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強一流鼓詞大師——“阿介先生”張鶴森
7月10日,是龍灣鼓詞名師張鶴森的百歲誕辰。當天,盡管臺風逼近,但來自瑞安、平陽、甌海等縣市區的八位鼓詞名家依然風塵仆仆而來,在興中文化大禮堂為父老鄉親獻上了一曲曲鼓詞名家經典選段,以此紀念張鶴森先生。有《遇皇后》、《梅飛鶴考試》等傳統經典曲目,也有《一份炒面》、《分爹》等現代新創曲目,現場表演可謂是精彩紛呈,引來觀眾滿堂喝彩。
據了解,我區民間曲藝有溫州鼓詞、道情(蓮花)、花鼓、龍船、彈詞等,當年在民間相當普及風行。溫州鼓詞是浙江第二大曲種,歷史悠久,曾有學者研究認為:北宋汴京(開封)早有鼓子詞,南宋金人入侵時,宋室南遷,將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傳入南方,溫州的里巷歌謠說唱融入鼓子詞,逐成獨特的鼓詞門類。
鼓詞名師張鶴森別名“阿介先生”。1916年出生于永興下垟街北門底也就是現在的永興街道樂二村。祖父、父親粗識文字,善于占卜星相,諳通陰陽地理,擅長樂藝。張先生僅上過兩年學,憑著聰穎,強記博學,背誦詩書。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年近百歲,仍堅持寫日記。
5歲那年,“阿介先生”便背井離鄉,只身到溫州染紙坊為徒學藝。童工生活苦不堪言,但他天生酷愛溫州鼓詞,所以即使日間工作疲乏,可一到晚上,他一定走街串巷,到市區詞場旁聽,風雨無阻。21歲那年,“阿介先生”學裱畫出師,每月收入5.5元,因為嫌少,就心不在焉了。憑著偏好聽鼓詞的執著,平時常與陶山盲詞師余志英交上朋友,日間做事,晚間就帶余志英去唱詞。久而久之,不僅學會了鼓琴,還會唱鼓詞選段,一時間就提出一心要跟余志英專業學唱詞。余志英自嫌年才十九,不能倒讓年長二歲的張鶴森為學生,便介紹自己的恩師,瑞安銅鈿垟盲人詞師孫志元來傳藝。有一年七月十五,溫州東門新碼頭的聽眾要孫益錢演唱《再生緣》,可是孫先生沒學過此詞。張鶴森平時常看書,曾把《再生緣》釀成詞本,于是他欲試一下登臺的滋味,自告奮勇地唱了一本《再生緣》的選段。聽眾達到目的,給了張鶴森1.5元報酬。從此,張鶴森自編自唱,逐成名師,唱遍了溫州五縣。溫州城區當年的十三個詞場,常有他登臺的身影。人們都稱他為“龍灣鼓詞第一棒”。
“阿介先生”從藝50余載,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被廣大詞迷所認可并賞識。他一生演唱過55部傳統詞目,12本現代次,22個小折子。其中最擅長的有《孟麗君》、《十二紅》、《七俠五義》、《綠林義袍》等。此外,他還自編自演了《小紅袍》、《紫金鞭》、《峰山雙燕》、《玉連環》等多部曲目,其曲目擁有量在同時代同行中是首屈一指的。
“我曾經看過一個檔案,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阿介先生’的出場費已經高達2元一場。在那個10元錢能買30斤黃魚的時代,2元一場已是高價。”談起“阿介先生”的“出場費”,區史志辦的潘偉光顯得尤為激動。據介紹,張鶴森先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曾擔任培訓全區曲藝人員的教師。三個多月,每天僅領取0.5元的補貼費,還讓行動不便的盲藝人留宿家中,提供伙食、洗澡。他還手牽領著盲人宣傳隊過街上路,自編自導,教讀“語錄”,張鶴森先生付出的愛心受到干部群眾的好評。張氏曲藝曾有二代輝煌,三女張愛輝傳承過父業,同樣因藝高受人贊譽。(李希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