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龍灣·未來教育丨沙城一小:讓學生在動手中成長
編者按:龍灣,溫州東部創新發展的主引擎,正全力推進溫州灣新區建設,加快打造“一區五城”,努力成為溫州最佳居住地、工作地、旅游地。浙報集團溫州分社與龍灣區融媒體中心攜手推出《走讀龍灣》第二季,致力于講好龍灣故事,傳播好龍灣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龍灣形象。本期關注龍灣“未來教育”。
在龍灣,有這么一所學校——外表看并不出眾,但走進去逛一圈會發現,學校在自己的“領地”當中設有民藝館、農場、學生餐吧、美術館等。每一個場所都非常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深受孩子們喜歡。近日,《走讀龍灣》欄目走進這所名為“沙城一小”的百年老校,看學生如何在動手實踐中成長。
從校門口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民藝館。館內展出了溫州各地的非遺作品,玻璃銀光刻、剪紙、黃楊木雕……透過這些散落于民間的寶藏,仿佛看到了甌越土地的千年記憶。“學校開設的非遺課程,就是在這兒進行的,項之華老師正在給同學們上玻璃銀光刻的課程。”民藝館內,同學們圍坐一桌,正小心翼翼地雕刻著,六年級學生朱蕓熙告訴我們,經過貼膜、描圖、刻線、腐蝕、鍍銀、除銀、上色等各道步驟,同學們就能創造出一幅幅讓人驚嘆不已的作品。
除了玻璃銀光刻,民藝館內還會開展米塑制作、木活字印刷等各種各樣的非遺課程,讓學生在思考與動手的同時,感受優秀傳統文化之美。“播下一顆非遺的種子,點亮孩子們心中那盞傳統文化的心燈。”沙城一小校長陳曉華介紹。
隨后,我們來到位于學校屋頂的果動農場。二年級語文老師阮歡歡,正帶領孩子們學習《園中蔬菜我來種》課程。上完課后,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將書本知識運用到現實中——進行番茄移栽。刨土、澆水、除蟲、施肥……孩子們“玩”得樂此不疲。“親手種植,不僅能讓孩子們收獲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也體驗了勞動的樂趣。”阮歡歡說。
穿梭在校園內,我們發現,最受學生歡迎的莫過于農場旁邊的“樂享餐吧”。
六年級的同學正在餐吧內有模有樣地洗菜、切丁、翻炒,儼然一副小廚師的模樣。“孩子們一邊種菜,一邊燒菜,一整套實操下來,可以完整學習科學、生態、園藝知識。”陳曉華笑著介紹,孩子們的幸福生活,來源于自己的辛勤勞動。
離開屋頂,我們又來到學校的創新工坊。剛走進去,就被一只大恐龍吸引了。“心靈手巧,變廢為寶,你看,這個大恐龍是我們利用廢紙板搭建的,威猛中還透出一絲可愛呢。”孩子們爭先恐后介紹道。除了恐龍,眼前的仙人掌、郁金香,甚至是戲曲中復雜而又靚麗的頭飾,都被同學們用廢紙板制作出來。美術老師章海丹表示,這樣做既能培養同學們的環保意識,又能鍛煉動手能力,同學們也更好地了解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可以說一舉多得。
采訪結束,陳曉華告訴我們,雖然沙城一小年逾百歲,但仍葆活力、蓬勃發展。自2010年來,學校基于師生幸福生長,鎖定向陽而生,擇高而立的辦學理念,圍繞“教育要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思路,研發適合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從分數和特長外的習慣、能力、人格等角度,整合課程資源,創新校園文化,把教育“拉長”“拓寬”,為未來而教育,讓孩子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來源:潮新聞客戶端,策劃 張銀燕 視頻 劉琨 共享聯盟·龍灣 蔡鋤 李鐵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