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騁大草原的龍灣商人(下)

圖為采訪團成員與包頭溫州商會企業家合影
包頭,源于蒙古語“包克圖”,意為“有鹿的地方”,所以又叫“鹿城”;地處內蒙古高原的南端,內蒙古第一大城市,也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工業城市。
溫州,因為那段美麗的傳說,亦被稱為“白鹿城”。
一南一北,跨越2394公里,溫州—包頭卻有著不解之緣。據統計,在包頭,有近2萬溫州人在此經商生活,其中龍灣人主要從事閥門、服裝、鞋業等商品流通與貿易行業。“歷經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踏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掙得千金萬銀”,正是打拼在包頭的龍商最真實的寫照。在這里,他們白手起家、吃苦耐勞,締造了一個個創業傳奇;他們抱團發展,商品可互通有無,商業信息隨時溝通,大家精誠協作,共同發家致富。“這種‘抱團’行為讓其他地方的經營戶既可敬,又‘可畏’,讓一個或幾個其他地方的商人,簡直難以與其爭鋒。”當地人如是評價。
初秋的早晨,漫步在包頭的大街上,一座因鋼鐵、稀土、煤炭等崛起的工業城市處處顯現著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王克榮:跌宕人生,拼搏不息
做過推銷員,當過“船老大”;曾經是最早富起來的一批“萬元戶”,也曾經遭遇滑鐵盧,一夜潦倒;從溫州到上海,再輾轉包頭,在漫長的創業道路上,跌宕人生,老王始終拼搏不息、勇往直前。而今,在包頭,龍商王克榮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日子過得踏踏實實。
一波三折創業之路
上世紀70年代末,部隊退伍返鄉的王克榮,回到了海濱陶瓷廠擔任推銷員。走南闖北的推銷生涯,奠定了王克榮的商業頭腦,也豐富了他的商業細胞,增長了他的社會閱歷。
1978年改革開放,允許搞私人運輸。眼看著廠里的生意日益不景氣,受溫州人血液里“人人爭當老板”因子使然,他籌得5000元,跟朋友合伙買了一艘船,當起“船老大”。一開始,生意倒還是紅火,但沒幾年,公路運輸發展起來,水上航運業衰落了,船只很快被淘汰了。
此時,閥門、食品藥品機械制造等產業在龍灣萌芽,瞅準商機的他,來到了上海推銷閥門。“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像所有剛開始創業的溫州人,王克榮歷經千辛萬苦,“有一次,從齊齊哈爾到常州,兩天兩夜的時間,沒有座位,就一直站著,實在困了把軍用棉大衣往地上一鋪,躺在座位下面,就睡著了。”雖然辛苦,但對金錢的強烈愿望,讓他忽略了所有苦難。憑著商業頭腦,王克榮在上海市場立住腳,跟中石化上海分公司等國有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在上海,王克榮挖得人生第一桶金。
正當他要在未來創業道路上大施拳腳之際。1992年,由于近兩百萬元的貨款被拖欠,讓他遭受了滅頂之災。不僅之前掙得錢幾乎賠了個干凈,連老家永興的房子也被法院拍賣,一家老少居無定所。
從南到北結緣包頭
走投無路之下,王克榮帶著妻兒來到了包頭,催討貨款。“在廠家里整整住了10天,吃著黑不溜秋的饅頭。”回想那段日子,依舊讓老王唏噓不已。最終,貨款沒要到,廠家負責人跟王克榮說:“老王,錢是沒有了,要不你拉兩車瓷磚去,在包頭開門市吧。”
拉回兩車皮的瓷磚,揣著妻子在老家開了三年早餐店賺到的5000元錢,王克榮在包頭租下了一間店面,銷售陶瓷。妻子負責看店,他就四處上門推銷。為了省錢,他步行跑遍城區,“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每天早出晚歸,披星戴月。機會總是眷顧有所準備的人,在企業催討貨款的日子里,王克榮得以結識了當地鐵路局一位負責人。當時鐵路局正在大規模興建房子,需要大量的瓷磚,獲悉這一信息后,王克榮當即找上門推銷起產品。價格優勢,沉穩、有擔當的個性,贏得了對方的信賴,鐵路局最終決定跟王克榮合作。這筆關鍵性生意讓老王賺回了20多萬元錢,重新站了起來。
當時溫州的閥門等輕工產品已經初具規模,而包頭市的經濟結構則相對單一,重工業仍占絕對主導地位。兩地經濟結構的差異空間,讓老王看到了其中的商機,決定扎根包頭,經銷龍灣閥門。從南到北,與包頭的緣分至此結下。
誠信經營創成大業
重操舊業,王克榮回到闊別數年的家鄉。“在最困頓的時候,好幾年時間里,我都不敢回到老家。”回到家鄉,內心百感交集。而正是在家鄉,王克榮碰到了孩童時一位玩伴,此時,他已經是一家大型閥門生產企業家。當他得知老王的經歷后,當即愿意賒貨給老王,有了充足的貨源,再加上豐富的銷售經驗,老王的門市部銷售額日漸增長。2000年,略有盈余的老王,重新買回了被拍賣的房子。
以后,隨著包頭城市進入大開發大建設階段,憑借著多年來寬厚待人、誠實處事的做人哲學,王克榮的生意漸入佳境。他不僅積累了做生意的信譽,還注冊成立了公司,把生意做到了各旗縣。如今,在老王的帶動下,家族里的一些親戚朋友也來到了當地開起了閥門門市部,東河區站北路百余米的大街上,聚集著10多家溫籍經營戶經營的閥門店,成為當地有名的閥門一條街。
受盡沒有文化之苦,王克榮格外重視三個子女的教育。大女兒溫州衛校畢業后,選擇了繼續深造,如今成為省城一家醫院的醫生;而二女兒從浙江財經學院畢業后,選擇了自主創業;兒子從內蒙工業大學畢業后,和老王一起經營著兩家門市部,有了兒子的幫助,老王的生意做得更為得心應手。
如今,慢慢地從生意中抽身而出,王克榮把更多的時間用在了社會活動上,作為包頭市東河區工商聯常委、區政協委員,他積極參政議政,造路修橋、結對孤兒、看望慰問孤寡老人,參加各類公益活動,回報社會。
項有玉:一本大黃頁打開生意路
中等個頭,短短的頭發,說起話來臉上總掛著笑容,這是包頭市求精不銹鋼材料有限公司、包頭市益昌不銹鋼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項有玉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從14歲出門當學徒開始再到10年后去包頭經商,項有玉的每一步都走得分外踏實。“人生的每一步每一個過程都是一種積累,既然做了就應該堅持。”他說,我很感謝二哥二嫂的指點和幫助,如果沒有他們,今天就不會有站在你們面前的項有玉了。從他的話里,我們能感覺出他的真誠與感恩。
小學徒的大夢想
初一畢業,因為考慮到家里的情況,項有玉退了學,跟著一個遠房親戚在一家鞋廠里當學徒,學做皮鞋。
“那時候可辛苦了,每天上午7點上班,夜里有時候加班就要做到凌晨1點到3點。”說起曾經當學徒的日子,項有玉搖搖頭,仿佛曾經的那種辛苦還歷歷在目。
從一個鞋底到幫面,項有玉用了一年的時間,學會了做鞋的整個工序,但為了更好地掌握技術,學成后的他就一直呆在了鞋廠里工作,這一干就是10年。“那時候我每個月能拿1700塊的工資,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工資還算可以的。”說起這些,他的眼里還能透露出絲絲的自豪。
在鞋廠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是項有玉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因為自己心里一直有想法,就是想積累,積累經驗、積累資本,然后自己創業。”因為有著這樣夢想,才讓項有玉走得分外堅定,也正是這份堅持,讓他收獲了自己的愛情。
有了家庭,項有玉也更思考著如何才能更好地創造財富。這時,妻子的二哥給了他一個建議,去包頭做不銹鋼材料的生意。“我二哥是個特別有主見的人,因為他生活閱歷豐富,而且他自己在永中辦有鋼管廠,可以給我提供貨源。”說起二哥,項有玉的眼里除了崇拜還有滿滿的感激之情。2000年,項有玉只身來到了包頭,一個月后,他的妻子也隨他到了包頭。
大黃頁里找到生意路
初到包頭,項有玉很不適應那里干燥寒冷的氣候。“我過來的時候正好冬天,厚厚的雪,出去找生意騎自行車,但是因為路上雪、冰很滑,車子老打滑,摔得鼻青臉腫。”項有玉笑著說起剛來時的情況。
摔過幾次之后,項有玉就不再出去了,他想是不是有更好的辦法。這時,一本大黃頁印入了他的眼簾。“這本里面有我們內蒙古所有企業的通訊地址和聯系方式,我就想啊,我走不完,就給他們寫信啊,只要有人看到能跟我聯系就可以了。”說做就做,項有玉開始對著大黃頁上的地址給各個公司寫信,介紹自己的情況,主要經營的產品以及產品的特色,最后希望對方如果有用到這方面的材料可以跟他聯系。
寄了上千封信,過了一個多月時間,居然還真有幾家公司打來詢問他產品的情況,說自己想過來看看,喜出望外的項有玉也立馬籌備產品。“當時,信封一個都差不多要5、6毛錢,我舍不得買,還去印刷店直接印刷了一批。”雖然,項有玉是笑著將這些往事說出來,但我們能感受他內心的那種無奈。
就這樣,信寫得越來越多,回復的人也越來越多,他的生意也越做越順利。
小商販走上大舞臺
如今的項有玉,店面已經從最初的70多平方發展到兩家店面230多平方的面積,并有著近7畝地的倉庫,同時,產品也從最初的十幾種發展到現在不但有不銹鋼板材還有管材、彎頭、法蘭等。
“昆區物流園的店面是今年2月份剛開業的,因為原來老城區的店面已經承載不了貨物了,而且貨運也不方便。”在昆區的鑫港源順物流園里,我們看到了項有玉的新店面和倉庫。一片空闊的土地上,幾個運輸的塔吊懸在空中,進進出出的運貨車不時開過旁邊,讓人不禁感嘆這里生意的紅火。“我現在每天從這里出去的貨物大概有5噸。”說這些的時候,項有玉的眼里有著憧憬。
而如今,他的鋼材主要供應給包頭市第一機械廠、第二機械廠等國企。“現在天安門城樓上的護欄都有我公司的產品呢。”項有玉滿滿的自豪。
“人生有很多機遇,我只是抓住了,我感謝二哥的幫助,因為他的指點才讓我走上了今天的成功。接下來我還想我的生意能夠再擴大,讓我的產品遍布各地。”
人生的選擇多樣,或許正是這份懂得感恩和執著的努力才讓項有玉有了今天的成績。
朱巧弟:財富人生的“冬與春”
朱巧弟,這位從龍灣走出的溫州商人,在打造自身的財富人生過程中,也是歷經了這場商海里的“冬與春”,其中有徘徊過、失敗過、絕望過……但憑著溫商獨有的經商才能,以及吃苦耐勞和永不言敗的精神,白手起家的他一步步走向成功。
冬:16歲以40元白手起家
春:帶頭形成“東方燈具城”
朱巧弟有七個兄弟姐妹,他排第四,家境的貧寒,讓他早早就懂得“窮人的孩子早當家”。16歲,正是無憂無慮上學玩耍的年齡,朱巧弟卻已經出來闖蕩了。
“第一份職業是推銷員,推銷電器。”之所以選擇推銷電器,當時主要是三甲有個電器城,對這個行業以及進貨渠道都有點熟悉。就這樣,朱巧弟背著一大包電器樣品,到舟山、寧波等地推銷電器產品。
萬事開頭難,和大多數溫商一樣,朱巧弟起步時所面對的也是苦雨凄風。為了跑業務,朱巧弟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烈日寒冬,一家一家地推銷自己的產品。在這過程中,朱巧弟擠過火車、睡過地板、遭過白眼、受過冷遇,但他非但沒有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心:“在這人生的寒冬里,只要堅持下去,那么離成功就更近一步。”
一步步走來,到了1990年,朱巧弟終于擁有了一筆積蓄。后來,經過朋友推薦,他帶著電器來到河北石家莊。在這里,朱巧弟迎來了人生的春天。
“結束了以前跑業務的生涯,憑著前幾年攢下的積蓄我在這里開了一家銷售電器的門市店。”朱巧弟說,不過由于同行競爭太激烈,電器生意并沒有很好的起色。敢闖敢拼的性格讓他將目光瞄準了市場的空白,“當時市場都是賣電器,沒有看到賣燈具的,我想這是一個機會。”于是,想到就做的朱巧弟在市場里開出了首家燈具店。
事實證明,朱巧弟的“陣地”轉移是正確的。燈具店一開張,就門庭諾市,每天都忙著顧不上吃飯。誠信經營加上良好的品質,朱巧弟的燈具店很快在市場內站穩了腳跟,到1996年他共開出了三家連鎖店,這也使他的財富人生達到了一次高峰。隨著燈具生意的越來越火爆,不少原先賣電器的商家都紛紛轉而賣起了燈具,就這樣一個全新的“東方燈具城”在“無心插柳下”形成了。
冬:投資失敗后一無所有
春:從頭打拼再創新事業
在燈具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的時候,朱巧弟有感于越來越多的人進入這個行業,導致了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就跟當初“轉戰”燈具行業一樣,朱巧弟又走起了不尋常的路。
而這一走,卻讓他從春天跨入了冬天。“當時只想著擺脫這種同質化競爭,沒做過多的市場調研,就把資金投入到了食品制藥機械領域。”然而這一次幸運并沒有照顧他,朱巧弟說,由于對這行業不熟悉,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把之前賺的錢全部賠了進去,所有的努力全都付諸東流。
“當時我非常絕望,失去了創業的激情。”回憶當時的情景,朱巧弟不勝唏噓。后來在妻子的鼓勵和支持下,朱巧弟慢慢地重拾信心,并決定從頭再來。
于是,朱巧弟把燈具店面轉給了親戚,在1997年他和妻子來到包頭重新打拼事業。他告訴記者,那時身上的錢已不多,在一個商場里租了兩個柜臺,一個月就要2000元的租金,連進貨的錢都沒有。“后來通過親戚關系,賒了一批電器產品進行銷售。”朱巧弟說,但生意并不好做,從那年8月底到過年,營業額不到5萬元。
如何破解這個局面?不服輸的朱巧弟又踩上了自行車,重新干起了推銷,再加上之前生意上認識的一些老客戶,朱巧弟的電器生意慢慢做開了,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里,他的營業額就做到了100多萬元,到2000年,就還清了所有欠款。
成功從來不是偶然,除了敢拼敢闖外,還要有敏銳的商業眼光。在事業一步步走向正軌并壯大的時候,“不走尋常路”的朱巧弟又看中了運輸市場,借鑒之前失敗的原因,此次轉戰新領域,朱巧弟顯得很謹慎。“對該領域我做了調查,可行性比較高,而且我也只是拿出一部分資金進行投資。”朱巧弟如是道。
經過他的不斷努力和多年發展,這家運輸企業已從原先不到30家的客戶發展到如今800多家,車次也從原先一周一次到如今平均每天一次。而接下來,朱巧弟也打算繼續擴展業務,把運輸范圍擴大到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