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龍灣】溫州日報 | 鼓勵科研創新!溫籍院士張淑儀捐贈百萬在溫理工設立“張肇麟獎”
4月1日下午,九旬溫籍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知名聲學專家張淑儀向溫州理工學院捐贈100萬元設立“張肇麟獎”,為溫州理工高等教育發展注入新動能。該項獎金是繼谷超豪院士獎學金后,我市院士專家回饋桑梓、助力地方高等教育的又一善舉。

張淑儀院士于1935年12月出生于溫州龍灣一戶書香門第。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女科學家,張淑儀院士長期從事超聲物理和光聲科學研究,主持研制我國首臺光聲光譜儀、掃描光電顯微鏡和激光掃描顯微鏡等尖端設備,為我國聲學領域發展作出開創性貢獻。她于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后改稱為院士),曾任南京大學聲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聲學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聲學學會理事長、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其家族傳承“教育報國、實業興邦”的理念:先輩張振夔是溫州著名的教育改革家與愛國學者。父親張肇麟是永嘉場近代教育的奠基人,溫州師范學堂畢業后創辦永嘉縣立第二高等小學(今永興一小),開地方近現代教育先河;晚年專注于學術研究,著有《姓氏與宗社考證》《氏族及其演化》《文字及方音的若干研究》等,并在家鄉創辦船廠和糖廠,踐行實業救國理念。由于張淑儀與三叔張肇騫均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其家族被稱為“一門兩院士”。此外,其哥哥張鳴華(清華大學)、張鳴鏞(廈門大學)均是著名數學家,其姐姐張淑真是硅酸鹽專業高級工程師。
“回鄉經常有人問我還會不會說溫州話,我都說‘我的溫州話講得比你們好’。”張淑儀院士說,溫州從寂寂無名,到現在到哪里都能聽到溫州話,變化真的非常大,“作為溫州人,我覺得特別自豪,這也是我選擇在家鄉設立獎教獎學金的主要原因,希望用自己從事科研帶來的積蓄,激勵年輕人推動溫州科研工作,助力地方發展。”

“張肇麟獎”專項用于獎勵在科研創新、教學實踐、服務社會等領域取得優秀成果或突出成績的教師和學生。根據捐贈協議,該獎金采用“本金留存+利息發放”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計劃每年遴選2名優秀教師、5名優秀學生予以獎勵。學校將重點考察師生在“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方面的實踐成果,同步配套院士專家進校園、學術創新基金等組合措施,構建“獎學-科研-實踐”全鏈條人才培養體系,為地方高校探索社會參與機制提供創新范例。
談到為何以父親之名命名獎金,張淑儀院士說,她父親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對子女以及家族成員帶來很大的影響,“我希望以這樣的方式紀念我的父親。”
作為理工科領域權威專家,張淑儀院士特別關注溫州高等教育理工類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她高度評價我市近年來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突破。她認為,溫州理工學院“精準對接產業需求、特色發展理工專業”的辦學方向契合國家教育強國戰略,“作為一所新轉設的學校,溫理工這幾年的發展特別迅猛,我相信接下來還會越來越好,這也是我選擇在這所高校設獎的原因。”
作為溫州唯一一所理工類本科高校,溫理工自2021年轉設以來,緊扣溫州發展戰略和城市產業發展規劃,持續推進學校事業內涵式發展、整體性躍升,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辦學水平持續增強,學校獲批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與樂清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溫州理工學院樂清校區、軟科中國大學排名兩年提升135名;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競爭力大幅躍升,畢業生就業率、創業率均居全省本科院校前茅,本科畢業生留溫率位居在溫高校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