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興街道的“清明上河圖” 下垟街的昨天與今天
龍灣新聞網訊(全媒體記者王策 孫齡期)在永興街道有一條樸素而寧靜的街,它像一位外秀內慧的姑娘,總帶著淡淡的笑容;它像一位年富力強的青年,潛藏著無限的魅魄;它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布滿了酸甜苦辣的手繭。它就是一條方圓十里,婦孺皆知的下垟街。
下垟街全長約2500米。它是一條橫貫永興街道南北的長街,沿街兩側店面林立,商賈眾多,間雜著數個“人文景觀”,如同一條長長的項鏈上鑲嵌著幾顆熠熠生輝的鉆石。近日,記者走進下垟街,看一看,聽一聽下垟街的昨天與今天。
記者從永興街道文蘭書院出發,不到5分鐘時間,就來到了下垟街的北頭——范公橋。站在范公橋上,一眼望去,影跡斑斑,海濱電影院、永興輪船碼頭、永興供銷社……據一位老年人介紹,這座范公橋始建于宋朝,自明清至民國,范公橋頭一直是下垟街的集市貿易場所,商業繁盛,街道兩旁全部是店鋪,行人川流不息,挑選著各種吃、穿、用和百貨。40年前的夜晚,一個個青年男女走過范公橋,在下垟街一邊打情罵俏,一邊引吭高歌,生活好不愜意!
記者踏著平整的青石路,一塊塊青石似乎在述說著曾經的繁榮曾經的輝煌。永興街道下垟街改造工程項目相關負責人張凱告訴記者,說這段青石路是翻修的,他們準備以這段200多米的街道作為試點。如果修復程度達到理想的話,那么就一路復制過去……記者在現場看到工人們在搬運石頭、切割石片、鋪排石塊。片刻時間,就鋪排成一幅如詩如畫的青石路,錯落有致,別具風貌。
面對此情此景,市民監督團成員項飛云忍俊不禁地對記者說:“在我的印象中,感覺下垟街,這個名字就相當于代表了永興一樣。下垟街,我們印象中一直是商業比較繁華,很有市井氣。現在通過這條青石板路,讓我們回到了這種童年的感覺。現在在外的學子也好,游子也好,在外邊做生意的人也好,他們再回來的時候,感覺就是一種鄉愁。”
記者環顧街道兩旁,一個個店鋪一個個櫥窗閃入眼簾,什么鞋服店理發店蛋糕店打金店棉花店盆碗店雜貨店……真是應接不暇,眼花繚亂。
一口街中井攔住我們的腳步,定睛一看,它是龍灣區文物保護點,鑿于明代。記者湊近碑文,仔細念來:古井四壁呈四方形,條石壘砌,深約4米,古井上方呈方臺井圈,約0.27米。根據龍灣區地貌變遷史,下垟街原為海水沖擊而成的沙崗,屬永強“下橫河”地段范圍。該井一直是村民重要的生活用水水源,是地標性文物,為研究村莊歷史變遷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
不知何時,市民們團團圍住記者,聲情并茂地說起“街中井”的別樣歷史,“一條石凳”的別樣人生。一位老年人匆匆從棉花店里走了出來,對記者說,她從17歲開始彈棉花。在這條街上彈了50多年的棉花了,起先用竹棒敲打,而后用腳踩踏,現在用機械運作。
記者聽著鄉民們回望過往的苦樂年華,和追溯簡單的生命哲學,看著熙熙攘攘的客商,來來往往的車輛,頻頻回首長街的盡頭,總想表達點什么。這時,一位市民監督團成員王天成對記者說:“永興街道有這個改造下垟街的想法是很好的,其中的話就是有幾個百年老店,還有幾個文物點,需要進行一個維護和修繕,到時候可以有一個顧客參觀點。此外,兩邊的店面參差不齊,需要一個整改。”
據了解,永興街道將加大對歷史街區下垟街的保護與開發力度,打造“一門兩院士”、永興堡紀興門等地標性建筑。在萼芳村原址上仿古重建“鹽場知事衙門”,打造“印象·下垟街”特色街區,還有依托發達水系,建設水潭村“印象·塘河”特色街區,發展餐飲、住宿、露天影院、游船等“夜市經濟”,與永昌堡聯動打造水陸一體觀光旅游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