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質疑到全省表彰!80后海歸靠環保"治"出標桿企業
從被質疑到榮獲2025年度"浙江省青年科技型企業家"稱號,胡如意的環保創業路已走了13年。一個80后海歸青年,憑借學到的環保技術回溫治水創業,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日前,胡如意受邀來到溫州僑創小鎮,分享了他的創業故事。

人生算法:選擇×努力
在人生的方程式里,“選擇和努力”哪個更重要?這個困擾年輕人的辯證話題,胡如意給出了自己的解答。
本科就讀于中南大學的胡如意,曾與多數學生一樣陷入迷茫。“那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或者適合干什么?”他在分享會上回憶道,改變來源于一次選擇。臨近大四,胡如意做出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選擇,遠赴英國拉夫堡大學深造,專攻西藥制備工藝。
初到異國,語言障礙成為橫亙在科研路上的第一道坎。導師曾因他的英語水平對其研究課題表示擔憂。但胡如意用52張精密的時間規劃表作出回應:將每日學習研究計劃細化到小時,這些寫滿筆記的A4紙最終化作他逆襲的見證。
碩士畢業時,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胡如意再次面臨抉擇。本著"打鐵還需自身硬"的樸素認知,胡如意選擇了英國最大的水利公司——聯合公共事業公司這個平臺,投身低碳技術與可再生能源研發。這段經歷不僅夯實了他的技術根基,更塑造了國際化視野。
2012年,剛過而立之年的胡如意啟動第三次關鍵選擇——回國創業。為什么選擇這個時候回國?
“30歲之前,應該到處看看,因為經歷就是財富;30歲之后,應該集中精力,因為專注才會成功。”他這樣闡釋自己的人生哲學。三次選擇,三度轉身,最終匯聚成一條清晰的環保創業之路。在胡如意看來,人生不是簡單的加減法,而是選擇與努力相互成就的乘數效應。

創業的核心無外乎“人、錢、市場”,而對胡如意來說,這三者的結合,恰似一場天時地利人和的東風,助他在環保治水領域成功突圍。
“找人其實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順利的,因為溫州人特別喜歡創業”。胡如意回憶,他靠“一杯茶”聚人才。回國后,經高中老師牽線,他與一位資深環保企業家僅憑一杯茶的功夫便達成合作,共同創立浙江竟成環保有限公司。“竟成”二字源于《后漢書?耿弇傳》中的名句“有志者,事竟成”。
隨后,他又說服了在英國的上司李宋加盟,擔任技術總監。核心團隊從最初的6人擴充至8人,按照“4+4”模式——4名本土行業精英搭配4名海歸人才,形成“本土+海歸”的黃金組合。團隊發展至今已有230人。
創業資金從何而來?胡如意坦言,得益于“千人計劃”的政策紅利。2013年,胡如意拿到了中央、省、市、區四級政府各百萬元的獎勵,全部注入公司運營。另外,政策性的補助也讓胡如意以低成本,租下了高新區創新大廈3500余平方米的辦公用房。
人和錢到位后,市場機遇接踵而至。2013年,浙江省全面開展“五水共治”。胡如意敏銳抓住這一政策風口,與其團隊尋求在河里、岸上同步“做文章”的途徑,采用標本兼治的科學治水思路,從消滅黑臭河,再到剿滅劣V類,再到美麗河湖建設,形成系統性治理模式。
位于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緯四浦河,是溫州市第一條通過市級驗收的河道,也是胡如意回國后環保治理的第一條河。該項目入選了浙江省水利廳“2013年度浙江省河道生態建設優秀示范工程”,胡如意“一炮打響”。
幾年來,胡如意及其團隊已承擔了溫州市80余條河道的治理工作,成為“五水共治”中的標桿企業。

在環保行業這片藍海中,胡如意帶領竟成環保以"治不好不收費"的承諾打開市場,更以創新的"環保管家"模式開辟了環保服務新賽道。
創業初期,信任危機是橫亙在胡如意面前的第一道難關。“因為沒有成績,自然不被信任”,胡如意說,最開始去拜訪業主,出門后就聽到一句“這個年輕人就是來騙錢的。”胡如意反思后,選擇用最直接的方式破局——在治理第一條河道時立下"軍令狀":治水達標再收費,不達標分文不取。這份魄力最終為他贏得了第一張信任票。
在深耕水環境治理的同時,胡如意敏銳地發現企業環保管理的痛點。"很多企業不是不想做好環保,而是缺乏專業能力。"基于此,竟成環保創新推出"環保管家"服務。
“環保管家”背后的技術支持均來自胡如意團隊。“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胡如意介紹,“我們用‘三個最多’把企業的需求整合起來”,即“最多跑一次”,所有環保方面的事由管家團隊包辦;“最多付一次”,只按年度污染量計價,再無隱形收費;“最多罰一次”,超標代繳罰款,杜絕二次處罰。
更值得關注的是,"環保管家"不僅解決污染問題,更深入企業生產環節,提供工藝優化建議,實現環保與效益的雙提升。目前,溫州市甌海電鍍園區、樂清電鍍產業園、蒼南包裝園區等8個園區(基地、企業)均已接入“環保管家”。該項目還入選了省市環保重點創新項目。