,儒學成為徽商立身行事、從商業賈奉守不渝的指南。還未采訪陳久義時,便聽聞績溪縣溫州商會的會員們推薦他,并稱其為“儒商”。 圖為陳久義介紹企業產品 2009年才來到績溪的陳久義,成為安徽合一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相對于其他在外的龍灣商人而言年資尚淺,卻在眾人之中迅速形成良好的口碑。帶著一絲疑惑,記者深入了解這位口中的“儒商”。 工作之余感受地域文化 初次見陳久義,閑暇之余他不斷向我們介紹績溪的獨特人文風貌和悠久歷史,他說:“我來安徽績溪后,工作是一塊重點,另外一塊就是來感受這里的地域文化。”的確,他能從當地著名的歷史人物談到現今的文化遺址,再談到特色美食等,用一句績溪溫州商會會員們的話來表述——“他懂得比較多”。 走進安徽合一電器科技有限公司,在企業文化宣傳欄上標注著“優秀的員工來自責任,成功的企業來自誠信”。據陳久義介紹,公司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總部技術研發開發在杭州,安徽公司則是作為生產基地為主,公司曾獲得EN15085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產品廣泛應用于發電與輸電、城際交通、工業應用、UPS等行業。目前安徽廠房面積1.2萬平方米,也成為國內最大的電力半導體器件用水冷散熱器生產基地。 在過去,我國的電子裝置均從國外進口,價格普遍偏高。陳久義告訴記者一只從韓國進口的半導體散熱器需要3000元,但自行研發生產的僅800元。 學習是一座持續攀登的山 “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尋出路,卻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我們應當在這過程中,學習穩定、冷靜,學習如何從慌亂中找到生機。”這是著名詩人席慕蓉的話,同樣在陳久義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在他眼里學習就是一座持續攀登的山。 今年41歲的陳久義,在采訪中不斷感慨,遺憾沒有在年輕時上大學。那年他深刻記得,早上9點左右,從校長手中接過成績單,被告知考上南昌師范大學,但需要交付5000元學費。同年,妹妹也考上了大學,是公費學校。這下,陳久義進退兩難,一方面希望能進入大學深造,另一方面也擔憂學費問題。最后,出于家庭負擔較大的原因,作為哥哥的他放棄了這次上學的機會。較早走進社會參加工作,也為他今后的創業發展鋪墊道路。 終于,在2007年,陳久義獲得了重慶大學網絡教育學院的本科學歷。因為從事高新技術產業,陳久義不斷在專業領域內提升自我。去年,他還被評為安徽省技術領軍人才,并獲得黃山市科學技術獎。 企業最大的資產是人 在放棄大學的機會后,1994年,陳久義參加電子培訓,也因此結識了如今的董事長夏波濤。之后,他經營過復印店,銷售過食品,賣過保險等。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陳久義進入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店面督導,他表示很感謝當時在聯想獲得的工作經驗:“在那個大公司里學到很多,特別是在管理這方面,那段時間學到的仍是我目前珍貴的財富。” 如今在管理上,陳久義也有自己獨創的一套。他說績溪人口不多,勞動力特別是技術人才比較缺乏,“一個企業最大的資產是人,如何留住人、如何使用人是一門大學問。”陳久義說目前企業共有130余人,在精簡人員分工明細的同時要注重“人性化”管理。針對雙方員工是夫妻關系的,特別安排夫妻宿舍房,并且每個宿舍配備空調、寬帶。有意思是,在下午3點半跟隨陳久義走進廠房,這時響起了一首輕音樂,而正在做工的員工們放下了手頭的或開始離開崗位進行活動。陳久義解釋說:“這是我們這里頗受歡迎的一項人性化設置,每天上午的9點30分和下午的3點30分是大家的休息時間,時長10分鐘。”采訪結束,陳久義向詢問記者龍灣現有的人才政策,若有可能,他希望能回到家鄉發展。 (楠仁汪適遙李希賽林佰露周叔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