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龍灣】潮新聞客戶端 | 前兩月產值增長九成 ?這家充電樁溫企“電力”夠猛
陽春三月,在溫州灣新區的濱海大道上,一輛輛大貨車飛馳而過,繁忙的貨運昭示著這片制造業基地生產的火熱。
這其中,就包括浙江晨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晨泰科技)。今年1-2月,晨泰科技工業總產值較去年同期增長近90%,就在兩周前,企業成功入圍2025中國充換電行業十大影響力品牌、十大競爭力品牌和十大最具投資價值品牌。

晨泰科技充電樁車間。
邊走邊問邊聽,一家民營高新技術企業的成長路徑逐漸清晰——從傳統的電表生產,拓展到全自主研發生產新能源汽車充電設備、充電站運營服務,晨泰科技在每個風口都緊抓機遇,迅速成為行業“佼佼者”,先后獲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浙江省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企業……
短短15年,這家科技型溫企通過深圳搞研發、溫州高效生產和周邊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配套,以五年一倍增的速度,創下2024年人均幾百萬元的高效產出。
抓住風口
15年實現三次跨越
生產車間內,機械臂精準舞動,晨泰在開足馬力消化去年遺留的存量訂單。“今年產值再創新高已是板上釘釘。”晨泰科技物聯網事業部副總經理林星滿懷信心。
發展的三個5年,晨泰科技一路領先。
2010年,從晨泰集團起步的浙江晨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無論是畢業于浙江大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的85后項超,還是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研究生畢業的李澤偉,晨泰科技兩任掌門人的共同點是年輕、高知,這注定了它的高新技術發展之路行穩致遠。
電表是居家必備。成立后的第一個五年,晨泰科技抓住國家電網大發展的風口,開啟智能電網設備升級之路。依托持續的技術攻堅,公司在電能表、HPLC通訊模塊、智能網關等核心產品上形成技術突破,成功打入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及中石化、中石油等央企供應鏈體系。
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業初現曙光,晨泰展現了敏銳的市場嗅覺,果斷切入電動汽車充電樁賽道。“當時行業內剛出現充電樁雛形,我們就直接投入全鏈條研發。”在晨泰充電樁車間,負責人朱曉東正在調試為南方電網定制的光儲充一體化設備。從電路板貼片工藝到整機組裝測試,晨泰用五年時間構建起行業鮮有的全流程研發生產能力,其全液冷充電樁、V2G充電樁等硬核技術達到行業前列。
2020年,乘著國家電網智能化改造的東風,企業迎來雙線突破,智能電表業務持續保持100%央企中標率,新能源充電樁板塊則憑借電力設備領域的技術遷移實現彎道超車。去年,晨泰年產值創歷史新高,其中電力設備業務占60%,新能源充電樁業務占40%。目前,晨泰聯合北京大學開發的光儲充一體化數管平臺,已掛載超2萬把充電槍,20座“晨馳”充電場站分布在溫州、杭州、蘇州、上海、深圳等地。

在前沿陣地
建立自己的橋頭堡
晨泰的領先之道,始于2012年的關鍵性決策:將研發中心落戶中國科技創新最前沿的深圳,每年投入千萬元以上。那時候,有這樣眼光和魄力的民營企業并不多。
溫州街頭尚未出現新能源汽車時,晨泰深圳研發團隊已在咖啡桌上,與比亞迪等新能源車企展開技術對話。這種“把實驗室建在前沿”的戰略布局,構建起溫州生產基地與深圳技術高地的雙城聯動機制。
2022年初,深圳研發中心的工程師小李面對燒毀的充電模塊陷入沉思,他提出的“去掉車載充電機”設想已遭遇47次散熱失敗。“試試獨立風道?”技術總監初總端著咖啡路過時,隨手在草稿紙勾勒出蜂窩狀獨立風道設計。經團隊連夜改造后的模具,實現了散熱效率300%的提升。正是這種兩地工程師“研發接力”,讓前沿技術方案快速轉化為量產成果。2023年,這項突破催生出適配特斯拉、比亞迪等90%車型的便攜式充電樁,單臺成本直降40%。目前該中心百余人的團隊中,頂尖工程師年薪超百萬元,研發投入強度持續保持在營收的5%以上。
創新基因同樣滲透進生產體系。在晨泰智能電表的一個生產車間,5條全自動生產線僅需6名技術工人。“過去一車間30人手工焊接的時代早就結束了。”副總經理黃振橫感慨。這位與企業共同成長26年的老員工,親歷了從機械式電表到智能集成電表的迭代,期間他感受過技術成長的痛苦,也多次和同事被公司派往深圳核心研發基地參與研發新項目、學習新技術,將企業生產效率提升至行業標桿水平。
員工跟著企業一起在高新技術的路上成長,這種“創新+成長”的雙螺旋上升,朱曉東感受頗深。這位扎根溫州二十年的甘肅籍工程師,2015年跟隨企業轉型投身新能源領域,“最開始連充電樁電路板都看不懂,只能白天跟著深圳團隊拆解樣機,夜晚上網自學技術。”正是這種與時間賽跑的勁頭,朱曉東帶領團隊創下3個月完成產品從創意到落地的紀錄,而在10年前這一流程至少耗時一年。
副總工程師胡東方的故事更具代表性。從普通一線工人成長為掌握國家20項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的“模具大師”、全國人大代表,他在晨泰科技完成職業生涯躍遷,其創建的勞模創新工作室累計培養100余名技術骨干,主導的專利設計使生產成本降低10%。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他著重關注提高企業技術創新水平、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正是來自于生產一線的呼聲。

滿電出發
向陽而行
智能電表車間里日產電表超萬個,日均產值達兩三百萬元;充電樁產品當天測試完畢即發全國,以產品高周轉率拓寬庫容;從前出租的廠房現在收回自用,為產能擴張騰出空間——一路走來,晨泰的每個角落都躍動著發展的勃勃生機。
企業高效運轉背后,是新質生產力的全面加持。在政府牽線搭橋下,晨泰手握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中心、省級工業技術中心、省級企業研究院等六大科創平臺,形成研發體系產學研閉環。此外,企業還與北京大學合作成立信創研究院,研發出行業領先的光儲充一體站平臺,實現光伏發電、儲能與充電協同運作。
“本地供應鏈的快速響應,是我們敢接急單的底氣。”林星介紹,周邊樂清低壓電器產業和鈑金外殼產業的供應鏈優勢,讓晨泰科技能快速響應市場需求,“上午下單、下午到貨”是常態。再比如,廠房內的注塑機,就采購自隔了一條馬路的圣邦機械。
在這種高效協同帶動下,本地的上下游產業鏈也得以整體升級。當晨泰充電樁迭代升級時,本地鈑金材料供應商同步改進工藝;企業研發的智能電表結構,也倒逼供應商提升精度。目前,晨泰產品核心部件自主化率達100%。
從智能電表延伸到汽車充電樁生產,再到光儲充一體化平臺打造,構建基于物聯網的電動汽車充電和運營服務,晨泰科技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眼下,晨泰科技正緊鑼密鼓籌備北交所上市。新的一年,它還要借力“一帶一路”開拓海外市場,同時推動充電樁服務從B端向普通消費者的C端拓展。
“滿電出發,向陽而行”是晨馳充電站的標語,也是晨泰科技下個五年計劃前行的最好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