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999_91精品国产777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高清一区_91 在线免费观看_久久网站热最新地址4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蜜

  • 省政府新聞辦批文·浙新辦[2008]17號

  • 龍灣區唯一具有新聞發布資質網站

  • 溫州市第一批文明網站

  • 溫州市網絡文化協會理事單位

  • 市級青年文明號參賽崗

微信 新浪微博 APP

您所在的位置: 您當前的位置 : 龍灣新聞網  ->  新聞中心  ->  溫州新聞 -> 正文

“90后”農場主項賢治的“機械強農”故事

2022年08月18日 14:56:14來源:溫州都市報

       溫州網訊 頭戴棒球帽,身穿連帽防曬衣,腳踩運動鞋,手中操作著一臺無人機。古銅色的臉上,汗水順著鬢角滴下來。如果不是置身田間小路,大概會以為這就是一位無人機發燒友。

  這個年輕人就是項賢治,瑞安市項寶榮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經營者,瑞安市源田家庭農場的法定代表人,一個名副其實的90后農場主。

  7月是每年的農忙季。今年夏天,溫州出現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溫,早稻比往年晚熟了10來天,擠壓了晚稻插秧時間,農場的農機手們奮力趕工割稻、插秧。項賢治也早出晚歸,幾乎每晚都在田間“加班”飛無人機植保。

  二十多年來,項家從幾畝田,一直種到3000多畝,現代農業機械化,讓小小的家庭農場有了此前想象不到的發展空間。機械強農,照進了現實。

  全面機械化 讓30人管3000畝地變成現實

  定點、編程、裝藥、啟動,如今,項賢治能夠熟練操作無人機,不僅可以用來植保,還能用來播種。

  決定采購第一臺無人機,那是2018年,當時全瑞安只有3戶人家有無人機。“當然產品在不斷迭代升級,但當時來講,用起來,確實是除了貴其他都蠻好的。”項賢治笑言。

  最直接的好處,就是節約人工成本。

  2018年源田家庭農場的總面積已經達到3000多畝,分散在瑞安各村多處。農忙時農場有200多人,且管理成本極高。“甚至你要和工人說清楚作業的農田具體在哪里都特別累”,項賢治說,農忙時大家都需要人,農民的年紀又普遍越來越大,人難找,工作效率也越來越難以保障。

  現在,全面機械化后,3000多畝地農忙時只用30多人。2個人配合裝藥,用無人機打農藥,從上午6:30到晚上11:00,中午休息一個小時就能完成700多畝的植保;無人機的效率至少是人工的8倍。

  無人機的編程作業還打破了農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源田家庭農場今年剛剛購置的無人機,目前已作業超8000畝,其中很大部分都是在夜晚完成的。由于許多害蟲白天都在稻子葉片底下或者泥土里,夜晚才出來活動,因此夜里噴藥的效果甚至比白天更好。

  得益于編程操作,無人機沿固定線路飛行作業,還能有效節省肥料和農藥。“原先人工植保會有什么問題呢?這塊地肥撒過了,但是回頭換藥的時候,記不清楚了,再撒上去,苗都燒了,無人機就不會有這個問題。”項賢治說。

  除了無人機,項賢治家還有12臺烘干機,用來烘干稻谷,便于運輸保存。“我小時候曬稻谷是要搶場地的,田間路,文化大禮堂前的廣場……而且要盯天氣,一下雨就要搶收,否則暴雨可能直接把稻谷沖走。”

  3臺插秧機、3臺收割機、2臺無人機、5臺輪式拖拉機、2臺履帶式拖拉機、12臺稻谷烘干機……目前,源田家庭農場的機耕、機收已達到100%。

  而源田家庭農場只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小小注腳。據瑞安市農業機械管理中心的統計,僅四年時間,截至2021年末,瑞安農用無人機數量從0增至91臺。瑞安市還組建了飛防隊,已建成無人機作業公司18家。

  溫州市農業農村局農機化發展中心統計顯示,截至2021年末,全市共有插秧機2212臺、 烘干機1467臺 、植保無人機374臺,較2019年分別增長8.48%、 17.26% 、112%。全市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5.67% ,其中早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5.85%。今年我市出臺《溫州市關于支持農業“雙強”行動的若干政策意見》后,農民購機積極性明顯提高,今年上半年全市已新增農機具7887臺(套),占2021年全年的96.2%。

  惠農政策托底 讓農場更新迭代有了保障

  “我小時候對種田的印象就是體力活,真的很累,不管收稻還是曬谷,都是要一袋袋裝,一袋袋扛,一袋有七八十斤,如果下了雨,稻谷是濕的,可能有近百斤。”等自己真正接手了家庭農場,項賢治發現,現代農業的發展,確實讓他這一代新農人在體力上輕松了很多,在風險防御方面有了更多的政策托底。

  “現在干農業,當然也看天吃飯,但是心里更踏實”,項賢治說:“因為國家有很多助農、惠農政策,比如國家從我們農戶手中收儲備糧,給我們各種生產資料補貼、保險補貼等。”項賢治家還為稻谷買了保險,遇到自然災害造成的減產,可以享受保險保障,減少損失。據其回憶,有一年因為臺風引起倒伏失收,最后保險賠了二十多萬元。而這份農業險,保費經政府補貼后,才1元/畝。

  源田家庭農場屬于瑞安天井垟糧食功能產區,也是“國字號”瑞安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一部分。為發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瑞安出臺了系列產業扶持政策,在建設期內投入財政資金3.32億元(其中中央財政獎勵資金1億元),撬動社會資本15億元以上,大力推進園區水稻、蔬菜等產業高質量發展。

  項賢治家的第一臺烘干機購于2006年,那時售價17萬元,沒有一分補貼,而現在一臺烘干機原價只用7萬多元,還能享受政府至少50%的補貼;一臺無人機,經補貼后不到4萬元。

  但林林總總加起來,一年設備更新投入仍然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今年已經投了快40萬元在設備上,過去十三年,我們在農機設備這塊的投入也有大幾百萬了。”

  除了設備投入,近年來,項賢治一家還投入了不少固定資產建設,從種植延伸至加工、農旅等領域,包括烘干房、大米加工廠房,以及正在重建的農業服務綜合體,累計已投入500多萬元。另外,每年光土地流轉租金就要將近200萬元。

  和父親那一代農人相比,項賢治面臨著更多農場管理層面的挑戰和考驗,如何保障資金運轉就是其一。原來基本是從親戚朋友那里拆借資金,現在銀行貸款成了重要的資金來源。

  “2019年最需要錢的時候,農行主動找到我們,提供的70萬元貸款為我們解了購置新設備的燃眉之急。”據了解,農行的這筆惠農貸放款速度快,期限三年,可隨借隨還。由于利息低,貸款今年到期后完成了續貸,年化利率僅3.7%。

  除了資金管理,還有來自銷售端的挑戰——會種還要會賣,如何借力新媒體在零售端進一步打開市場。去年,項賢治家首次種植紫米,一開始銷路并不好。“我們在本地賣,大家對紫米不是很熟悉,不太買賬”,后來通過抖音渠道,今年一下子就打開了銷路,完全供不應求。

  先富帶后富 讓興農路鋪就幸福路

  項賢治的父親項寶榮是瑞安當地的種植大戶,原本在義烏從事鞋履生意,90年代末攜家回到瑞安從事水稻種植。二十多年來,項家幾乎每三年要搬一次家,有租的村民的房子,也有大米加工廠邊上自建的管理房。

  讓項賢治印象最深的,就是鐵皮屋頂管理房。“我結婚的時候都還住在那里。夏天室外三十七八度的時候,室內起碼有四十五六度,在廚房燒個菜,就和洗澡似的。”項賢治說,即使是如此艱苦的條件,父母這一輩還是喜歡住在農場,不喜歡住在高樓里。

  農業技術不斷發展,加上項賢治肯干、會干,近年來,源田家庭農場越干越紅火,項賢治一家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三年前,他帶著妻兒住進了瑞安馬嶼的小區高樓,還投資了商鋪,在溫州市區購置了房產。

  不僅是項賢治一家,農場“老員工”的生活也蒸蒸日上。

  一位廣西籍老員工在項家農場干了十七八年,不僅學會了熟練操作農機,還會維修農機,現在工資達到近萬元;一位貴州籍員工在農場干了近十年,一開始就因為“慕名”高工資而來,現在工資翻了一倍有余。

  大戶帶小戶,先富帶后富。在解決自家生產問題的同時,項家也幫助其他種植戶解決生產環節中種子、化肥、農藥、技術和銷售的困難,并引導當地100多戶農戶種植優質水稻。

  近年來,不少瑞安本地村民放棄外地的生計回鄉種田,剛剛流轉了幾畝小田,都紛紛找到項賢治幫忙機械化管理。

  像稻谷烘干,據粗略統計,項家每個季度為自己合作社烘干稻谷不少于650噸,為周邊群眾烘干稻谷也有240噸左右,不僅大大減少天氣原因產生的損失,也減輕了搶收搶種的壓力。還有周邊種植戶委托項賢治幫忙進行無人機植保。

  利用智能物聯網、智能傳感器、智能自動化控制等高科技,指揮無人機、田間作業機器人等新型智能農機,推進機器換人……得益于此,一幅共富畫卷在田間地頭徐徐展開——2021年瑞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總產值約36.8億元,帶動3萬人就業,園內農業企業納稅總額約4億元。

  從一個家庭農場,到一個現代產業園,機械強農如雨,滋養強韌著每一片稻田菜地;共同富裕如風,輕拂每一個與土地相依的農人。


[編輯: trs接口] 
分享到:
下載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