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灣永嘉場王氏那些事
范瀟瀟
我市永強人方堅銘寫的《明王瓚侹健父子年譜》,2015年末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此書廣泛收集史傳、筆記、文集,尤其是地志、家譜等第一手材料,對明代王瓚及其兒子王侹、王健的行實做了翔實的描述和認真的考證,填補了王瓚、王健年譜研究方面的空白,為王瓚及其家族的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王瓚是溫州歷史上的著名人物,為明溫州府永嘉縣華蓋鄉二都李浦(今溫州市龍灣區永中街道殿前村)人,王瓚是永嘉場科第之翹楚,殿試得一甲二名(即榜眼),是永嘉明代僅次于狀元周旋的第二人,人稱榜眼王。王瓚生二子,其子王侹,初任南京都察院都事,升任南京工部營繕清吏司員外郎,進階朝列大夫,著有詩文、野史、《中白醫說》、《中白集》等。次子王健,賜進士出身,刑部山東清吏司主事,累官至南京光祿寺少卿,著有《應制錄》、《鶴泉集》行于世。
《明王瓚侹健父子年譜》一書分為敘例、譜前、年譜、待考作品述要、明王瓚生平著述考幾部分。年譜貴在“詳而無缺,信而不誣”,《明王瓚侹健父子年譜》以舊歷紀年,每年以時間先后逐條列出譜文,對王瓚、王侹、王健父子三人的生平行實進行考證,比如譜文“1496年弘治九年,王瓚35歲,春中進士第,殿試一甲二明(榜眼),任翰林院編修,修會典國史,司教內書堂”,作者于譜文下列出所依文獻及考辨補充之文“明《(萬歷)溫州府志》卷十一《人物·名臣》王瓚傳、《芙蓉亭記》”等等。逐年逐月梳理、編排,全面展示了王瓚父子一生的行履。
王瓚著述頗豐,有易學專著、詩歌、地志等,影響深遠,《明王瓚侹健父子年譜》一書對王瓚的著作、著作的背景、系年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比如1496年,王瓚35歲,殿試一甲二明,作長詩《丙辰及第承恩歌》“泥金帖子從天回,雙親一見歡顏開……”是年奉旨歸省家居,作《追遠亭記》、《送蔡懷得歸芙蓉》。此外,此書于每年行跡后列簡略時事,包括重大政治事件、在溫州發生的事件、重要政治人物、溫州人物的生卒、升遷等,頗具史料價值。
王瓚參與了弘治、正德年間《大明會典》、《孝宗實錄》等的編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由于被劉瑾所代表的宦官勢力所抑,導致其未能名列編修者之列。年譜一書通過對其參修情況的記載,讓我們得以深入地認識弘治、正德年間政治內幕和政治隱情,對于宦官干政、宦官干預官修史書等情況獲得更具體的認識。
方堅銘現為浙江工業大學教授,他在2012年曾出版過《“永嘉場”地域文化研究——以明代永嘉場為考察中心》,首次提出“永嘉場學”的觀念。
方堅銘在書的后記中提及了一件事,他在少時常聽父親講永嘉場有一個孩子很聰明,母親帶他到蒙學館讀書,遇大雨,路很滑,這個孩子吟道:“雨打滿街淌,摔倒狀元郎”、“先中榜眼后中王”,這些自命不凡的句子給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年譜編寫完后,方堅銘無意中得知,兒時聽到的這個故事就是講王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