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龍灣】溫州日報 | 晨泰科技以科創引擎驅動新質生產力
春暖花開,向陽而生,我們的采訪車行駛在通往溫州灣新區的濱海大道,與一輛輛疾馳的大貨車擦肩而過。
繁忙的貨運昭示著這片制造業基地生產的火熱。這其中,就包括浙江晨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晨泰科技)。今年1-2月,晨泰科技工業總產值同比飆升近90%,在產訂單量已追平去年全年總量。更以自主研發的全液冷充電樁、V2G充電樁等創新成果,兩周前入圍2025中國充換電行業十大影響力品牌等三項榮譽。“今年產值再創新高已是板上釘釘。”晨泰科技物聯網事業部副總經理林星滿懷信心。
邊走邊問邊聽,一家民營高新技術企業的成長路徑逐漸清晰——從傳統的電表生產,到新能源汽車充電賽道,晨泰科技在每個風口都緊抓機遇,迅速成為行業“佼佼者”,先后獲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浙江省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企業……

晨泰科技充電樁車間。晨泰科技供圖
2010年,從晨泰集團起步的浙江晨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其兩任掌門人的共同點是畢業于名校,年輕、高知,注定了晨泰科技的高新技術發展之路行穩致遠。
短短15年,它充分利用溫州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配套和六大科創平臺,憑借深圳搞研發、溫州高效生產,以五年一倍增的速度,創下2024年人均幾百萬元的高效產出。
晨泰科技敏銳的市場嗅覺和創新能力,始于2012年“把實驗室建在最前沿”的戰略布局——晨泰深圳研發中心百余人,頂尖工程師年薪超百萬元。
當別人還在做傳統的機械式電表,晨泰科技深耕智能電網,成功打入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及中石化、中石油等央企供應鏈體系;當溫州街頭尚未出現新能源汽車時,晨泰深圳研發團隊已在咖啡桌上,與比亞迪等新能源車企展開技術對話。每年千萬元的研發投入,構建起溫州生產基地與深圳技術高地的雙城聯動機制。
前方大腦的創意迅速落地成市場新品,需要后方硬碼的技術能力和上下游產業鏈配套,而這些,位于溫州灣新區的晨泰都有。周邊樂清低壓電器產業和鈑金外殼產業的供應鏈優勢,讓晨泰科技能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甚至廠房內的注塑機,就采購自一條馬路之隔的圣邦機械。
當工程師小李苦于“去掉車載充電機”設想遭遇47次散熱失敗時,技術總監提出蜂窩狀獨立風道設計的新思路。生產團隊迅速采購相關零部件,連夜攻堅的新產品實現了散熱效率300%的提升。2023年,這項技術新突破催生出適配特斯拉、比亞迪等90%車型的便攜式充電樁,單臺成本直降40%。
員工跟著企業一起在高新技術的路上成長,晨泰充電樁車間負責人朱曉東的感受尤深。“最開始連充電樁電路板都看不懂,好在公司會經常選派一線技術工人到深圳基地學習新技術。白天跟著深圳團隊拆解樣機,夜晚上網自學技術。”撐過一次次技術成長的痛苦,朱曉東帶領團隊創下3個月完成產品從創意到落地的紀錄;副總工程師胡東方從普通的結構件工程師成長為掌握國家20項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的“模具大師”、全國人大代表,他在晨泰科技完成了職業生涯躍遷,其勞模創新工作室累計培養100余名技術骨干,成為企業智造升級的中堅力量。
截至去年,晨泰科技累計產生46項發明專利、71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146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先后參與了85項相關產品領域國家標準和團體標準的制定或修訂,晨泰產品核心部件自主化率達100%。
企業高效運轉背后,是科研平臺的全面加持。在政府牽線搭橋下,晨泰手握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中心、省級工業技術中心、省級企業研究院等六大科創平臺,形成研發體系產學研閉環。此外,晨泰還與北京大學合作成立信創研究院,研發行業領先的光儲充一體站平臺,實現光伏發電、儲能與充電協同運作。目前晨泰科技的新能源充電樁業務占比已提升至公司業務總量的40%,在溫州、杭州、蘇州、上海、深圳等地鋪設20余座“晨馳”充電場站,其平臺掛載充電槍超2萬把。
一家高效協同的科技型企業,對當地上下游產業鏈整體升級的帶動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當晨泰充電樁迭代升級時,本地鈑金材料供應商同步改進工藝;晨泰自主研發的智能電表結構,也倒逼供應商提升精度。
從智能電表延伸到汽車充電樁生產,再到光儲充一體化平臺打造,構建基于物聯網的電動汽車充電和運營服務,晨泰科技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眼下,公司正緊鑼密鼓籌備北交所上市。新的一年,它還要借力“一帶一路”開拓海外市場,同步推動充電樁服務從B端向普通消費者的C端拓展。
“滿電出發,向陽而行”是晨馳充電站的標語,也是晨泰科技下個五年全速前進的最好寄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