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工作者王珠的公益情緣

-王方正夏冬
奔走于蕓蕓眾生之間,偶或見到一些潛心做學問熱心公益事的藝術工作者,常令我等肅然起敬。王珠兄便是其中之一。最近,他正與幾位公益人士忙活在龍翔湖畔文化水街開辦公益書法班的事情。
認識王珠兄,完全出于偶然,但也不是偶然。古人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與王珠兄的相識不在書案側,硯池邊,而恰恰是在對酌品茗之時,“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大詩人韋應物的詩句為我們共同的喜好做了絕妙的詮釋。我們之間的交往正是緣于這“茶令人清”之所在。每每相約,必是茶過五盅才會暢敘幽情。聊得興起,不必相邀,他即會揮毫潑墨。
王珠別署紫暉齋主人,是俊男一個,帥哥一枚,按流行語說是帥呆了、酷斃了。他氣質大度灑脫,既有軍人的豪爽,又有書法家的儒雅。文氣——這是王珠兄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深沉穩健中蘊涵溫文儒雅之氣,非多年歷練和積累不得。
王珠少年愛好書法,小學時跟王學元老師上過幾堂書法課,后來便一發不可收拾,潛心自修,自費訂閱《書法報》、《青少年書法》等報刊,初中時又報名參加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的學習,很快便嶄露頭角,在國內一系列書法比賽中屢屢獲獎。上世紀90年代初,王珠高中畢業后,在永興職高擔任書法老師,并創辦紫暉齋書畫學館。不久到湖北武漢參軍,成為一名武警。軍旅生涯給他的書法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在那三年,公益文化在他的生活和工作中扎下了希望的種子。他利用閑暇時間給戰友開設書法講座,并承辦了武警總部在單位的生產與生活現場會的陳列館的布置工作,為單位節省了數萬元的開支。因此兩次榮獲三等功,被調到湖北武警總隊警官培訓中心擔任文化教官。后來,擔任湖北博物館的安保工作,與湖北書協的書法大家們有深入的交流,他的書藝也隨人品與日俱增。后報考浙大藝術系,又從學中國美院書法博士生導師陳大中教授,漸入佳境。
“筆實墨沉,凝重老練,拙中見雅,暢達清新;筆筆皆是心境自然流露,字字頗具軍人陽剛風骨。”書法界同仁欣賞王珠兄書法后較為一致的評價。
王珠兄的書法歷經風雨磨礪,用心去思考、揣摩、梳理、書體演變中規律與其銜接,從而把握碑帖中氣韻血脈流動,進而融會貫通,得以整合。作品猶為有情趣,有詩意的散文,使人產生一種親切感和溫馨感,那種幽靜、自然、和諧的意境無疑能給人們的心靈世界以撫慰。不難發現他信手寫來字里行間透露出這種氣息。觀賞其書法作品猶如品茶,乍飲,似澀猶苦,再品,沁脾芬芳,喝將下去,回味無窮,好字就如同好茶。這個比喻我以為太貼切了,于品茶之中體味出書法之優劣,這恐怕只有王珠兄才有如此高見。其作品常發表于《書法報》《美術報》《文化周刊》等多種專業報刊,數次入展全國書法大展或獲獎,榮膺全國優秀書法指導師、溫州市首批文藝人才和龍灣區“首屆優秀青年崗位能手”。實至名歸。
王珠兄是圈內出了名的“性情中人”,瀟灑率真,情義相應,誠心待人,真心交友,熱情大方,甘于服務,樂于助人,在書畫圈里人緣頗好。亦如他淡泊名利、清雅純潔的品性。其書法也不例外地“物化”著他的真性情。朋友們笑他的書房比臥室大,書柜比米缸大,宣紙比錢幣大,書法成了他的精神脊梁,也使他的生活藝術化。
作為一名民間書法教育者,他熱心公益事業。曾經被評為甌海區獻血先進個人,多次參加公益募捐活動。多年來,作為一名黨員和龍灣區書協副主席,他為鄉村文化的繁榮嘔心瀝血。他免費為水潭村的村民義務講授書法近十年,免費培訓數百人次,為留守兒童贈送筆墨紙硯。他積極參加布谷鳥文藝計劃行動,在萬順社區和鎮中文化禮堂開設書法講座。20余年來,他的教學成績斐然。他培養了數千書法學員,近千學員在各級書法比賽中獲獎,多人在省蘭亭獎和市藝術節中披金摘銀。他的書畫學館是浙江省青年書協的書法教育實驗基地,也是龍灣區的留守兒童書畫園地。
作為一名區政協委員,王珠兄將政協當作自己的人生舞臺之一。在這座舞臺上,他盡情揮灑自己的聰明才智,積極參政議政,主動建言獻策。2011年,王珠兄在龍灣區政協四屆一次會議上提交《龍灣區申報中國書法之鄉》的提案,得到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并被采納。期間,王珠兄積極參與配合宣傳部、文聯、書協等部門單位的申創具體工作全過程。2013年,龍灣區申報“中國書法之鄉”成功,使龍灣得到全國書法界、文藝界的矚目。應該為王珠兄大大地點個贊。
王珠兄夫人彈得一手好古琴,也喜歡練書法。夫唱婦隨,和諧融洽。邀上三五好友,齊聚紫暉齋,品茗聽琴,賞蘭觀書,美致博雅,人生一樂事。這是王珠兄三生修來的福氣。孟子說,君子有三樂,其一為天倫之樂,其二為內心的融洽和平衡,其三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王珠兄授業課徒,樂在其中。他善于在歷史的經驗中,尋找理念,獨辟蹊徑,與變中求新求活求發展,走出了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
如唐張懷瑾所言:“玄妙之意,出于物類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祝愿王珠兄一如既往地以孜孜不倦馳騁于書法藝術的天地間,將人間的美景,人間的真愛濃縮在書法里,炫彩一方藝術的天空,旖旎一世的溫潤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