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東甌王城 發展溫州考古

溫州網訊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溫州擁有5000年文明史、2200多年建城史,擁有眾多歷史文化遺產,孕育了多元開放、富有特色的甌越文化和人文精神,特別是東甌王都城在溫州的特殊歷史地位,形成了溫州人自信的基礎。
尋找東甌王都城,是溫州數十代人共同的夢想。如果東甌王都城能夠重現,無論是對于溫州打造魅力城市、還是旅游城市,無疑都將是一件盛事,特別是對解碼溫州文化基因初始的一環,有著重大文化意義。
東甌王城遺跡位置存疑
東甌之名,起于東甌王。據我市文史專家研究考證,“東甌”之名先秦時代已有之,是百越諸部族的一支,是與廣東地區的南甌國、廣西地區的西甌國同時代的方國國名。
據《越絕書》載:勾踐所封諸侯有甌王、搖王、干王、荊王、君主等。蒙文通在《越人遷徙考》中引《越絕書》:“東甌,越王所立也。即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相范蠡所筑。”東甌之地更有了初期的東甌國經歷。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廢除東甌國和閩越國,兩國國王被廢為君長,并存兩國地域設閩中郡,建立郡級行政區。實則還是以東甌人和閩越人自治。陳涉起義時,東甌人在騶搖領導下,閩越人在無諸領導下,參加了推翻秦王朝的戰爭,立下了戰功。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封無諸為閩越王,建都東冶(今福建閩侯縣東北冶山山麓)。惠帝三年(前192年),以東甌之地封搖為東海王,因都“東甌”,仍俗稱東甌王。東海國是西漢103個王國之一,同時期廣東地區有南海國。至此,溫州從城邦國家“方國”正式成為領土國家“王國”。
東甌王國在今浙江境域是明確的,而世人公認“東甌王”騶搖是除越國國王勾踐之外,最具影響力的一位越族人領袖,后被溫州人祀奉為人文始祖,由此可知東甌王的歷史地位。
這有兩個歷史懸案,一是東甌王都城具體在何地?二是東甌王騶搖何人?西漢初年,東甌既封為領土王國,必然有國都和國王,古籍只說“都東甌”,卻未指明具體方位,這是考古界的一大遺憾。雖然司馬遷《史記》,以及鄭緝之《永嘉郡記》等史籍都有文字記載,但始終沒有出土實物佐證,導致臺州和溫州兩地爭論多年,至今未有定論。
據唐朝司馬貞《史記索隱》引《永嘉郡記》載:“水出永寧山,行三十余里,去郡城五里入江。營有東甌王都城,有亭,積石為遭,今猶在也。”孫詒讓在《永嘉郡記集校》中說:“永寧山,在今永嘉縣,綿亙賢宰,仙桂,永寧、清通四鄉。甌水蓋即今楠溪,入江即謂入永寧江。明以來,郡縣志并以永寧江為甌江。”
據此,東甌王都城似在甌江北岸、楠溪江下游一帶(即今永嘉縣境內)。
而近年有人考證東甌王都城在今溫嶺市大溪鎮唐嶺腳,即以徐偃王城迭于東甌王城,由此引起了溫州與臺州的東甌都城之爭。
西周時期,溫州已進入山麓洪積扇和沖積扇的開拓時代。春秋戰國時期是溫州河谷平原開拓時代,西漢所建的東甌國都與閩越國,同屬一族,分別建國。閩越國都建在冶山山麓洪積扇上,東甌國都也一定建在山麓洪積扇和沖積扇上。遲至三國時的羅陽縣城也建在集云山麓洪積扇上,西晉時橫陽縣城也建在仙壇山麓洪積扇上。
專家推斷,東甌都城建在今永嘉甌北安豐岙至清水埠一帶的永寧山南麓洪積扇和沖積扇上,最大可能在今馬岙、白水和珠岙之間的山越洪積扇和沖積扇上,那里有很大的扇面,僅一個珠岙洪積扇就有200多畝,足以容納一個古都城。
但因溫州考古力量不足,無法開展大規模田野考古工作,導致此項工作停滯。
加強溫州考古力量很有必要
1951年,溫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從此溫州開始了正式的文物考古工作。經過70年的發展,溫州考古事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特別是2001年發現曹灣山古人類遺址,以及溫州子城遺址入選“2021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但這些 都是以浙江省文保所團體資質名義完成,特別是曹灣山古人類遺址時隔20年才完成考古報告。這是因為溫州考古團隊仍未取得獨立開展考古工作的團體資質,取得考古個人領隊資格僅有1名,離申報團體資質條件的最低要求還差3名。
隨著田野考古工作的管理越來越規范化和精細化,以及考古大省、強市大規模招攬考古專業人才的虹吸效應的顯現,包括省考古所、杭州、寧波、紹興考古力量的壯大,溫州沖刺考古發掘團體資質仍面臨不少挑戰。特別是考古隊員職稱比例限制,短時間無法湊足團體資質的申報要求。一旦多處地下文物遺跡同時出現,考古工作就難免會捉襟見肘。因此不得不將比較重要的考古發現交給外部考古力量來完成,這是一個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
加強溫州考古力量,非常有必要性。
溫州地下水下文物豐富,溫州在先秦考古、鹽業考古、水下考古、陶瓷考古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色和優勢。溫州作為古東甌國地理所在,和作為我省第三大市和浙南閩北的中心城市,考古專業力量配備也應與之匹配。
加強溫州考古力量,是東甌文化深入研究的需要。東甌文化是溫州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加強東甌文化研究,考古工作必不可缺。作為東甌文化的源頭的好川文化代表性遺址曹灣山遺址(2002~2003年發掘),在省考古所指導、主持和溫州3名考古專業人員的參與下,歷時一年完成,這是我市文史界人士期盼已久的盛事。
加強溫州考古力量,是世界文化遺產研究、保護的需要。溫州是東南海濱的一座重要港口城市,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2018年,永嘉丁山咸康二年(336年)墓出土產自波斯薩珊王朝的玻璃碗,見證了溫州港六朝時期海上貿易的崛起。2020年,永嘉馬鞍山元代龍泉窯遺址的發掘,凸顯出甌江下游外銷瓷窯業的興盛。此外,目前正在緊張開展的望江路下穿工地考古,已發現可達數十噸的宋元龍泉窯瓷片堆積,無不印證了宋元代溫州港海外貿易的繁榮。
加強溫州考古力量,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東亞文化之都建設的需要。溫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去年又成為中國第十個當選東亞文化之都的城市。朔門遺址、譙樓城門址、華蓋山城墻遺址、孔廟遺址,再到去年入選浙江省十大考古重要發現的康寧小區子城遺址,都是延續城市文脈、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工作,是溫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內涵和重要展示窗口。
超前謀劃發展溫州考古力量
溫州可根據自身特點,超前謀劃發展考古力量。可考慮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對標對表,尋找差距,爭取在3年內達到長三角地市考古力量配備的上游水平,5年內達到珠三角地區中上游水平,以適應溫州成為文化大市的地位。
啟動建立科技保護實驗室,配備科技考古專業人員,引進考古航拍、水下考古、遺跡建模方面的專業人才。建海上考古工作站,為高水平打造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提供支撐。
參照寧波、紹興等地“一事一議”制度,引進考古個人領隊,以確保團隊考古資質的申報通過。
考古經費需要支持。考古是一項公益性文化事業。考古發掘、研究的項目經費主要來源于工程建設項目專項收費以及上級部門的專項撥款。因目前溫州尚不具備考古發掘單位資質,不能獨立承擔大型建設項目的考古勘探、發掘業務(目前省內僅有省考古所、杭州和寧波市所三家),考古經費收取不足,作為過渡時期的安排,建議不足部分從每年下撥的城市維護費中調撥解決。
在溫州大學或溫州理工學院設置考古學專業,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后繼有人、人才輩出。同時建立“校地共建機制”,為溫州考古輸送高質量人才。今年北京大學和吉林大學考古學專業分別列入雙一流建設名單。溫州大學、溫州理工建設相關專業可以向上述兩所學校尋求共建,彌補考古學人才奇缺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