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古老的湯和信俗
徐洪迪
3月10日是農歷二月二,甌江口南岸的濱海小村寧村又舉辦了隆重的湯和信俗活動。湯和信俗已傳承了400多年,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但很少有人知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湯和信俗曾因被視為迷信而被“封殺”了近10年,是一位民間能人讓它重放光彩。
他就是徐順煒,寧村老村長,龍灣區民俗協會主席,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安徽蚌埠湯和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今年56歲的他,35年前曾在海濱中學從事刻印蠟紙的活兒,因有一手俊美的書法字,我認識了他,眼深邃,鼻粗大,發微卷,貌似古西域的人。
湯和廟,我早在少年時就已瞻仰。那是為紀念明抗倭元勛湯和,于嘉靖七年修建的,清康熙年間改稱“城隍廟”,俗稱湯和廟,逐漸形成“湯和廟會”。嘉靖四十年,為追悼倭難亡魂,在中元節舉行抬神像巡城儀式,也即后來的湯和節,也叫湯和信俗。
每次與順煒先生敘聊,他必定談到湯和信俗,且總是滿懷著情感——
他說,解放前后,寧村“抬佛”民俗活動皆輪流負責舉辦,以十字街為界,寧村分四花宮,即東南花、西南花、西北花、東北花。他家居住西南花。少時聽上輩說,那些年民俗活動,其曾祖父皆為頭家,他家家庭富裕,是漁業大戶,有田地100多畝。
徐順煒第一次參與湯和信俗活動,是在1994年的“七月十五”,他負責“現代文化”方陣,結合浙南地方文化特點,增加了打腰鼓、踏高蹺、抬閣等項目。雖然活動因17號超大臺風登陸而匆匆停歇了,但地方人覺得他肯干能干。次年,湯和信俗被禁止舉辦。
1996年上半年村委會換屆選舉,群眾紛紛選他當村長。
“村級經濟要抓,民俗文化也要抓,古堡沒了,古老的湯和信俗絕不能再丟掉!”順煒心里醞釀著“抬佛”的大事。他先向全村做調查,向老年人請教,再寫了一個可行性報告。2003年,在開春的全鎮村長工作座談會上,他提出,今年要舉辦一次紀念湯和的活動。領導看了報告,順煒頓時心花怒放。
他采取了一系列大膽的舉措,一是“四花宮”改革。不再以“花”開展民間活動,而以村委會名義舉辦廟會,在全村布置可行性預案。二是“推陳出新”。城隍爺是青史留名的抗倭先驅湯和,湯和部屬的后裔——寧村人“求神賜福,拜佛禳災”,是世代流傳的精神訴求,如今,應該要賦予新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意義,應強化民族文化魅力和愛國主義精神。三是“多元資金”籌集,各戶自愿捐款。
好舉措帶來高效率,短短幾天,民間捐資熱情高漲非凡,從幾百到幾萬元,累計進賬100多萬元。“威風鑼鼓”項目,邀請溫州大鼓隊教練來指導打銅鼓,七八十名村民參加了培訓,那陣勢好氣派。村里還派電工接通路燈,讓下班的村民回來夜練。那段時間村里各個角落,院子里、道坦上都在排練,踩高蹺、打腰鼓、練拼字龍……尤其是拼字龍,組織了紅、黃、藍、綠四支隊,更是吸引眼球。湯和信俗巡游活動順利舉行,請看一組數字:人數之眾——傾村出動,約3000人;項目之多——40個方陣,精彩紛呈;范圍之廣——行程25公里,經過40來個村莊;影響之大——沿途人山人海,參觀者達20來萬人。巡游成為龍灣全區一場全民性文化盛會,一次傳承民族民俗文化的精神大餐。而活動結束,經濟賬一算還盈余十幾萬元。
傳承需要創新。徐順煒總有不斷的奇思妙想,他生肖屬牛,干起事情來有那么一股牛勁兒。
有一天,他腦子里靈光一閃:姓氏文化也是一個值得利用的元素。于是組織人員翻閱寧村的戶口簿,統計姓氏達89個(如今92個),并根據人口數排列起來,王姓558人,徐姓302人,據此確定姓氏方陣的順序。隨后,為寧村申報“中華姓氏第一村”也提上日程,《溫州商報》跟蹤報道了兩年,成了新聞的熱點。
順煒還聯合安徽省蚌埠市政協、文化局,湯和老家鳳陽的湯和文化研究會開展湯和傳說的研究搜集。全國湯氏有250萬人,他的微信群里有180多個姓湯的,湯氏后裔都認為他“功不可沒”。每年清明節,湯氏族人都邀請他去蚌埠曹山國家級文物湯公墓祭奠。
湯和信俗從默默無聞到名傳全國,并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省級非遺拼字龍摘得全國“山花獎”金獎,還有區級非遺寧村伏茶的傳承,都離不開徐順煒先生的一番心思和舉措。
有一份執著的信念,終會聽到花開的聲音。徐順煒正是如此。如今,他心中還有夢想:籌建中華姓氏博物館,重建寧村古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